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明宫。
麟德殿里,十五岁的小皇帝李儇正和宫人们轰轰烈烈的打马球。
“进了,进了!”一名太监高声欢呼,“圣人真乃天神下凡,这马上功夫,不输太宗。”
李儇哈哈大笑,道:“科举若是有马球考试,朕必定是状元。”
李儇说罢,策马到太监田令孜跟前,翻身下马,伸手道:“阿父,你赌输了,五十贯钱。”
田令孜早已经备好钱,让几名太监呈上五十贯钱。
李儇看了一眼,大手一挥,道:“给大家分了,论功行赏!”
“喏。”那几名太监领命去了。
田令孜道:“禀圣人,王相和卢相已经等候多时。”
李儇道:“让他们上前说话。”
“是。”田令孜转身,吩咐另一名太监去传王铎和卢携。
不多久,王铎和卢携进前,给李儇行礼,并呈上宋威的奏书。
李儇接过看了一眼,问道:“两位宰相以为当如何处理?”
王铎道:“回圣人,宋威此乃公忠体国之言,现在大唐叛乱四起,匪患越剿越多,皆因各藩镇各自为营,对剿匪出工不出力,若能把张自勉和他手下七千人归到宋威麾下,再从宣武军抽些人给宋威,宋威必定能大败黄巢,一举剿灭乱军。”
卢携道:“王相言之有理,现在宋威虽然是河南诸道行营诏讨使,但是诸藩镇对宋威还是听调不听宣,若能把人马划到他的麾下,确实有助于剿灭乱军,平定叛乱。”
“十分有理。”李儇点点头,四处看了一眼,问道:“郑相呢?”
李儇说的郑相,是指郑畋。
在唐朝前中期,常有左相和右相之称,而到了后期,就很少这么叫了。
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起初,三省的长官都称为宰相,后来由于李世民做过尚书令,以后的皇帝就不在尚书省常设尚书令,尚书省的实际长官成了尚书左右仆射。
余下的门下省长官侍中就被称为左相,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就被称为右相。
但是到了唐朝后期,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朝廷给功臣赏赐时,多加兼任中书令或侍中,但是这些功臣也不一定入朝处理政事,久而久之,中书令和侍中成了虚衔,真正理事的成了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再加上尚书省的仆射,构成了三省的实权长官。
但是,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和尚书仆射,虽然是实权人物,却不是宰相,因为他们品级不够。
当然,这也好解决,再给他们加一个封号——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平章事。
王铎现任官职,是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平章事。
卢携是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弘文馆大学士,平章事。
郑畋是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平章事。
他们三人,就是目前大唐的三宰相,大唐所有的军国大事,按理都需要他们三人同意,然后签字盖章。
田令孜见李儇问起郑畋,打了个哈哈,道:“郑相在政事堂处理公务,臣去让人去把他请来。”
“好。”李儇点头。
田令孜去办了。
不多久,郑畋到了,恭恭敬敬的给李儇行礼。
李儇将宋威的奏书拿给郑畋,问道:“郑相以为当如何处理?”
郑畋看了一遍奏书,道:“圣人,此事万万不可。张自勉手下的七千兵,是忠武军节度使崔安潜所借,崔安潜忠心大唐,统兵有方,如果将他的兵划给宋威,不是寒了他的心么?且张自勉和宋威素有嫌隙,若让张自勉归宋威所辖,张自勉必为宋威所害!张自勉是有功之人,天下哪里有把功臣送入虎口的道理?宣武军一营不过二百五十人,宋威指名道姓,只要一营,这是明显的想携私报复啊!那宋威,先是谎报王仙芝已死,后又剿贼不利,如此不信不智不勇之人,为何还要对他委以重任?依臣看来,宋威所请之事不仅不能同意,还应罢免其河南诸道行营诏讨使之职。”
李儇听了连连点头,道:“也很有道理。”
一旁的卢携道:“圣人不可受了郑畋的蛊惑,郑畋是受了崔安潜、张自勉和宣武军的好处,他们结党营私。”
“休要血口喷人!”郑畋大怒,当即给李儇下跪,道:“既然卢携认为臣有结党营私之嫌,请圣人现在就罢免了臣。”
李儇连忙扶起郑畋,道:“郑相言重了,朕知道你忠心为国,清正廉洁,快快起身吧。”
郑畋并不起身,道:“那宋威之事圣人是准臣所奏了?”
李儇似笑非笑的道:“贤明之君不杀忠臣,但忠臣也不应胁迫君主,请郑相自重啊!”
郑畋一怔,叩头道:“臣失礼,请圣人治罪。”
李儇道:“好了,快起身吧。”
“是。”郑畋起身。
李儇道:“朕年幼,军国大事皆需各位忠良毕力,诸位既然意见相左,不如先回去商量,统一意见后,再来报朕。”
“喏。”三相领命,退了下去。
李儇待三相走远,对田令孜道:“阿父,该斗鸡了。”
田令孜道:“已经为陛下备好。”
……
郑畋、卢携、王铎三宰相并肩而行。
卢携给王铎使了个眼色,王铎心领神会,对郑畋道:“郑公,宋威虽然有些不足,但也曾击败过王仙芝,军事才能毋庸置疑。更重要的是,他和田枢密使关系亲密,您如果否决这事,不怕得罪了田枢密使吗?”
王铎所说的田枢密使,便是田令孜。
宦官有四个实权人物,分别是枢密院两枢密使、两神策军中尉。
枢密院掌军政,两神策军中尉掌神策军,这四人称为四贵。
而田令孜,既是枢密使,又是神策军中尉。
郑畋看了王铎一眼,道:“我知道王相出门遇到穷苦之人,会加以施舍,周围之人,都称赞您的仁义,但这不过是奉承之言!当今百姓疲惫,盗寇充斥,身为宰相,应举贤任能,整顿纲纪,着力处理庶务,捐不急之费,杜绝私下拜谒之门,使天下万物各有所得,如此家给人足,自然没有贫困之人,又何必施舍小惠,用来博取虚名呢?”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