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立场比是非重要

  朱常洛现在有枪,但还不够好,还有很多外敌得指着。

  “又多了安抚和弹压地方卫所一项重任,大司马还有哪些为难处,都提出来。”

  次日朝会后,朱常洛又留下了田乐。

  那天在朝会上第一个站起来之后,田乐就撕了“皇帝担忧皇权不稳”阶段调和天子、阁臣之间关系的伪装,他是支持皇帝施行新政的新党。

  田乐想了想之后说道:“宁虏伯在辽东。若有边患,陛下能先忍一忍便好。”

  朱常洛本想先通过经略辽东、压制边患把兵权和北方搞得稳稳当当地再借威势推行新政,田乐劝阻了他的这个思路。

  没别的原因,内帑那点钱,根本不足以办成这些事。

  不先动一动南方,朝廷就会始终财计艰难。动了南方,就要先彻底压制南方,不给他们在将来朝廷解决北患时掣肘要挟的机会。

  是田乐从资料之外介绍的实际边防状态让朱常洛改变了思路。

  大明九边,如今从西到东最主要的敌人仍旧是蒙古和女真。

  而蒙古诸部,和大明紧邻的又大致上又分为土默特和察哈尔。俺答吞了蒙古右翼三万户之中的鄂尔多斯部,但现在他的子孙已经将土默特部一分为三:在青海的鞑靼土默特,在土默川的西土默特,和东迁之后已经归顺察哈尔汗庭、并入喀喇沁万户的东土默特。

  大小松山之役后,青海的鞑靼土默特与西土默特之间联系被大大削弱。

  大明早已封贡西土默特,和他们有边贸,但这并不意味着西土默特就很安全。相反,就在最近的万历二十五年,还发生过北虏聚众十万的入寇劫掠。万历二十七年,延绥那边一样有北虏入寇。

  最让朱常洛无语的是,这两次大规模的入寇还是后来查核时爆出来的,当时主管的边将和抚臣并没有把这事如实呈报。

  用田乐的话来说:边军和边防,问题其实比地方卫所更大。

  他在甘肃那边能有大小松山之功,是因为他用了很长时间尝试自给自足、聚拢了一小支力量。李成梁在辽东能有功劳,是因为辽东特殊的形势。

  察哈尔万户作为中央万户,在嘉靖二十五年之后就东迁到了更靠南、更靠近大明一些的库伦一带,并且收服了朵颜、福宁、福余三卫。喀喇沁万户在宣府北面和东面,如今也是臣服于汗庭,并且并入了朵颜三卫之中的一些小部族。

  目前大明和蒙古汗庭仍是敌对关系,没有搞什么封贡贸易。

  也就是说,辽东目前其实西有汗庭威胁、北有海西女真、东有建州女真。

  李成梁在辽东建功时,汗庭东迁,有内部吞并;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之间,蒙古和海西女真之间,生存矛盾都很大。

  他扶持了建州女真,利用三者之间的内部和外部争执,加上自己也有几把刷子,这才能够建功封伯。

  如今听了田乐的话,朱常洛不禁有些无奈:“朕得忍着?”

  “至少现在要忍着。若是京营有成,届时由平虏伯、彰勇伯各带至少一万京营精兵去压着,才有望重新整饬西三边、宣大的边军。整饬好了,钱粮又无忧,才能图谋后面大事。”田乐说着。

  朱常洛已经听过田乐对于北面的建议。蒙古内部,土默特先安抚,汗庭之主要灭了之后再安抚。女真内部,时过境迁,如今要扶持海西女真,在向西的方向能帮助大明灭汗庭之主,在向东的方向能阻止建州女真继续坐大。

  但这都需要大明的兵力更强盛、钱粮更充足。

  “那就说说今日正事吧。”朱常洛定了心,“京营练兵之外,兵备的事朕也一直在留心。如今锦衣卫和内臣朕都整肃了一番,南镇抚司管着的军匠,内臣管着的兵仗局,还有工部军器局那边朕准备让贺盛瑞建好了皇极门就去专管。另外,朕专设百家馆其中一事便是为了改进兵备……”

  从登基之前到现在,花了一年的时间初步在财计内政上推开了一条门缝,在兵权上把亲卫私兵和京营的架子搭起来了,朱常洛自然要开始推动装备的革新。

  登基之后命令利玛窦先拿出更多好处,他把消息送出去再到第一批东西过来,也花了很多时间。

  并不是说如今他们的兵器技术和许多想法已经领先什么的,但进步和启发需要的正是交流。

  徐光启目前在百家馆就专门管这件事,研究兵器兵备。

  留下田乐,就是专门开这一个会。

  “遵化那边的基础好,大小高炉已有七十二座,集中安排到那边。”

  这是朱常洛早就想过的,产业集中。遵化就在顺天府,在去辽东的路途之中。

  不论冷兵器还是热兵器,都需要钢铁。

  而热兵器所需要的火药,也不宜仍旧放在北京城的王恭厂。

  现在朱常洛要搞这件事了,并不想搞出个什么泰昌大爆炸。

  只有一个特殊问题:把军工重地放在稍微远一些的地方,还是要做好防卫事宜。

  “这件事朕也想过。”朱常洛认可田乐的看法,“京营五万五,朕一直有心优中选优。这次京营较技之后,朕准备先把本领最高强的人渐渐选成一个天枢营。这天枢营,朕准备让靖夷侯领着。他一直苦练武艺,苦研俞大猷兵书,天枢营只需有五千人,哪里都去得。那遵化诸厂,就由天枢营先驻防、训练。”

  “天枢营……”田乐点了点头,“离马兰峪、大安口和喜峰口都不远……”

  “倒无需他们协守。只是若有改进的新兵器,他们能最先试用、熟用。”朱常洛眼里生光,“几百上千精兵悍将,攻坚奇袭抵得过成千上万。地方若以为只要闹出点什么事,朝廷总得点兵数万劳民伤财地解决,那就大错特错了。突阵斩首剿抚并用,这样用兵只有赚没有亏。”

  锦衣卫这次从江南“赚钱”当然不能作为同样的例子来说明,但如果地方上真有人异动,那么这种有特战性质的精兵能够以最快速度机动。

  而且不用耗费过多粮饷,随身带着的银两就能满足不短时间的消耗。

  在目前这种时代,面对内部叛乱,如果能够斩首其实效率最高。

  播州是因为经营了不知道多少年,根基扎实;但最有可能搞出点什么乱子的,都在大明已经耕耘了这么多年的腹地,又都是汉人面孔,渗透进去的可能性大多了。

  朱常洛按照定好的思路往下推动着,京城里的上一批消息已经彻底传遍大明核心省府。

  皇帝在朝会上提到官绅在传承先贤教诲这件事上,德行操守被阉得太多。提到了诚心正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提到了横渠四句……

  最主要的是,他在朝会上革去了数人功名,阉了几个口无遮拦的士子。

  残暴不外如是!

  江南还不知道皇帝昨天见了张益、耿定力、郝杰之后又动了降天下官绅优免的心,不知道有明年一个“自首”的窗口期,不知道后面被定案是害民之后就会牵累本县州乃至整个大明官绅降优免。

  江南只觉得窒息。

  金秋十月,京营在较技,江南在斗嘴“物议”。

  虽然皇帝也在朝会上说了:此事曲直分明,仍有争议,是不是都不分是非?

  但当然会有争议,立场比是非重要多了。

  松江府华亭县,如今还有一个特殊的“京官”。

  董其昌是万历十七年的进士,被选庶吉士之后,他在翰林院里的老师病故。董其昌扶灵送葬之后,又告病归乡,如今以翰林院编修的官职,却在家里呆着。

  如今虚岁四十七的他身体还很好,现在他面对从京城传来的命令为难至极,家里还有一大群平日里交好的士绅名流。

  “香光居士书画双绝,就在故里著书立说、书帖描卷有何不好?如今朝堂上,陛下连当廷下旨阉割士子这种事都做出来了,玄宰兄,难道你不畏伴君如伴虎?”

  “正该辞了!如今士林得闻惨事,无不骇然!出仕为官,家小偶有失言竟不能卫护,那还做什么官?”

  “我看年前便是辞表纷纷。可叹,可笑!好不容易补了各地缺员,转眼又将缺员无数!”

  董其昌心里却有一点点不好意思:这么多年没干什么事,但官职一直还在。

  虽然病休在家,缺位该补、不能领俸禄,但毕竟还有翰林院编修的清贵官身啊,他在地方是极得敬重的。

  如今翰林院改设四馆,翰林院奉旨,他要么就病好了回京任职,要么就该正式辞了。

  听着来访士子议论纷纷,董其昌沉默不语。

  有一人冷笑道:“辞官?君不见这回遭难各家,家家都是无人在朝。局势如此,当真辞官更好?”

  董其昌有点脸红了。

  这是阴阳怪气,仍盼他也加入到辞官队伍里去吧?

  好不容易应付完他们,董其昌觉得心情糟透了。

  想写些字平复一下心绪,但今日笔法极差!

  “父亲……”他十七岁的儿子心情惊惶。

  董其昌看了看自己这个如今在上海县学做廪生的大儿子,又看着在华亭县学做廪生的二儿子,心里也不禁惶恐起来。

  这都是因为他翰林院编修的身份,才能够这么容易进了县学做廪生啊。

  真辞了官,能够应对已经刮起来的这场风波吗?

  他告病在家,是因为朝堂上的国本之争太险恶。

  如今的朝堂,好像更加险恶。新君年轻气盛又“残暴不仁”,确实很可怕。

  何况自己既然不为朝廷出力,却又留着官身在地方享受礼遇,恐怕也是皇帝心目当中有私无公的官绅啊!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光宗耀明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