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军器监新样试做署,湖心斋。
一个披头散发的男人斜倚着楼顶的栏杆,面朝西面,望眼欲穿。
在他身边的栏杆上,挂着一个滑轮。滑轮上有一根绳索,直垂地面。
忽然,绳索晃动了几下。下面传来一个声音。“放饭了!”
男人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他一把拽过绳索,发了疯似的往上拉。
“慢着点!别洒了汤!”下面的人好心提醒道。男人却好似根本听不见,依旧急迫的拉着。不一会,拉上来一个朱漆食盒。一把扒开盒盖,里面是两张蒸饼,和已经洒了半碗的菜汤。他抓起蒸饼,立即狼吞虎咽起来。
吃着吃着,男人忽然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嘴里满是食物的哽噎道:“干爹!孩儿不能死啊!孩儿要留着有用之身,把这里发生的罪恶统统告诉干爹您啊!呜呜呜呜——”
说句实话,如果没有囚禁监军田匡荣,张寻是不敢跟秦宗权见面的。更别说签订一个“互不侵犯条约”了。往小了说,这是犯了私结盟约的军令。往大了说,这是对唐廷的背叛。毕竟,秦宗权与朱温、周岌、时溥等人不同,不是大唐的臣子。蔡州与大唐的矛盾,已经不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是敌我矛盾。
所以与秦宗权订盟,张寻是冒了极大的政治风险的。
李暮对此就十分不理解。凭借有限的历史知识,他也知道秦宗权是个在历史上留下骂名的人。此人无恶不作,十恶不赦,是个十足的坏蛋。在李暮看来,忠义军已经过了整整一年和平安定的日子。够了,该出去锻炼锻炼队伍了。否则军队就会有懈怠的风险。那么,正好拿大坏蛋秦宗权试试手。
“你这么恨他,那你说说秦宗权到底做过哪些坏事?”张寻反问道。
“他……”李暮搜肠刮肚的想:“他四处攻城略地,劫掠邻镇,是个杀人狂魔!”
“同样的事,谁没干过?”
李暮也觉得仅凭这一点难以立住脚,又道:“蔡州军不事生产,随军不带粮食,据说以车载盐尸而行,是一群吃人恶魔!”
“呵。你亲眼看见了吗?在方城和桐柏,我们都与蔡军交过手,你见到他们的‘车载盐尸’了吗?”
“没见过不等于没有。”
“‘莫须有’的罪名?”
李暮有些急了:“你为什么非要为秦宗权辩护?他刚刚无缘无故的攻击了我们!”
“我不是为他辩护。在后世,老师教过我们要辩证的看历史。在这里,我们也要用眼睛,用脑袋去看历史。不要受刻板成见的影响。秦宗权在历史上留下恶名,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
“行了行了,你给麒麟社的学生去讲这些吧。我没时间听你讲大道理。你就直接告诉我,为什么要和秦宗权订盟?”
“为了从中原的混战中抽身。”
历史上的秦宗权,轻松摆平了西边的邓、唐等州,然后全身心的投入到了与朱温争夺中原的战争中去。最后因技不如人,被朱温彻底击败,成为了阶下之囚。而在这个位面,秦宗权的西面受到了来自于忠义军的强大压力。摆不平忠义军,他就难以施展手脚去和朱温逐鹿,那么,汴军就很有可能比历史上更快的强大起来。这其实才是张寻最为担忧的。
与秦宗权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就是为了避免忠义军独自应对实力强大的蔡军。同时,也能让秦宗权如历史上一样,暂时压制住尚未发展壮大的汴军。可谓一石两鸟。
李暮听懂了张寻的意思。却不能理解张寻的做法。
“人家都要拼死拼活逐鹿中原,你却要从中原混战中抽身,抽出身来干什么?做缩头乌龟吗?”
张寻瞪了李暮一眼,说道:“当然是有更重要的事!”
张寻说的更重要的事,首先就是今年的春闱。对这件事,他比什么事都上心。
四月,虽然延期了两个月,中和四年的会试还是在长安顺利的举行了。主考官是吏部尚书韦昭度。总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五百余个举子参加了考试。最终录取了进士二十七人。明经、明算、明律等科共计一百三十四人。由忠义军选送上来的三十二个举子,竟然全部榜上有名!其中,有多达九人高中进士!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来自襄州的举子朱朴,更是高中进士科的状元!
这是一个奇迹。
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张寻正在大关口前线。正是停战盟约刚刚签订,蔡军正在陆续撤走,但还没有全部撤走的时候。
得到喜讯的张寻兴奋得手舞足蹈。他做出就地解散八万三千乡兵的决定后,就匆匆离开了前线,赶往邓州麒麟山书院。
在书院,他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接风洗尘仪式,欢迎金榜题名的考生归来。包括状元朱朴在内,三十二个举子全部出席。
会上,张寻当众致辞道:“这是一个奇迹。从来没有一个书院,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儒生。也从来没有一个藩镇,乡贡的举子能全部考中。我们麒麟山书院做到了,忠义军做到了。这是书院的胜利,忠义军的胜利,更是你们的胜利。愿诸君牢记皇恩,尽忠报国。不管接下来朝廷授予各位什么样的官职,好的不要沾沾自喜,坏的也别满腹牢骚。希望大家不忘初心,永远记得当初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到背井离乡到麒麟山书院?为什么要不远千里进京赶考?请你们一起大声告诉我,为什么?!”
“为了儒生自强!扫平强藩!”
看着台下热血沸腾的众位儒生,张寻十分满意。他小声对身边的书院山长崔道融说道:“准备扩建书院吧。”
崔道融还在回味张寻的致辞,没有跟上张寻的思路,诧异的问:“为何?”
“今年秋闱之前,从各地来入院的儒生,怕是要挤破头啊!”
崔道融听了恍然大悟,脸上顿时乐开了花。
忠义军的这三十二个举子,为何能全部考中?除了麒麟山书院一部分授业的功劳之外,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张寻刻意追求的结果。
首先,他事先打通了知贡举韦昭度的门路。在韦昭度的有意照顾下,总共二十七个进士竟然录取了九个忠义军的举子。
其次,就是张寻制定的考试策略。在会试之前,张寻亲自与每一位考生沟通,询问他们报考的志向。那些学业精深,才华出众的考生,张寻坚决支持他们报考进士科。但是对于那些想要考进士科,学业却明显有欠火候的举子,他则坚决反对对方考进士。他明确的告诉对方,要么报考明经或者明律科,要么,就让出乡贡名额,给别的愿意考明经科的儒生。
张寻就是以这种十分霸道独裁的方式,制定了一套精准的报考计划,为每位考生量身定做考试策略,才最终创造了百分百高中的奇迹。而别地的举子,学业水平虽然可能比忠义军的举子还要高,但因为大部分人都选择挤进士科的独木桥,所以总会有人落榜。
仪式结束后,张寻没有立即赶回邓州。而是留在麒麟山过夜。
当晚,麒麟山山顶,一片空地上,点起了一大堆篝火。篝火旁,是两百多个身着黑衣的儒生。被众儒生众星捧月般的围在中央的,正是张寻。
这是新近成立的一个秘密组织——麒麟社的一次例行会议。张寻的亲自参会,让麒麟社的社员们全都异常的兴奋。这代表着忠义军最高领导层对他们社团的认可。
篝火旁,看着一个个年轻、兴奋、虔诚且充满热情的面孔时,张寻的心情有些复杂。
麒麟社是在他的倡议下成立的。但现在越来越有偏离他的本意的迹象。
他的本意,只是想让儒生们成立一个类似于后世的“学生会”的组织。让学生们不只是死读书,还要互相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然而,火花似乎碰得大了一点,已经有燎原之势了。在一旁旁听例会的张寻,总有种怪怪的感觉,似乎哪里不对劲。
“最新消息,就在上个月,东川节度使杨师立杀监军使,以讨伐西川节度使陈敬瑄为名,兴兵进屯涪城。针对这件事的原因,以及最终结果会怎样。请大家各抒己见。”麒麟社社长卢光启迎着篝火,对国家大事侃侃而谈,那脸上的神情,就仿佛他是当朝宰相一般。
麒麟社的社员们对此事纷纷发表了看法。对于杨师立与陈敬瑄交恶的原因,大家的说法五花八门,大多都是一些猜测。张寻在旁听了,时时忍俊不禁。只在一个少年发言时,他有种眼前一亮之感。
“杨师立以讨陈敬瑄为名兴兵,实为讨伐田令孜。这看似东川与西川之争,实为东川与朝廷之争。那么最终结果就不言而喻,不出三月,杨师立当束手就擒。”
后来历史的发展,与这少年所说别无二致。张寻忽然开口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少年见大宗师忽然问自己的名字,既兴奋又紧张,带着颤音答道:“学生名叫苏检。”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