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儒术为体,百家为用

  京营首官也参会,这场会议自然还有关于京营或者说军队的事。

  这也是与太学有关的,是朱常洛准备在其中塞进去的第一个私货。

  “兵甲之利,营造之巧,算学、历法、医术、农学、水利……”朱常洛看着他们,“历朝历代都认为这些是小道。对朝廷而言,还是要许多精于这些学问的人才。过去,有些能臣或因职责、或因喜好,在有些杂学上颇有建树,就好比潘季驯,好比李时珍。但若是一时急需,又从哪里迅速选用?”

  潘季驯治黄淮,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已由其子献予朝廷。

  朱常洛复着古,也藏着新。

  “朕以为,于国有益者,皆应着意培养,量才而用。”他看着众人,“监生编入太学大、中、小三院之后,国子监却暂时空了出来。汉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朕倒觉得,该是儒术为体,百家为用。这国子监,莫若再设个百家苑,择诸多有心杂学者进学,自成一体,为国育良才……”

  有了在紫禁城右手边的太学,再有个孔庙旁的百家苑。

  左为尊,体例上是说得过去的。

  但皇帝提出的这个想法还是让众人十分意外,担心风评。

  只有田乐知道这是“百业皆列朝堂”的开始。

  “臣以为可!”他开口道,“陛下有圣君胸襟。体用之说既安天下士绅之心,也给了精于杂学之人、士子中另有喜好之人多一条进身之阶。儒门要重振士风,多些鞭策也是好的。”

  工部尚书也很直接地感觉到这是一个有利于工部的决定,立刻出言附和。

  倒是已经定下来要专管天下文教的太常大学士申时行犹豫地问道:“这百家苑的学生,又如何考选?学成考满如何选用?也予功名吗?为官还是为吏?”

  “自然是与大学一般,学成考满即可授官,赐同进士出身。”朱常洛毫不犹豫地给出让众人心头一震的待遇,然后又解释着,“这算得上另辟蹊径了,自然更难。其学制不同,考选法子也不同……”

  朱常洛能让他们听到的,自然都是更新颖的法子。

  科举如今只考士子对经义的熟悉程度、考较他们对于一些具体事务的理解。这种理解,也一般是站在上位,从战略和方向的角度进行阐述,具体操作和执行细节上并不做太高要求。

  但朱常洛对这百家苑,采取的则是类似“必修”加“选修”的模式。

  太学之中的大学苑,参加考选的门槛是已经名列过乡试正副榜之人;而百家苑,参加考选的门槛则是有生员功名就行,时间也与中学苑的考选错开。

  考选时候,就采取了目前科举考察内容成绩加上杂学成绩的综合选拔方式。

  这意味着秀才确实可能因为更加精于杂学而在综合成绩上超过一些举人。

  “进入百家苑后至少要学满五年,经考较有了举子学问,再加上另有一门以上杂学可谓专才,故而可赐同进士出身。”朱常洛说道,“仍是儒门子弟,无非另有所长罢了。”

  这就是他所说的儒术为体、百家为用。

  至少表面上看,这只是如今的学子当中分流出一些人罢了,确实是另一条蹊径。

  将来的功名出身是进士当中最低的一档,也足以打消一些人的顾虑。

  只不过这只是开始,对朱常洛而言,后面大有操作方式。

  事实上现在就已经有人想到一种十分便捷的操作方式了:先以恩荫进入太学小学苑,学满之后就有了生员功名,自然可以继续恩荫进入百家苑学专长。

  太学诸苑如今商议出来的学制都是三年。

  从太学里,只要能够顺利学成考满,那便是六年出一个有举子功名的后人。

  中学苑虽然年年从面向举国生员们考选,但从太学小学苑之中录取一半,比例之高岂是地方能比?

  虽然入了中学苑不是立刻有举子功名,但再经三年,不能学成考满的那就真是不成器了。

  而皇帝拥有恩荫特权,太学之中的恩荫只限于入小学,升中学苑还是要考的。但这百家苑明显只是“用才”,去学个一技之长,又本来就是恩荫极多的国子监,很明显能够继续恩荫。

  这意味着小学苑加上百家苑,三年加五年,甚至比太学里一路考上去还要少一年就能得到同进士出身。

  朱常洛肯定了他们的猜测,轻叹道:“朝野都鄙薄杂学,这百家苑要真能为国培育良才,只怕起步极难。有功之臣都是愿为国出力、为朕解忧的,家中有成器子弟,自然仍能走科途博个一甲二甲;若有资质稍差的子弟,朕恩荫入百家苑学一门专长,将来也是能效力的。”

  至此,还有谁会反对设立这个百家苑呢?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安抚天下士绅的好法子:就算将来真的降优免比例了,但每家可能出现的秀才、举子、进士都预期会增加。此消彼长,等于没降。

  而是不是能够达到那种等于没降的效果,就看他们是选择适应新改变还是仍旧顽固不化了。

  这是朱常洛的切香肠战术,现在他们是万万不会去想皇帝最终将要全面废除优免的。

  废了之后谁为天子卖命?徭役问题又如何解决?

  毕竟即便最苛刻的太祖也会免了在职官员的徭役。

  于是又开始讨论起百家苑里设那些学科,朱常洛提出来的那些,确实都与国家实力提高有着直接关系:目前主要是兵器研制,是医学,是农学,是水利……

  深刻影响大明未来走向的一场会议就夹在这年终财政会议里举行。

  贯彻皇帝“学以致用”的思想指导,顺天府的水利设施和京城大小工程、工部军器局和兵仗局、太医院、钦天监等将会成为百家苑的一些“实习基地”。

  而百家苑的主官学正则由翰林院百家馆的徐光启兼掌,其中一个佐官从七品训导又是由宗室出身的朱载堉来担任。

  宗室之人出仕为官,这又是一个先例了。

  “申太常。”

  朱常洛改变了称呼,申时行心里美美地站起来:“臣在。”

  “适才所议,内阁就早些拟好旨意,再把宗旨方略也拟明吧,正旦节大朝会上即可颁告天下。”

  “臣领旨!”

  “另外,工部派员先勘察一下西苑。”朱常洛看过去,“边办学,边营建,学生可以慢慢再增加。所需银两,算好了先呈上来,朕可自内帑借支。国子监那边,也把旨意传过去,让监生们备考。因太学之设,这国子监、太常寺等诸衙如何因之而改,该增设哪些学官、拟选何人,吏部也呈个题本上来。”

  当场只定了百家苑的主官和佐官,皇帝看起来更重视百家苑。

  群臣从乾清宫里离开后,朱常洛站了起来动了动胳膊腿:“走,先去坤宁宫看看皇后,再到宫后苑赏赏雪。”

  “陛下,那要不要去哪一宫喊哪位娘娘陪着?”

  “不用。”

  这样的雪天,宫里又岂会猜不到皇帝兴许会去看看?

  哪怕只是万一,但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朱常洛知道宫后苑里不会没有人在扮那雪中红梅。

  对朱常洛来说,现在心情不错。

  哪怕只是先哄哄皇帝,他们毕竟多收上来了一些税。

  大明最大的问题就是有税收不上来,只要是能多收上来一些了,哪怕整体效果还不够,但毕竟是一个好的开始。

  回头再看看昌明号那边。

  去乾清宫看了看仍在小心怀稳孩子的郭兰芝,朱常洛径直到了宫后苑。

  手中握着一个暖暖的热水袋,他边走边看边想。

  能活动的范围大体就是皇宫之内,大雪骤降,走动一下看看风景是一种消遣。

  朱常洛的神经其实崩了有一个多月。把要降等的念头宣扬天下,虽然最终落实给了豁免期,对地方上的反应他终归没有十成十的把握,只不过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罢了。

  现在也许是因为年关将近,也许是还没准备好,又或者本来就没有人胆敢明着反。

  总之地方上没有关于这方面的坏消息传来。

  虽然国朝乱象许多,财计之艰难也似乎不可逆转,但毕竟还没有一个强力的挑战者出现。

  大部分人终究还是追随者。

  目前的大明既没有强大的外患,那么内忧考虑到后果,也会采取先按兵不动的策略。

  忍到变数出现?

  朱常洛忽然问:“努尔哈赤的儿子,在锦衣卫卫学里如何?”

  “……循规蹈矩。”王安回答。

  “那就是努尔哈赤回去之前叮嘱过了。”朱常洛笑了笑,“留心着便是。”

  他也留心着努尔哈赤。

  利益矛盾是不会消失的,如果朱常洛觉得内部已经被弹压住了、实力也足够了,开始要解决外部矛盾的时候,恐怕就是内外矛盾一起爆发的时刻。

  在那之前,还得多想,多准备。

  走近了万春亭,遥遥地听见悠长的“天下太平”。

  朱常洛皱了皱眉,这是哪里的宫女犯了错,竟被罚在这大雪天的宫后苑里提铃?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光宗耀明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