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4年“低俗小说”横空出世之后,独立电影就真正地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电影产业里不容忽视的一股重要势力。
在大型制片厂套路化越来越严重、缺乏创新进取精神的当下,独立电影的锐意进取和大胆扎实,逐渐成为了推动电影不断前进的背后力量,从“美国美人”到“断背山”再到“老无所依”,独立电影受到的瞩目正在持续升温,几乎每一年都可以发现一批质量出众的独立作品,引发学院和评论界的赞叹,比如说,去年的”拆弹部队“。
“活埋”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独立电影。
电影的故事十分简单,讲述了一个来自美国的建筑承包商,在伊拉克工作过程中遭遇了袭击,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身处在一口棺材里,惨遭活埋,他到底应该如何逃出生天呢?
电影最大胆的部分就在于,整部作品都在一口棺材里完成拍摄,全然没有涉及任何其他画面,从棺材开始,以棺材结束,棺材之外的世界以及人物关系完全依靠台词来勾勒完成,将所有的重量都压在了演员身上。
这不仅对剧本台词提出了近乎严苛的超高要求——在精简的空间里填满信息,棺材内外同步发生的事情如何展现,进入棺材前后的故事又如何表现,危急状况之下如何还原人物关系的本来背景,这都是难题;而且还对演员的表演提出了难以置信的考验,在极度困境的情况下,慌乱、恐惧和绝望之中,求生是唯一的本/能,可是演员又必须展现出整个情绪的起伏变化,将观众的思绪带入封闭式的密闭空间里,避免长时间单一的场景所导致的枯燥乏味,也避免有限的镜头调度所导致的无聊重复。
事实上,以独角戏来讲述故事的作品并不少,但真正像“活埋”这样通篇都只有男主角一个人出镜的,却凤毛麟角。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难度之大简直难以想象。
类似的题材“127小时”同样也是独角戏,但表现手法就有些投机取巧了,这部由丹尼-鲍尔(Danny-Boyle)执导的作品将视线聚焦在险死还生的阿伦-罗斯顿(Aron-Ralston)身上。阿伦在徒步旅行过程中,因为在一个偏僻的山谷里失足掉落,结果被巨石压住了手臂而无法动弹,孤独地被困在了原地五天,足足一百二十七个小时,最终阿伦切断了自己的手臂,成功地逃出生天。
不过,丹尼在电影篇幅里增加了前因后果,不仅讲述了阿伦出发前的准备,徒步过程中巧遇小伙伴的享乐,而且还讲述了最终实现自我救赎之后的救援和希望,并且以闪回的方式回顾了阿伦的生活羁绊。
可以说,这的确是一场独角戏,却是一场有许多人参与的独角戏。
相较而言,像“活埋”这样通篇所有场景都发生在一个棺材之内的,实验性更强,独立气息更重,难度更大,这恰恰也是电影最难能可贵的部分。
在拍摄“127小时”时,丹尼可谓是功成名就的导演,不仅拍摄出了“猜火车”这样名垂青史的独立电影,而且还凭借“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小金人,可即使如此,丹尼依旧不敢轻易尝试通篇只有一个场景的方式,因为任何人都知道,这样的方式很容易太过枯燥、太过单调、太过无聊,一不小心就会被观众和影评人骂得狗血淋头。
“活埋”却做到了。
电影的导演和编剧都是粉嫩的新人,导演罗德里格-科特斯(Rodrigo-Cortes)在此之前主要活跃在短片领域,巧妙的构思赢得了不少好评,但短片和长片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就好像短跑选手不见得能够在长跑中发挥出色一样,“活埋”仅仅是他的第二部长片。
编剧克里斯-斯帕林(Chris-Sparling)更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新人,“活埋”才是他的正式剧本处女作而已。
这两位没有太多经验的新人,却在有限的空间里,拍摄出了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彩作品!电影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让人们跟随着剧情的推进,对人物的命运感同身受,真正地感受到人类情绪的错杂和起伏:痛苦、惊恐、慌乱、平静、自我否认、暴力、恐惧、希望、悲伤、痛苦、愤怒、疲劳、自嘲……以及最后的绝望。这一切都使得观影过程成为一种煎熬,也成为一种享受。
相较而言,“127小时”全方位地展现出了一个角色的立体性,歌颂的是生死极限之下人类永不言弃的精神,这不仅励志,而且展现出了阿伦的家庭羁绊和动力,这无疑进一步挖掘了电影的内核深度;“活埋”则集中展现出了死亡边缘的挣扎和痛苦,强调的是封闭空间之下被放大到极致的情绪细节,惊悚和恐惧贯穿始终,这对于实验电影来说无疑是一大突破,但在思想的纵深方面就略逊一筹了。
可以这样理解,“127小时”是为颁奖季拍摄的作品,而“活埋”则是导演为了探索全新领域拍摄的作品。曾几何时,丹尼-鲍尔在“猜火车”之中展现出了犀利和凌厉,却已经逐渐消失殆尽,从独立走向了主流;而“活埋”则真正展现了独立电影的锐利和大胆。
从后来两部电影在年末颁奖典礼收到的待遇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了,“活埋”几乎惨遭无视,没有赢得任何提名,更不要说得奖了;“127小时”却备受赞誉,更是一举在奥斯卡上收获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等多项提名。
当然,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也是来自于“活埋”的男主角瑞安-雷诺兹(Ryan-Reynolds)。
这位加拿大帅哥演员更多时候还是因为他俊朗的外貌而广为人们所知,“假结婚”、“绿灯侠”、“死侍”等作品让他在好莱坞占据了一席之地,由于外貌太过抢眼,以至于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忽略他在表演上付出的努力,甚至许多人都认为他就是面瘫。
其实,瑞安在演员生涯前期时却是凭借着自己的表演赢得了不少口碑,“九度空间”、“血色孤语”等作品里都可以看到他的精彩演出,有些卖萌、有些恶搞、有些性/感,但同时却又不缺乏隐藏在眼神里的疯狂和脆弱,那种包裹在外衣之下的敏感往往能够打动人心。也许他不是一个顶级的演员,但遇到合适的角色,他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
“活埋”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瑞安在“活埋”之中,真实地展现出了人类在绝境之下所滋生出来的错乱、挣扎和痛苦,复杂而脆弱的情绪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神,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同身受。必须承认,瑞安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任务,成为了“活埋”拼图上最重要的一块。
但瑞安的工作却远远不能称得上是惊艳,如果把他的表演放在“127小时”里,那么也许足够了,因为”127小时“塞入了大量的闪回和片段进行辅助,以剧情资料来填补人物的形象,观众对于角色的立体感会有更加直接的体验;可是“活埋”之中却没有这些部分,这就导致了瑞安的表演情绪足够到位,却缺少了延伸的部分。
可以这样理解,瑞安展现出了一部惊悚电影所需要的情绪,却没有完成一部剧情电影所需要的故事。比如说,电影里他给妻子打电话时,两个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他给同事打电话时,对方的态度在暗示着他平时的为人有问题;他向政/府官方求助时,前后态度没有太多的变化,心理的起伏不够明确;最后危急时刻,他的临终遗言又蕴含着什么样的内容?
“127小时”通过回忆来完成这些拼图;“活埋”里则需要瑞安的表演来完成,当他没有能够达到这一目标时,这也影响了电影整体质量的升华。
其实在蓝礼看来,“活埋”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密闭空间的惊悚电影,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一个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危机,男主角与妻子之间的矛盾,男主角选择前往伊拉克工作的契机,男主角在发生意外之前自己为面临的中年危机,这些细节都在影响着他后来的求救,尤其是在绝望环境之下所折射的反应。
另外一个则是对资本主义官僚主义的谴责,一方面是男主角就职公司的虚伪奸诈和推诿责任,比起人命来说,他们更加在乎的是自己不需要支付更多的赔偿;一方面是政/府相关部门的不断推诿和碌碌无为,“永远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公民生命”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实际行动却让人寒心,利益至上的核心思想影射的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真实目的。
这部电影的内涵远远比想象中要更加具有挖掘性和可看性。不过,与“127小时”相比,“活埋”的导演和编剧都缺乏经验,只能把所有重担都压到演员身上,一旦瑞安的表演没有能够足够的高度和深度,作品的整体质量也就只能随之下滑。
其实,这也是独立电影的典型特征之一,实验性质特别强劲的情况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但这对于蓝礼来说,无疑是完美的契合,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表演机会:一次真正全身心投入表演的机会,一次真正挑战自我极限的机会,一次真正试探自己天赋底线的机会,一次真正酣畅淋漓诠释演技的机会!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