热门推荐:
打破美好幻想的永远都是残酷的事实,而事实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相,真相从来都是用来扭曲的,特别是在历史的记载上面。
对于第一道防线一万秦军的全军覆没,官方肯定都是“正能量”的宣传,为此还会发挥想象力编出无数关于那一万守军奋战的过程,强调忠贞与不取,另外就是与敌皆亡的勇气。
很多时候不需要没有经过扭曲的真相,残酷的内容里总是需要用美好的点缀来强调一切,给予更多人一个榜样,哪怕那个榜样是叫谁谁谁去送死。
第一道防线一万秦军的报销是挡住匈奴人五十七天,可能还会消灭二到三万的匈奴人,对于蒙恬或者是秦国的任何人来说,一万秦军的消失是值得的,无比的值得!
按照军事角度来说,死人不是关键,是人死了之后有没有为战争起到相应的帮助,蒙恬利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将第二道防线加固得更加坚固,同时对于各座武城的驻军调配和后勤物资的储存也相应增强。所以豪不虚伪的说,第一道防线的一万秦军是死得其所的。
头曼拔出了定边城,他没有欢呼得到的胜利,除非是无知的牧民,不然匈奴的贵族就没有一个人因为得到这场胜利而欢呼。
为了攻克本来不存在的三座武城,匈奴付出了三万多人的死伤,其中有将近六千人是冲进较大的武城被烧成了骨灰。
人员的损伤对于头曼来说不是多大的事情,游牧民族的士兵是各个部落的牧民,牧民就像是野草一样割了一茬总是会再长一茬的。
真正让匈奴贵人们开心不起来的理由只有这是一次没有收获的胜利,在破城之后他们没有抓到多少奴隶。也没有缴获多少物资,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不能被接受的胜利。
别看游牧民族没知识,但是他们对于战争的理解在很多时候比华夏政权要正确得多,他们讲求的是有收益的战争。也就是说为什么要打仗,什么样的战争才值得去打。他们有自己的计较和看法。
吼叫几声亏本了,头曼脑袋壳有些发疼是在定边城的后面还有非常多的武城,数量之多是他们哪怕两个月能拔出一个,都要打上三年五年的数量。
头曼脑袋壳发疼,一些部落的首领却是心里发麻,他们不善攻城啊。打一个不到一万人驻守的城池都要花两个多月和付出二三万人的代价,那么打十个城池岂不是要花掉二十个月,人也要死上二三十万,那打进秦地人也不会剩下几个了。
这个时候冒顿带着他训练的一万骑兵来了,他了解情况后当即建议不能这么一个一个的打过去。应该选择一个秦国必然会救的目标,将秦军吸引到草原上来进行野战。
冒顿是匈奴人中的聪明人,也是野心很大的一个王子,但是南下的匈奴贵人也不全是傻瓜,所以冒顿说完之后没有得到意料之中的赞美,所有人都看白痴一样的看着冒顿。
很多时候聪明和聪明过头只是一线之隔,特别是在完全不了解实情的前提下贸贸然提建议,得到的不会是赞美反而会遭到耻笑。
选择秦国必救的城池攻打。这个道理谁不会呢?挡住匈奴南下的武城非常多,几乎是每个方向都有武城的存在。那么就得好好的说道说道了,这些武城哪一座是秦国必救的城池。选择哪一座对匈奴的骑兵能发挥出更多的优势?
“……”冒顿傻了,他在看到所有人都看傻瓜似得看着自己的时候就知道露脸选择错了时机。
冒顿这么迫切不是没有理由的,头曼不喜欢他,他这个匈奴单于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被逼得去月氏人那边当人质,回来之后更加清晰的了解到头曼喜爱的是自己的弟弟,他要是不争取表现别说单于轮不到他来当。性命也极为有可能会死在弟弟的某个亲信手中。
匈奴人没有文字,那也就意味着不会有什么作战地图。前方秦国城池是怎么布置完全就是依靠用那贫瘠的语言来形容,这样能说得清楚那才是有鬼了。
因为没有作战地图。匈奴人作战的时候是极度需要好的探马,这些探马的语言能力和记忆力都要超乎常人,才能将复杂的情况用嘴巴来说得清楚。但是真的能说的清楚吗?至少冒顿心虚的喊来斥候复述前方情况的时候,他无论怎么努力的想象都不晓得实际情况与自己的想象到底有没有区别。
“我需要亲自到前方看看。”最后冒顿只是丢下这么一句话,在匈奴一些部落首领的嘲笑声中,在头曼用手捂着脸低声不知道呢喃什么的场景下,冒顿带人走了。
距离匈奴人不到三十里的南边,蒙恬所在的榆林,这里因为后续的援军到来又屯兵了三万。
后续赶来的秦军已经不如之前的士卒精装,三万之中白发苍苍的有之,看上去约是只有十二三岁的更多。
蒙恬在看到新的援军老弱居多的时候只问率军前来的内史腾一句话,那就是中原战况怎么样了。
内史腾是灭韩的那位秦国大将,他的姓氏不是“内”也不是“史”更加不是“内史”。他其实是赵氏赢姓,名为腾,会有内史腾的全称是因为他曾经当过内史郡……既是秦国直隶郡的郡守。
主持北疆战事的蒙恬那么问有相当多的含义,那是只有知情人才能回答得出来的。
恰好内史腾就属于“知情人”的那一部分,他知道蒙恬是在问始皇帝的病情怎么样,扶苏有没有顺利接手中原军团的指挥权,列国(齐燕赵)那边的政治环境,南边的吕哲又是个什么情况。
内史腾用很简短的语言道出始皇帝的病情,简短到只有“崩即”二字,然后用稍微多的词汇来告诉蒙恬扶苏得到了徐岩的效忠,列国和吕哲那边却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得完的了。
“驾崩在即”这个信息让蒙恬的脸色变得无比阴沉,听到扶苏得到中原军团的效忠之后脸色才算是好看了一些。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有关联性的,始皇帝即将驾崩,扶苏能够得到中原军团数十万将士的效忠意味着有了坚强的武力支持,列国和吕哲那边却是关乎到扶苏登基之后的邦交环境。
秦国艰难,但是艰难也是有一个限度,秦现在所面临的环境比秦孝公那时候其实并不困难到哪里去,唯一能使得秦国灭亡的不是外敌有多么的强大,是始皇帝驾崩之后扶苏能不能顺利登基。
现在中原军团已经效忠扶苏,北疆的长城军团也是扶苏坚强的后盾,那么国内因为始皇帝驾崩可能出现的夺嫡争位是不会爆发了。
蒙恬确认这一点后才将内史腾请进自己的大帐,他需要好好了解中原列国的动向,也该知道吕哲现在在干什么。
不是看不起齐燕赵三国,蒙恬是真的认为只要秦国不内乱,这些刚刚复立不足三年的国家根本就难以威胁到秦国的国祚。
事实上差不多也是这样,每一次秦国对上列国,除非是秦国自己内部混乱,不然爆发战争的时候压根就没有输过。
哪怕是保证完整性的列国对上秦国,依靠合纵都干不过秦国。刚刚复立的列国,她们至多至多也就是牵绊一下秦国的脚步,想要歼灭中原军团近七十万部队……有可能吗?
内史腾带来的消息很清楚在说“不可能”,扶苏监军,徐岩主战,再有蒙毅苏角等人,中原军团对阵齐燕赵已经连续取得四次大胜,共歼敌将近三十五万。
“哦?那么吕侯那边呢?”蒙恬问的是吕哲有没有卡断商路的迹象。
内史腾先是纠正一下蒙恬对吕哲的称呼,说是正式的诏书已经下达,该更换称呼为汉王了,然后才一一将那边的情况说出来。
严格的来说,吕哲一天没有举行祭天大礼,没有敬奉鬼神,没有换上王级冕服,没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那么吕哲就不是一个大王。所以内史腾纠正蒙恬的称呼是错误的。
内史腾会有这样的行为只说明一些问题,首先就是秦国对吕哲的忌惮,另外就是秦国现在离不开吕哲的某些帮助,因此潜意识的不想得罪……哪怕是吕哲永远不知道秦国的哪个官员是怎么称呼,叫吕侯汉王也罢,叫吕狗贼吕逆贼也好,他们就是不想做出任何会使双方交恶的事情出来。
吕哲怎么会断掉与秦国的商业往来呢,内史腾只是举了几个例子,蒙恬立刻就安心了。
秦国为了从吕哲那边获取物资,国内的府库几乎是快搬空了,最近一段时间已经是采取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但是这样的付出是七十万中原军团的士卒没有饿肚子,因为粮秣药物等物资充足,保持着相对高的士气。
内史腾十分忧虑地说:“这么下去,哪怕是能击败列国联军使得东面维持平静,我们至少五年之内也回不过气。”
“联姻事宜……”蒙恬吐出几个字就停住了,他说的这个关乎到一个天大的秘密。(未完待续)R655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