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在唐国,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与此同时,整军备战的步伐也在紧锣密鼓地迈进。

  首先,扩军行动全面展开,无论是野战军还是守备军都迎来了重大调整。

  原本的六个野战军华丽升级为六个集团军,这是一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变革。

  原来的六大军长之中,除了杨鹏举之外,其余众人全部升任集团军司令,他们被授予大将军衔,荣耀加身,肩负起更为重大的使命。

  而杨鹏举更是荣升大将军府元帅,他将协助唐王李弘共同掌管天下兵马,成为唐国军事力量的核心领导之一。

  每个集团军的兵力得到了大幅扩充,从原来的规模增长到了十万人之众。

  其下辖三个军以及一个司令部直属纵队,兵种丰富多样,涵盖了步兵、骑兵、炮兵、后勤兵等各个重要兵种。

  在扩充兵力的过程中,由于系统的人口额度已然用完,唐国不得不另辟蹊径。

  新扩充的这些兵力主要招收的是分到土地的良家子。

  其中一部分是从当地的守备军城防营之中精心选拔出来的,这些士兵在城防营中积累了一定的战斗经验和纪律意识,他们的加入为集团军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剩下的一部分则是直接从民间招募的良家子,他们怀揣着保家卫国的热情和对唐国未来的憧憬投身军旅。

  此外,还有一小部分是从俘虏的清兵之中挑选出来的,挑选的对象都是在俘虏营之中表现良好的人。他们经过严格的审查和教育,被给予了重新为唐国效力的机会。

  在此之前,李弘的嫡系士兵全部被提拔担任了军官和士官,他们成为了各部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这些经历过战火洗礼的老兵,拥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坚定的忠诚,他们将引领新入伍的士兵迅速成长,传承唐国军队的优良传统和战斗精神。

  虽然扩军不可避免地会让唐军的战斗力在短期内有所下降,但这是为了唐国的长远发展和战略布局所必须做出的选择。

  后期,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实战磨练,部队必将重新找回并继续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守备军方面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原本集中在府城的城防营被拆分开来,驻扎在下辖的各个城池。

  这样的部署使得唐国的防御体系更加严密,能够更好地应对来自各个方向的威胁。

  每个府的守备兵总人数依然控制在三千人到五千人之间。

  之所以人数不一,是因为各个府的地盘大小不同,下辖的城池数量也各异。

  地盘大、下辖城池多的府,守备兵人数自然就多一些;反之,则会少一些。

  这种因地制宜的兵力分配方式,既保证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又能确保各个地区都能得到有效的防御。

  在唐国的军事布局中,城防营作为守备军的主要组成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防营的军官和主将基本上都是从野战军之中调过来的李弘嫡系人马,他们如同坚实的基石,支撑起唐国地方军事力量的大厦。

  这些李弘的嫡系将领们,经历过无数次战火的考验,对唐王李弘忠心耿耿。他们的存在,确保了李弘能够将这些守备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唐国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城防营的兵员主要来源依然是良家子,而且必须是分到田地的良家子,这是招收士兵的一个基本前提。这一决策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考量。

  首先,分到田地的良家子对唐国有着天然的感恩之情。他们深知自己所拥有的土地是唐国给予的恩赐,是他们生活的根本保障。

  因此,他们会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对唐国的忠诚也会更加坚定。

  从根本上说,只有这样的士兵才能真正做到对唐国忠诚,对唐王李弘忠诚。

  有了忠诚,才能谈到战斗力。一支没有忠诚的队伍是不可能拥有强大的战斗力的。

  在战场上,忠诚的士兵会毫不犹豫地为了国家和君主奋勇杀敌,不畏生死。他们会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保卫家园而拼尽全力。

  而那些缺乏忠诚的士兵,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很容易动摇、退缩,甚至背叛。

  因此,李弘深知忠诚对于军队的重要性,他通过选拔分到田地的良家子作为守备军的兵员,从源头上确保了军队的忠诚,为提升战斗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弘对于守备军有着明确的定位。一来,守备军作为防御地方的主要力量,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平日里,他们负责剿匪以及协助官府抓捕盗贼,维持地方治安。

  在唐国的各个角落,守备军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穿梭于山林之间,追捕那些为非作歹的山贼草寇,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他们与官府密切配合,加强对城镇和乡村的巡逻,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守备军的存在,让百姓们感受到了安全和安心,为唐国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来,守备军也是唐国国防力量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必要的时候,他们会被征调去协助主力部队作战。当主力部队出现人员缺损的时候,在新兵来不及训练的情况下,就要从守备军之中抽调人员补充上去。

  因此,守备军承担着为主力部队提供源源不断的训练合格士兵的重要任务。他们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军事人才宝库,为唐国的军事事业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在平时的训练中,守备军严格按照主力部队的标准进行,不断提升士兵的军事素质和战斗技能。他们时刻准备着,为了国家的安危,随时奔赴战场。

  在地方上,这些守备军除了要对付山贼草寇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敌人,那就是那些蠢蠢欲动,在唐国的改革中失去土地,利益受损的乡绅地主们。

  这些乡绅地主们,曾经拥有着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在地方上有着强大的势力。

  然而,唐国的改革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失去了土地,财富也大幅缩水。

  因此,他们心中充满了怨恨和不满,时刻伺机搞事情。

  这些人有钱有粮,若是存心拉起队伍搞事情的话还是比较容易的。

  而守备军的士兵家中分到的田地基本上都是从地主乡绅们手中给扒出来的,所以他们在立场上天然就与这些乡绅地主们是对立的。

  一旦这些地主乡绅们起来搞事情,这些守备军士兵镇压他们的时候绝对会不遗余力的。这也是李弘一再要求选用良家子的真正目的之一。

  通过选拔与乡绅地主们利益对立的良家子作为守备军的兵员,李弘有效地防范了乡绅地主们的叛乱,确保了唐国改革的顺利进行。

  对于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地主士绅,李弘除了防范镇压之外,也给出另一个弥补损失的选择,即发展工商业,参与对外贸易。

  在明末清初,西方列强凭借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全世界大肆掠夺。他们主要通过武力征服与掠夺、建立殖民地、垄断贸易、签订不平等条约这四种方式打开各国市场。

  明末清初,华夏虽然在江南地区诞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却最终没有发展起来,以至于后来全面落后于世界,遭遇百年之耻。

  这其中原因众多,首先在政治方面,封建专制统治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权力集中于皇帝;清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

  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严重束缚了社会发展活力,使新兴资本主义萌芽难以获得政治支持和保障。

  同时,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和手工业严格控制打压,认为农业是根本,商业和手工业是末业,征收高额赋税,限制发展规模和经营范围,还对重要商品实行专卖制度,阻碍了民间商业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

  此外,明末清初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农民起义与后金进攻让明朝统治摇摇欲坠,清朝入关后又进行大规模统一战争。这些战乱极大破坏了社会经济,影响了商业和手工业生产,破坏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环境。

  政治动荡还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商人生命财产安全无保障,税收政策不稳定,压缩了商人利润空间,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经济方面,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农民生产主要满足家庭生活需要,很少进行商品交换,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使市场需求有限,难以刺激商业和手工业大规模发展。

  虽然明末清初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但自然经济根基深厚。封建地主阶级通过土地兼并扩大土地占有量,强化了自然经济地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向资本主义转变。土地兼并使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生活贫困,购买力下降,市场需求萎缩。

  同时,社会财富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他们多将财富用于购买土地、修建豪宅和奢侈消费,而非投资商业和手工业,限制了资本主义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也极大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资本难以积累扩大,且经营缺乏良好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财产权得不到有效保障,商业资本不敢大胆投资生产领域。

  思想文化方面,传统儒家思想强调“重义轻利”和“学而优则仕”,认为追求财富不道德,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活动被视为低贱职业,缺乏对商业和财富的追求动力。

  这种观念使大量人才致力于科举考试,不愿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活动。

  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对商业、科技等实用知识涉及很少,使人们学习研究方向集中在儒家经典上,忽视了自然科学和商业知识的学习探索。

  社会上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进一步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因为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有商业头脑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而科举制度难以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此外,明末清初社会封闭保守风气浓厚,政府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和人员往来,阻碍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无法吸收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开拓海外市场。

  社会上普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新事物和观念持怀疑排斥态度,缺乏创新和变革动力,难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现在唐国建立起来之后,李弘决心一一解除这些枷锁,让唐国也走上一条高速发展的海外殖民之路。

  而南方的大量的乡绅商贾,就是他走上这条路的最好的帮手。

  这些人有资本,有野心,缺的只是见识和机会。

  只要经过引导,这些人能够在海外取得的成就绝对不会比那些西方殖民者差。

  当然,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

  要想进行海外贸易,首先要做的就是解除海禁,建立海贸企业,打通海外贸易航线。

  李弘专门成立了一个大唐海外贸易管理司来操作此事,并且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并且亲自出席了成立仪式。

  这个消息一下子轰动了唐国,那些嗅觉灵敏的商人士绅很快就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他们意识到唐王要解除海禁,心中都狂喜不已,纷纷派人打听消息。

  很快,一个劲爆的消息就传播开来,唐王殿下的确打算开海禁,而且打算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不过开海禁显然不是一窝蜂地放开,而是要发放海贸拍照。

  据说最开始只发放十块贸易牌照,取得牌照之后才能进行海外贸易。

  如果没有牌照私自进行海外贸易,那就是触犯唐国律法,轻则抄家下狱,重则家破人亡。

  这个消息一出,让很多商贾大户们心里着急的跟猫抓挠一样,都在四处打听如何才能获得牌照。

  因为海贸的利润,稍微有点见识的人都非常清楚有多么的丰厚。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大清掘墓人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