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在唐国的广袤土地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随着几道诏书的陆续下发,整个国家都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活力,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快速变化。

  诏书的核心内容,乃是针对长期以来被地主乡绅们牢牢把持在手中的土地进行重新丈量,并按照人口重新进行划分。这一举措,无疑是对唐国社会结构的一次重大调整。

  对于那些愿意配合的地主乡绅,官府展现出了一定的宽容。他们被允许保留一定数量的土地,同时其家产也不会被触动。这种优待政策,旨在鼓励更多的人积极响应朝廷的号召,共同推动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然而,对于那些拒不配合,企图用各种手段阻止官府清丈土地的乡绅,官府则采取了强硬的措施。按照唐王的诏令,这些人的家产将被抄没,家主被贬为苦役,而他们所拥有的所有土地全部收归公有,随后再分配给其他没有土地的良民百姓。

  为了确保这项重大改革能够公正、透明地进行,唐王李弘可谓殚精竭虑。他深知,地方官府与当地乡绅之间很可能存在互相勾结、弄虚作假的情况。因此,他果断地往各地派出了巡查御史,专门负责监督巡查土地清丈之事。

  这些巡查御史,皆是唐王从文庙之中召唤而来的良才级别的文官。他们虽然职位不高,却拥有着极大的权力。唐王赋予了他们临时调动当地城防军的权力,在必要的时候,他们可以直接动用军队捉拿那些贪官污吏和无良乡绅。

  这些巡查御史对唐王忠心耿耿,他们犹如唐王手中的一把利剑,坚决斩断任何可能阻碍改革的不良势力。他们根本不会被那些贪官污吏和无良乡绅的糖衣炮弹所腐蚀。

  曾有人偏偏不信邪,妄图用重金美人来贿赂巡查御史。然而,他们的如意算盘瞬间落空。巡查御史当场就将这些人拿下,经过一番严格审讯之后,又牵出了一大堆与此相关的人。

  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里,唐国境内就掀起了一场廉政风暴。光是被斩首的知县以及以下官员就多达几十人,更有数百名官员被贬官发配去做苦役。要知道,唐国如今的基层官员,大部分都是原本清廷的官员留任。这些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带着以前清廷官场的不良风气,因此最容易被腐蚀拉拢。

  唐王李弘正是深知这些人的德行,所以才对他们不放心,派出了巡查御史进行严格督查。在如此雷厉风行、毫不留情地查办下,地方上的官员再也不敢公然与乡绅们勾结了。清丈土地的工作终于得以顺利地往前推进,大量没有土地的农民终于分到了土地,一个个对唐王感恩戴德。

  许多农民甚至在自己家中为唐王设下生祠,早晚供奉,祈祷唐王万岁无疆。而那些被查办的官员职位,则由文庙召唤的官员替代。整个官场的风气焕然一新。

  与基层官员的大幅变动相比,知府以及以上的官员却基本上都很稳定。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来,知府以上的官员大部分都是李弘从文庙召唤的文官担任,他们对唐王忠心耿耿,且有着较高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二来,知县才是最基层的官员,属于亲民官,与百姓和地方势力接触最为密切,所以被腐蚀拉拢的概率更大。

  到了知府这一层面的官员,多少都经过了唐王的考验,他们也深知唐王的决心。因此,他们轻易不会为了钱财而将自己置于巨大的风险之中。

  况且,在殿前司成立之后,有风声传了出来,说是殿前司指挥使刘存义在唐王授意下往各地派出了密探监视各位官员。

  据说有一次上朝的时候,唐王问户部一位官员他昨天晚上在做什么。那官员回答说自己宴请了两位好友在家中小聚。唐王笑着说出了几道菜名,让那官员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唐王说的那几道菜正是他昨夜宴请友人的时候用的菜肴。

  这个故事在朝廷内外迅速传开,各种消息满天飞。殿前司的威名已经直追当年大明的锦衣卫了。真真假假,没人知道,但是却足以让很多官员战战兢兢,洁身自好。

  当然,这些消息都是李弘让刘存义故意放出去的风,就是为了吓唬那些不老实的官员。

  殿前司虽然如今多了一项对内监视的职责,但是毕竟刚刚成立,根本没有那么多人手去监视每一个官员。而且唐国新立,暂时也没有那个必要,因为容易造成人心恐慌。不过,放点风吓唬一下人还是可以的。

  在这场变革中,官员们的心态也各不相同。

  有两位官员在私下里交谈起来。

  官员甲:“如今这局势,真是让人胆战心惊啊。你说那些被查办的人,怎么就那么大胆呢?”

  官员乙:“哼,还不是心存侥幸。他们以为可以像以前那样为所欲为,却不知唐王此次是下了大决心的。”

  官员甲:“是啊,那些巡查御史可不好惹。我听说有人想用重金美人贿赂他们,结果当场就被拿下了。”

  官员乙:“这是自找苦吃。唐王对他们寄予厚望,他们岂能被轻易腐蚀?”

  官员甲:“那你觉得殿前司的密探之事是真的吗?”

  官员乙:“真假难辨啊。不过,就算是假的,也足以让我们这些人警醒了。唐王这一招,实在是高。”

  官员甲:“确实如此。如今我们可得小心行事,万万不能触碰红线。”

  官员乙:“没错,我们应当以那些被查办的人为戒,廉洁奉公,为唐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场由唐王李弘主导的变革,不仅改变了唐国的土地分配格局,也重塑了官场风气。它为唐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这个新兴的国家充满了希望与活力。

  在唐国,清丈土地和分配土地这两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正如火如荼地顺利推进之时,另一项重大举措——剪辫令也在被快速地推行着。

  在唐国境内那些被唐军占领较早的地方,主要是湖南的永州府、衡州府以及长沙府等州县。在剪辫令发布之前,许多人早已主动剪掉了辫子,开始蓄发,并且重新换上了汉人衣冠。这其中的缘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包括唐王李弘在内,唐国的所有官员以及将领,包括所有的将士都没有辫子。上行下效,上层带头,下面的人自然就会主动效仿。在他们看来,减掉辫子已然成为一种上流风尚。

  就如同当初满清入关的时候,还没有下达剃发令的时候,很多投降的明朝官员将领就主动剃掉了头发,留起了金钱鼠尾,并以此为荣,向满清鞑子献媚。如今唐国建立并且占了上风,情况自然就完全反转过来了。

  然而,在唐军新占领的那些地方,比如江西以及湖北还有苏南等地方,情况却大不相同。许多人不敢轻易地剪掉辫子,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对于这种情况,唐国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是以惩罚方式督促他们剪掉辫子,二来则用各种方式来刺激他们,促使他们主动减掉辫子。

  例如,在分配土地的时候,对于那些主动剪掉辫子的人会优先分配。那些渴望拥有土地、过上安稳生活的百姓,在看到这样的政策后,心中难免会有所动摇。一位来自江西的农民老张就与邻居老李议论起来。

  老张:“老李啊,你说咱要不要把这辫子剪了?听说剪了辫子能优先分到土地呢。”

  老李:“这事儿我也听说了,可我还是有点怕呀。万一以后有啥变故呢?”

  老张:“怕啥?你看看人家那些早剪了辫子的,现在不都好好的。再说了,唐王殿下既然下了这剪辫令,肯定是有他的道理。咱要是不跟着走,说不定啥好处都捞不着。”

  对于那些想要参加恩科考试的学子,剪掉辫子的优先录用,保留辫子的坚决不用。在江西的一座书院里,几位学子也在讨论着这件事。

  学子甲:“你们说,这剪辫令对我们参加恩科考试影响可真大啊。”

  学子乙:“是啊,不剪辫子就没机会了。可我这心里还是有点别扭。”

  学子丙:“别扭啥呀?现在是唐国了,咱得顺应潮流。你没看那些早剪了辫子的同学,都信心满满地准备考试呢。”

  对于商人也是一样,要想入城经商,若是留着辫子,坚决不让进城,而且还要遭受鞭刑。若是主动剪掉辫子,不仅可以继续经商,官府还会减免税收。一位湖北的商人老王就深有感触。

  老王:“哎呀,这剪辫令一出,可把我愁坏了。我这留着辫子,进不了城,生意都没法做了。”

  同行老张:“那你还不赶紧剪了?剪了辫子,官府还减免税收呢,多好的事儿。”

  老王:“我这不是怕嘛。万一以后又有变化呢?”

  老张:“你就别犹豫了。你看现在大家都在剪辫子,咱也不能落后啊。再说了,唐国现在发展得这么好,以后肯定越来越好。”

  很多事情,惩罚的手段不一定能取得多好的效果,但是如果给这件事附加一些好处,那人们做这件事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在各种手段的共同作用下,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整个唐国境内已经很少能看见留辫子的人了,到处都是带着帽子的男人。

  因为剪掉了那丑陋的金钱鼠尾之后,整个脑袋就跟光头差不多了。要想让头发长出来,到能够束发的程度,最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光头又不雅观,短发又是犯人的发型,所以人们就选择了戴帽子。这一波剪辫令让很多卖帽子的商人发了一笔财。

  唐王李弘也极具远见卓识,他让已经升任锦绣商行大掌柜的裴秀在此之前专门成立了一家制作华夏衣冠的制衣厂,在各地都开设了直营店。在这次的剪辫运动之中,这些店铺都收获了可观的利润。

  由于这些店铺属于工厂直营,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再加上物美价廉,所以尽管价格比市面上所有的商铺都便宜,但是利润却绝对不少。

  这些直营店的生意红火自然引起了很多同行的不满。有一些不良商家眼红这些直营店的生意,想要上门闹事甚至想要勾结当地官府对这些直营店进行打压。

  在苏南的一座城市里,一位当地的布商老张就对同行们说:“你们看那锦绣阁,生意那么好,把我们的生意都抢了。我们不能就这么看着,得想办法把他们挤走。”

  同行老李:“是啊,他们价格那么低,我们怎么竞争得过?要不我们去找官府,给老爷们一些好处。让官府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然而,没等他们开始动手,背后的主使者就被官府以欺行霸市等罪名给抓进了大牢,店铺也被查封了。

  时间久了,人们就知道这些统一挂着“锦绣阁”招牌的店铺大有来头,甚至有传言说锦绣阁与唐王殿下有关。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打这些店铺的主意了。

  在唐国的这场剪辫运动中,人们逐渐摆脱了满清的统治象征,重新找回了属于汉人的尊严和自信。

  在南京的秦淮河畔,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者缓缓踱步。他看着身后走过的男男女女,皆身着各式华夏衣冠,眼中顿时盈满热泪。老者感慨万分道:“没想到,老朽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华夏衣冠重新出现在神州大地上。唐王殿下真是功盖千古啊!”

  如这位老者一般感慨不已的人,在唐国境内比比皆是。曾经,人们在满清的统治下,被迫剃发易服,华夏衣冠几近消失。如今,随着唐国的崛起,剪辫令的推行,人们纷纷重拾华夏传统服饰。

  整个唐国境内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官员士绅们身着端庄的华夏衣冠,处理政务时更显庄重与自信。普通百姓们也穿上了心仪的服饰,脸上洋溢着喜悦与自豪。唐国呈现出一种让人欣喜、催人奋发的新气象,仿佛沉睡的巨龙渐渐苏醒,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腾飞。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大清掘墓人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