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身为臣,又岂能无所顾忌、跋扈横行?
“公心与私心,根本无法在朝野议清。”朱常洛见他们没说话,继续道,“宦途是个大染缸,就算进去时清清白白,又有几人能洁身而退?愿洁身而退?朕自能容私心,天家就有江山永固的最大私心。”
这是三个人难得有的状态,皇帝确实和他们谈着心,没什么避讳。
而话语里竟听出了经年老吏般的体悟。
“《大学》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朱常洛看着他们,“朕以为,江山之本在民。江山既稳固,卿等之私心才有根基。先有民心,方得江山。朕不会鲁莽动摇根基,沉疴不用猛药,朕自然知晓。父皇仍在,朕岂会轻言张江陵事?”
沈一贯懂这个意思,那就是说他们不会立刻被发现是“敌人”。
“卿等之担当,便是先助朕复有精兵以防不测。其余诸事,朕为何要那么做,自然还要请教卿等,拾遗补漏。仅就眼前而言,稍稍整训京营、勇卫营,稍稍开源而已,不会让卿等主持什么新政。”
“……那又如何谈得上再开新篇?”
朱常洛知道沈一贯问的是那又怎么配陪祀太庙,问的是回报,是后患。
于是他笑了起来:“稍稍理顺漕河,厘清盐政市易,筑了富国之基,那便已是开了新篇。朕知财计之难,新封五伯便是朕不吝恩赏,莫非卿等以为朕只封给武臣看的?”
说来说去,无非“圣君”一诺罢了。
可圣君之诺又如何?太祖英明神武,开国功臣多有世券,如今尚存几家?
王锡爵说这“非君用臣之道”,因为本质上威胁比许恩更多。
但他先跪了下来:“世人昔年皆以为臣乃新党,臣实赞同张江陵诸新政谋国殷切之心。劝其丁忧,只为他不遗世人以讥。如今臣也明白了,斯人若去,新政立止。如今君心甚笃,臣愿担当,再继张江陵之志!”
他是最没负担的一个,也是最容易说服自己的一个。
若说有什么能洗刷他的污名,那就是让世人知道他还是当年那个踹门质问张居正的王锡爵。
沈一贯、申时行又能怎么办?
皇帝摆明了用这种手段,他们只要不是想就把一生和后辈葬送在这里,眼下也只能先一同跪下说道:“臣愿附骥尾。”
“还是那句话,朕以为天下官吏俸薄是真的,非是要真的动摇江山根基。”朱常洛给他们吃着定心丸,“集君臣之智,总有两全妙法。若是寻不到,那朕也只能如卿等一般勉力调和。”
朱常洛一一扶了他们起身,三个阁臣看到皇帝的第一眼是他脸上的苦笑。
“既已受命,总该勉力一试啊。莫非将来让史馆记一笔,大明亡在朕与卿等这两三代君臣手上?智者常有,自不会尽数归过于亡国君臣。只会如朕与卿等读史一般,慨叹何时便气数已尽、难以回天。”
是申时行先说的话:“今日方知陛下忧国之重,尤胜老臣。”
“臣也领教了陛下天资,还盼陛下怜臣老懦。”沈一贯则这么说。
一时尽是君臣交心的模样。
只是赐膳让他们回去之后,朱常洛才又重新深思起来。
“陛下,何以如此施行?”田义谨慎地问了一句。
“大司马有言,撼动根基之战,只能草蛇灰线伏以千里,一战定乾坤而无弥久大乱。”朱常洛幽幽地望着南面的方向,“朕以为然。”
此后就并不多说。
天下有心人既然已经有猜测,就会有防备。
他的心思说与不说,其实并无不同。
此后阁臣权重,他们人人本就会被疑。
密奏横行,许多人则不知朱常洛将从中分析出多少东西来。
对他们三人明说出来,反而能掌握主动权。
也让他们看到真正能“明哲保身”的机会。
三人不论谁是想真心助他,但听完了今天的话,至少会默契地、不着痕迹地,将那些一定反抗的人促成一党,甚至有可能推举那党魁入阁。
毕竟他们已经和皇帝有过密议了,他们也同样能密奏。
大明并不需要、也不能打掉所有士绅大户,所以和皇帝默契地打这副牌,总比被作为牌来打更好。
这便是知道“领导”心意的好处。
有些话你别怕说,旁人自会做出有利于他们自己的选择。
……
这一天的午后,最后一条应在正月里过淮河的漕船终于是过了淮安的钞关,拿到了在运单上的签押。
“把帆都张起来!”
漕船头尾雕着雄狮,此刻沉沉地压在水面。
首尾细细丈量去,早过了漕河上寻常浅船的五丈二尺规制,竟有近七丈。
船宽也不是六尺,而是九尺有余。
船尾有凉亭般的小阁一座,此刻喊话之人一声令下,就有两个肤色黝黑但精壮的汉子跑起来。
一个到位于中间稍前的桅杆旁,一个爬到了小阁楼前面一点的步梯间顶上。
“起!起!起!”
号令之人看着一前一后两个忙碌的船工,嘴角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转身坐回到小阁楼里的桌椅那边。
“把舵掌稳,前头鸣锣开路!”
“总旗,漕船北上,谁敢挡路?”他旁边,一个穿着漕兵棉衣的手下给他倒着茶点头哈腰,“这次运粮有何要紧处,竟要劳您亲来押运?小五做事您还不放心吗?”
“老子能不来吗?”他喝了一口茶,左右瞥了瞥运河上的景致,“总兵大人至今未至,哪一总不是急得跳脚?幸亏漕台扛了担子,一边奏明京里,一边先批了条子。到了地方,你替老子交差?若人家借故盘问,你如何应对?”
“怪不得,那真只能你老人家亲自押运。”
瞥了他一眼之后,这“总旗”悠悠问道:“都教过了吧?咱们旗里兄弟都姓甚名谁,分好了?”
“那是自然,都是懂事的。”
“告诉他们,只要不出岔子,该给他们当家的一点都不会少!到了地方,老子请他们吃酒,到窑子里乐呵乐呵!”
“总旗敞亮!”
“你再去舱里查验一下,有没有没堆好的。毕竟是新君临朝,若一路上真有什么人要较真,也不得不防。”
“小五明白,总旗先歇息着。”
一条按制四百料、可运五百石粮左右的漕船缓缓从淮安往北开始旅程。
但现在,这条漕船装运之多,实际加高加宽加长了的船舱里各种货物和漕粮加起来该是两千多石粮重。
看上去不是满满当当,因为路上还有一地要去水次仓收他们卫派兑的漕粮,而且何必悉数运粮?
宽敞一些的地方,可以做成水手船夫们的宿卧起居之所。
需要掩饰一二的地方自有妙法。
而且朝廷也并非不允私带。成化年间每船允带私货十石,嘉靖年间加到了四十石,万历七年加到了六十石,这些规矩可没改。
【运军顺带土货,不许官司扰害!】
这可是有明文的。
现在船舱里除了该交的正粮,也有供运军一路所需的耗米。
但有多少,也无人细细去数。
每船该有运粮漕兵一旗,上面那个只是小旗官,但如今整船也只有两个漕兵。
这肖武既是那小旗官蒋轩的麾下,也算是他的家丁。
过去其实往往只由肖武来押运。
船上其余“在册运兵”,尽是雇来的人,跑船讨口饭吃。
只要开漕,每船额外有四两行银,还有每年十两多一点、每五六年大约该换新的百两造船银。
这点钱哪够?
但一来所雇之人自不会吃用分给漕军的耗米,二来路上能帮着装卸货物、操舟。
去时船上的耗米、货物,回来时名为空船实则满仓的货物才是大头啊。
这肖武在下面查验了一番,回到小阁楼里时就见蒋轩瞅着他笑。
“总旗知道了?”他挤眉弄眼。
“你小子……”蒋轩对他指指点点,“是会做事的。”
“船上总要有个烧火做饭的嘛,小的孝敬您老的。”
蒋轩也不以为意,是这小子孝敬的还是派漕工的漕帮孝敬的都不打紧。
刚才进去拿酒时瞧了瞧,模样身段也是能够聊以快慰的。
区区小旗官,也只有在漕河上才能这么快意啊。
此刻运河之上,由南往北是浩浩荡荡漕船,基本都加了改装。
一团团的漕船,五船为一旗甲,编甲连坐。
甲聚成帮,帮聚成卫。漕船启运,“甲不得过帮,帮不得过卫”,编队北上,挨甲前行。
它们扬帆北上,运着的既是京城国库的期望,也是漕军和南北无数官绅、商人的期望。
这是如大明动脉一般的漕河。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