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今后必为良相,又兼两使

  第157章今后必为良相,又兼两使

  李瑄与颜真卿、李琚相谈甚欢,一连四盏茶后,由李琚向李瑄说道:“清臣一直有从军报国的志愿,苦于无门路。不知七郎幕府是否缺少僚属,如果缺少,可以考核一下清臣,看看清臣是否可以胜任。”

  清臣,是颜真卿的表字。

  “我幕府新组不久,自缺贤才。请颜县令写一篇战报,让我一观……”

  李瑄说着,模拟一场战争,让他根据环境、地理、战况写下来。

  至于奇谋献策,多是临时发挥,李瑄从来不考那个。

  更何况,李瑄对颜真卿颇为了解,他毕竟在安史之乱中,首唱大顺,带着士兵集结反抗,点燃河北的士气,使安禄山在河北非常难受。

  军事才能上,颜真卿是不错的。

  治理郡县,颜真卿也有一手,气节上在文臣中亦是少有。

  颜真卿真要入他幕府,李瑄当然不会许一般的小职位。

  他会调控幕职,李瑄河陇还有两个都虞候的位置。

  李瑄将李广琛升迁到都虞候的位置,兼讨击副使,让颜真卿当河西行军判官。

  行军判官最主要是掌握写战报的能力,至于安排后勤,安抚士兵,这种只能实地考察。

  半个时辰左右,颜真卿就将战报写好,交给李瑄。

  让颜真卿写战报,主要是想再欣赏一下颜真卿的正常行书。

  颜真卿正常写文书,依然刚劲雄伟。

  看书中内容,李瑄也频频点头。

  “颜县尉有大才,如若不嫌弃,就来河西当个行军判官吧,我会为颜县令举荐一個正七品的职事官。”

  李瑄欣赏完毕后,缓缓地向颜真卿说道。

  “颜真卿拜见李将军!”

  颜真卿激动,向李瑄拜谢道。

  判官是节度使最重要的僚属,已经超过他的预期。

  颜真卿并不知道他未来的人生,当了几年醴泉尉,郁郁不得志。

  自己好友又与李将军熟识,所以萌生投笔从戎的念想。

  从他的诗中就能看出,他没少仰慕当世的将领。

  “颜县尉可立刻向朝廷递交辞呈,届时我们一同去河陇。”

  李瑄又笑着向颜真卿说道:“有时间,我还要向颜县尉讨教书法。”

  “醴泉无事,属下十日之内,必办理好辞呈,只要李将军有请,属下莫不应是!”

  颜真卿以属下相称,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一定要寻找时机,献策建功。

  “是李大来了啊!这位是?”

  李适之得知李瑄在前厅请客,特来看看。

  “此是醴泉尉颜真卿,孩儿新征的河西判官。”

  颜真卿和李琚起身拜见李适之后,李瑄向李适之介绍道。

  “那一定是大才了。”

  李适之听到是李瑄新任的判官,顿时正视颜真卿,他知道李瑄的眼光不会错。

  “颜清臣不仅有才干,还能写出绝世好字,形更甚王摩诘。”

  李瑄夸赞道,将颜真卿的两幅字递给李适之看。

  “妙哉!君将来必是欧阳询、褚遂良那样的大家!”

  李适之看后赞不绝口,给予极高的评价。

  随后,李瑄父子留颜真卿和李琚在宋国公府就食,呈上酒肉畅饮。

  李瑄还拿出从皇宫内送来的西瓜招待,使颜真卿和李琚新奇不已。

  一直到黄昏,才送他们离开。

  离开前,李适之请颜真卿写一幅《河陇曲》,他要慢慢欣赏。

  李瑄晚上没有太早休息,他在书写一些他觉得有利的理财之法,献给李隆基。

  王鉷虽是巧取豪夺,但他实实在在为李隆基赚取不少钱,使李隆基能将绢前如粪土一样赏赐。

  龙沙河金矿虽然庞大,但现在每年只产几十斤而已,即便加上其他地方的金银矿,也远不够李隆基挥霍。

  别李隆基钱不够,心里埋怨他。

  李瑄需要整理一些真正的理财之法,在不伤害百姓利益的情况下,让国库富裕。

  这几天已经写得差不多了,今晚就应该能完成。

  这种不适合在朝堂上说,等明日下朝,李瑄会去兴庆宫拜见李隆基。

  翌日。

  最近在朝堂上,李林甫低调很多,看起来面带笑容,比以往更和气了。

  而且据说李林甫处理政务时更认真,一连几天都是快子时,才回到右相府。

  李瑄认为李林甫又开始他的隐忍,准备找机会露出獠牙。

  下一次出手,会吸取教训快准狠,不会拖泥带水。

  两人朝堂见面,依然只是点点头。

  大臣们都觉得,李瑄有大城府。

  按理说李瑄这样的人,更容易拜相才对。但田猎发生的事情,不知太子是何感想?

  兴庆宫。

  在李瑄拜见李隆基的时候,宫中出现一个男子。

  身材高大,面白多须。

  李隆基正在和杨玉环、杨玉瑶姐妹玩樗蒲。

  此男子就拿着记分簿在旁边站着,恭恭谨谨。

  “此为杨钊,乃玉环的远方堂兄!”

  李隆基指着杨钊说道。

  由于杨玉瑶亲自带杨钊来见他,所以李隆基随意封杨钊为右金吾卫兵曹参军。

  毕竟与玉环娘子关系太远,封赏还是看在杨玉瑶的面子上。

  “拜见李将军,曾在剑南从军,早就听闻您的大名,吐蕃对您可谓是闻风丧胆。”

  杨钊一副笑脸,向李瑄一拜。

  他知道眼前这人不得了,是长安唯一一个能硬刚李林甫的大臣,是他计划中的讨好对象。

  “圣人面前,哪用向我行礼。”

  李瑄推脱杨钊的行礼。

  这家伙还是来长安了。

  杨钊虽然凭借杨玉环的关系起家,但他左右逢源的本领可高得很。

  要不然也不可能成为大名鼎鼎的“杨国忠”。

  杨钊能飞黄腾达,杨玉环有一定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如杨锜、杨铦等杨玉环叔父的儿子们,都远远没有达到杨钊的高度。

  “臣失礼,臣见到传说中的李将军,喜难自抑。”

  杨钊赶紧向李隆基一拜,情商很高。

  “不碍事!”

  李隆基没有因为这点小事怪罪,招李瑄来樗蒲。

  看着李瑄能和圣人贵妃一起,大声呼卢,举止随意。

  他只能拿着樗蒲文簿记录点数,心中非常羨慕。

  我杨国忠什么时候,也能这样啊!

  不过据说李瑄这人有点邪门,而且随时会离开长安,远赴边疆。他主要心思还得放在李林甫身上。

  这段时间,杨钊通过精密观察,发现李林甫势未绝。

  都说李林甫气焰下垂,但在杨钊的思维里,李林甫犯下这样的过错,都不被圣人惩罚,何尝不是一种宠幸?

  等到游戏结束的时候,李隆基观看记分簿,看杨钊“绚校精密”,情不自禁地称赞:“好度支郎!”

  度支郎是户部负责统计赋税的官吏。李隆基现在不可能将杨国忠弄到户部,这么说只是赞扬杨国忠的计算能力。

  “君无戏言,三郎将来一定让杨钊当度支郎啊!”

  杨玉瑶抓住李隆基言语漏洞,向他说道。

  “哈哈……看他表现了。”

  李隆基只是笑一声。

  杨玉瑶等人现在还没被封“一品命妇”,再加上与李隆基相识不久,没敢太放肆。

  “禀圣人,臣今日来打扰,是向您提出一些理财建议,这是刍荛之见,如有失,望圣人不要怪罪。”

  李瑄这才将准备已久的理财策略交给李隆基。

  这些改革法案,足足七条,都是安史之乱后名臣们根据开元天宝政策的弊病,进行改革,且成就显著,财政得到富足。

  李隆基一听理财,就来了兴趣。

  王鉷被驱逐后,他急需一位理财能手,帮他在不伤害百姓利益的情况下,理出大量的钱财,让他得以赏赐大臣。

  他觉得这样赏赐,才能体现他君王的威严和面子。

  拿着李瑄写的改革方案,第一条就让李隆基皱眉。

  “七郎,你鼓励私人盐商,恐怕会损失国家的利益啊!”

  李隆基将心中的疑惑问李瑄。

  “启禀圣人。世人皆知贩卖私盐是死罪,但每年依旧有一大批盐商铤而走险。我们所抓到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他们通过河流,甚至翻山越岭贩卖私盐。不仅仅是我朝,自汉代桑弘羊制定盐铁官营以来,这种现象就没有杜绝过。一旦地方出现盐价波动,私盐屡禁不止。所以堵不如疏,臣觉得……”

  李瑄娓娓向李隆基讲解建议。

  私盐和私人盐商不是一个概念。

  唐代自开元九年,盐商只要交税,就可以贩卖。

  但私盐则是偷偷制造,又偷偷贩卖,这才是重罪。

  但到天宝年间,在官府的刻意操纵下,私人盐商往往买不到官盐。

  这样商人失去卖官盐的权力,铤而走险,让那些偷偷制造私盐的人谋利。

  李瑄上奏告诉李隆基,坚持官营的选择,但与私人盐商分利。

  为了保障销售官盐的私商获利,从而确保官盐赢利,李瑄建议诸道对商人盐舟过境及使用堰埭的加征税,又于诸道设置巡院,加强缉查违法的私盐。

  为防止因商运商销造成商人垄断盐业,李瑄又建议在各地设置“常平盐仓”,贮存官盐。

  如果交通不便,商人不愿前往之处,即由官府调运常平盐仓存盐至当地售卖。当某郡县商人哄抬盐价,官府即发卖常平盐,平抑盐价。而当商人竞相降价,官府即乘机收购贮藏于常平仓,调节盐价。这样即可控制盐价、缓和百姓平民的矛盾,而官府又能名利双收。

  盐是国之根本,这一条“官商分利”的改革,哪怕唐朝灭亡也在使用。

  前提是地方官吏清廉,别耍什么心眼。

  李隆基听李瑄详细解释,这才微微点头。

  “改革漕运这一点倒是不错,提高造船价格,组建漕兵,保护黄河及其运河航道,限制地方官吏对漕运的贪腐……但是这改革常平法,七郎细致讲解一下?”

  李瑄对漕运的改革方法很满意,他知道漕运贪腐严重,漕兵既可以震慑贼匪,又能震慑地方官,扼制贪腐。

  随即,李瑄将常平法的改革细致地讲解给李隆基。

  类似于常平盐仓。

  京畿道、都畿道、河南道、淮南道、江南东西道、山南东西道这些地区是盛唐商品交易频繁的地方。

  为了充分发挥常平的营利效能,朝廷可以对开元年间颁布的常平法作两点改进。

  其一朝廷直接经营常平业务。开元以来的常平法,具体业务是由各郡县自办,由于时局的动乱和市场消息的闭塞,各郡县常平赢利有限。

  李瑄建议朝廷派遣专官专理各郡县的常平仓,由朝廷选择一大臣,加以权职,统一指挥。

  适当情况下,还可以调遣一些其他力量,这样就可以减少了常平业务的中间环节,加快了常平商品的周转速度,加上市场情报及时掌握,因而大大增加了常平之利。

  其二扩大常平品种。传统的常平项自是米、粟、豆之类的粮食品种,这是被常平仓具有调节粮价的一面作用所规定的。想要发挥常平营利的作用,自然要把常平品种由粮食扩大,尽可能的将所有的粮食,各种酒、茶叶丝绸、瓷器、铁器,各地的生活用品。

  如果能常平百货,只要政局稳定,繁荣是必然的。

  当然,以天宝年间的官场,必然会出现贪腐常平百货的情况。

  需要杀一儆百,震慑那些贪官污吏,才能保证朝廷大的获利。

  “这是大工程啊!”

  李隆基眼睛一亮,如果完成不单单是获得税收,大唐一定变得更加繁荣。

  然后李隆基又看另外几个理财之法,李隆基虽不确定能否赚到钱,但理念很好,都可以试验一番。

  “七郎真大才也!可惜现在有更重要的战事等待七郎。不然一定为七郎加三十个理财使职,完成改革!”

  这些理财策略由李瑄提出,却不能由李瑄执行,李隆基觉得挺遗憾的。

  在李隆基心中,什么都比不上开疆扩土重要。

  “左相曾经为户部尚书,精通理财。在盛世之下,英雄们仰慕圣人的英明,所以朝堂人才济济。选拔贤良,一定可以完成!”

  李瑄笑着说道。

  主要是先让李隆基多挣一点钱,以后他再想办法整治。

  其实李瑄一直诟病“坊市制度”和“宵禁制度”,这是阻碍长安、洛阳更繁华的因素之一。

  而且这个时代长安严重“人口过载”,很多苦累都转嫁在关中百姓身上。

  特别是旱涝灾害的时候,京畿之地竟出现“路有冻死骨”的现象。

  即便开通广运潭,李瑄依然觉得有些不够,每天两京古道的官车不绝于路,运送的都是粮食等物品。

  但这些李瑄暂时改变不了。

  “好好干吧!将来七郎必成良相!”

  李隆基逐渐发现李瑄军事外的才华,心想着李林甫老了以后,后继有人了。

  与李隆基商讨好理财策略后,下午随李隆基一起宴乐。

  李瑄上前弹奏一曲琵琶,让李隆基直夸李瑄的技艺长进。

  杨玉环也不断鼓掌,看李瑄的眼神非同一般。

  “圣人,臣回长安已经月余,希望能早日回到河陇,整训军队,以应战吐蕃。”

  宴乐结束,李瑄向李隆基奏请道。

  计划九月作战,现已没有多久时间。

  “再过半月,准你回去。”

  李隆基摆了摆手,对李瑄说道。

  他还想李瑄陪他多玩几天。

  “臣遵旨!”

  李瑄没有多说,能尽快回去就行。

  接下来几日的早朝,都在议论李瑄提出的几项理财改革!

  大臣们隐隐发现,这些改革有诸多扼制贪官的策略,对不贪欲的人倒是无所谓。

  但大唐的贪官明显不少,贪多少,就看良心够不够黑。

  虽然损害贪官的利益,但理论来说,确实可以理财,又不会伤害到百姓。

  当理财战略确定后,李隆基又让李瑄兼职河西盐铁使,陇右盐铁使。

  原本兼任这些官职的官吏,都被调回长安。

  又加两使。

  而且这两使都有实权,可以有佐吏。

  原来这些使职的僚属,肯定会缺失一些,李瑄能任命新判官、佐吏。

  让李瑄失望的是,李隆基依旧没给他河西、陇右采访使的权力。

  他记得历史上哥舒翰成为两镇节度时,立刻就兼任采访使。

  李瑄也没有太过灰心,现在有支度使、盐铁使,已经可以钳制许多河西、陇右的官吏,去找他们的麻烦。

  他明白李隆基加这两个职位,是想看看他对盐铁的改革。

  一系列举动后,朝野大臣再次对李瑄刮目相看。

  又加权使,他们已经麻木了,这样的尊贵,什么时候才是极限呢?

  李林甫默然。

  他得知那些理财之策是李瑄一人所献,也感到吃惊。

  圣人这几年喜能理财的大臣,是人尽皆知的事情。李瑄每每投其所好,都恰到好处。

  李林甫现在面对李瑄,除非有真正能伤害李瑄的证据,不然不会轻易下手。

  他还是以对付太子为主。

  他觉得可以从朔方、河东节度使王忠嗣身上找点破绽。

  毕竟王忠嗣与太子李亨一起长大,私下称太子为“兄”。

  虽然王忠嗣忠的是国家,但得圣人不怀疑才行。

  他会选择李瑄不在长安,且时机成熟的时候动手,以免李瑄坏他大事。

  王忠嗣有入相之势,必然在入相之前,入相以后想动手就迟了。

  五月十日,李瑄以终南山寻道、并为圣人祈福为由,向李隆基请假几日,前往终南山。

  李隆基欣然同意。

  李瑄准备在终南山拜访一下谋士李泌。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大唐天将军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