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张原二人到太仆寺街拜会吴道南,吴道南听罢二人的陈词,问:“若发起辩论,你们能辩胜否?胜了,又想达到何种目的?”
徐光启对张原道:“介子,你向吴阁老说吧。”
张原道:“不是学生狂妄,如南京沈侍郎辈,学生与他辩论没有输的道理,这辩论并非是佛教与天主教的辩论,而是学术的辩论,沈侍郎所持之理偏,学生持理全,沈侍郎眼界狭,学生眼界广,面对天灾**、国家危亡,是只会空谈佛法或仁义,还是踏踏实实有实切的救国之策,如沈侍郎所言驱逐了泰西教士国家就能太平万万年,这真是不值得一驳,学生与徐赞善想通过此次辩论让士绅民众多了解一些西国学问,要有包容并蓄的气度,懂得取长补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何况西学中的确有我大明儒学不及之处,如名学、如历法、如水利、如军械,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岂能因为是西国学问而弃之。”
吴道南又看了张原的那道六千言的奏疏,点头道:“此疏甚好,极有见地,就留在我这里,我明日带到内阁,票拟后呈上去,辩论能否举行要看皇帝圣意如何。”
徐光启与张原从吴道南寓所出来,又去钦天监拜会监副周子愚,周子愚对利玛窦很敬佩,原因在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一月京师的那次日食,当时钦天监预测有误,而万历三十八年五月去世的利玛窦却在其遗著中提到了这次日食,预测时辰几无误差,礼部还曾就此事博求知历法者,与监官昼夜推演,时任钦天监五官正的周子愚也参加了那次推演预测,最终发现日食预测错误并非监官推算的失误,而是历法本身有弊病,若依照利玛窦、熊三拔等人提供的计算日食方法就不会出现这种误差,利玛窦在初次入京觐见万历皇帝时就上疏提出愿意参与修改大明历法,疏入,留中不发——
周子愚见徐光启、张原来访,有些意外,听了二人所言,周子愚道:“我也早有请大西洋诸君子参与修改大明历法的想法,但此事必得皇帝下诏才可,既然徐赞善、张修撰要掀起此次辩论,那我也助一臂之力。”当即草疏一道,向皇帝奏请修改历法,云“大西洋归化远臣庞迪峨、熊三拔等,携有彼国历法,多中国典籍所未备者,乞视洪武中译西域历法先例,取知历儒臣率同监官,将彼国历法翻译以补大明历法之缺。”
……
八月十九日,吴道南把张原的奏疏带到内阁与方从哲商议票拟,方从哲看了张原的奏疏,心道:“张原果然敏锐,从沈榷的奏疏就看出对他不利的苗头。”说道:“会甫兄,为几个耶稣会传教士却要在朝中进行大辩论,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
吴道南道:“辩论何妨,就总比党争互相弹劾好,对于那些归化的远臣还应宽容对待为好。”
方从哲坚持不肯举行辩论,吴道南也不肯屈从首辅的权威,两位辅臣意见不一致,张原的这道奏疏就留在内阁直房呈不上去了。
八月二十日,又有翰林编修文震孟、钱士升,庶吉士倪元璐、张岱的四道奏疏送到了内阁,都是为张原助声势的,徐光启又再上了一道为泰西传教士辩护的奏疏,还有钦天监监副周子愚要求让庞迪峨、熊三拔参与修改大明历法的奏疏,周子愚在这个时候要求修改历法,分明就是徐光启、张原唆使的,方从哲很恼怒,对吴道南道:“张原一个弱冠少年野心勃勃啊,为了达到辩论的目的,竟鼓动这么多官员上疏支持他,若甫兄昨日言学术辩论总比党争弹劾好,我看张原是想借此辩论再掀党争,张原的翰社隐然已是一党。”
吴道南正色道:“中涵兄莫要轻易认定他人结党,翰社本是一个切磋时文制艺心得的文社,社中才俊云集,这次中进士者较多,对翰社规条我亦有所了解,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得以翰社名义聚集社员要挟官府为己谋私利,只此一点就胜过其他文社多矣,大明的生员、举人甚至官员若也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国家之福。”
方从哲淡淡道:“这世间口是心非之辈不少,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张原如此大张旗鼓要求辩论,岂不是有逼迫内阁朝廷之用意?”现在浏览器卡卡的,不知道是电脑问题还是ie不怎么兼容呢,发的字数过多就会卡住整个浏览器
...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