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大历十才子卢纶

  除了像李白这种特立独行的狂放之士外,都希望通过科举之路进入仕途。

  越是名门望族出身,越要在科举考试中证明自己的能力才华。

  虽然少不了当权政要的援引推举,但举进士毕竟是通过科考真刀真枪地博取功名。

  凭此进入官场也腰杆硬身板正,值得自豪荣耀。

  有些人即便做到宰相,终究因没有功名加持,多少会有些遗憾。

  跨越天宝大历的唐朝诗人卢纶,就是这么一个有志科举却始终未能如愿的大才子。

  “卢纶的诗,多数为诗歌唱和增答之作。”

  “由于他的从军生涯,让他所写的边塞诗成就颇高,至今为后人传颂。”

  “只可惜,这样一位声名远播的唐朝诗人,多次名落孙山。”

  “人生与仕途的不顺,让卢伦的诗作富有生活气息。”

  “他的作品承接盛唐气象,引领边塞昂扬诗风,奠定了中唐边塞诗的苍凉沉郁基调,具有浓厚的时代色采。”

  “这位唐朝诗人边塞诗风的形成,与其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卢纶出生于开元27年,范阳卢氏虽为唐代五大姓之一。”

  “然而卢纶并非名门望族出身,他的祖父任职于济州司马,他的父亲仅是一位临黄尉。”

  “因此,卢纶曾在自述身世的诗中自称禀命孤且贱,所以说明他的家族早已经衰落。”

  “更何况在他出生的前三年,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正在逐渐落下帷幕。”

  “这个盛世并没有带给幼年的卢伦任何的美好回忆,因为他只记得天宝年间四方遂有兵的混乱局势。”

  “安史之乱发生的这一年,卢纶仅有8岁,战争早已给他的幼年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天宝末年,卢纶参加科考,却因安史之乱而没能中举。”

  “随后他只能前往鄱阳避难,在这里结识了十历大才子中的吉中孚,两人结为好友。”

  “只是自从战乱之后,卢伦只能与他相颠沛流离,蹉跎岁月多年,依然功名未就。”

  “他自感悲痛,在逃难途中,写下了多首行旅诗,用来表达羁旅漂泊之感。”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五言律诗《夜泊金陵》、七言绝句《渡浙江》等诗。”

  “在这些诗作中,无论有感于自己人生的不幸遭遇,又抒发了对于国事的忧虑之情,作品贴近当时社会风气,引人注目。”

  “这些诗作虽然篇幅短小,但是作品内容简洁明了,对仗工整,语言流畅自然,并没有引用过多浮躁典故,与往昔的唐诗风格大有不同。”

  “这一时期的卢伦作品,多以个人漂泊、家业毁灭、社会动荡有关。”

  “远离家乡的悲苦之情,他亲眼所见的战乱景色,都为他的行旅诗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情感。”

  “同时他豪迈雄放的诗风,正在逐步显露出来。”

  “安史之乱终得平定,在南方漂泊多年的卢纶,也终于能够北归回乡。”

  “他的这种悲喜交集的心情,在这一句独悲无旧业,其喜出时艰中表达的淋漓尽致。”

  “大历初年,卢纶奔赴长安参加科举,只可惜他屡屡落第,未曾中举,这样的结果令卢纶相当苦闷。”

  苏轼:唐朝中期诗坛名家,卢纶十首诗,彰显不同心境,细品之后回味无穷。

  卢纶出生在玄宗时期,众所周知那时期是李唐盛世,物质丰裕。

  但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太平盛世急转直下,七零八落。

  另外,安史之乱摧毁的不仅是大唐帝国疆土,更是摧垮整个时代精神。

  尤其文人思想境界,从浪漫理想的豪迈气概,瞬间化为乌有,替换的是悲鸣与消沉,卢纶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

  科举之路,卢纶是失败的,他无法用诗求得仕途之路,也无法用才华实现政治理想。

  在忧伤与低迷情绪之下,他只能用诗寄托内心愤懑与哀愁。

  当然,卢纶做过几年官,他成为元载、王瑨门下士,算是勉强进入仕途。

  经历几年悠闲台阁生活,后来元载被赐死,他也受到牵连,惨遭入狱。

  最终失官,远离京都,这对其打击颇大。

  死里逃生足以喜悦,不堪回首的仕途往事灼伤其内心。

  除了诗可以抚慰其心灵外,还有友人可以对其安抚。

  他与大历十才子其他人都是好友,尤其与司空瞩关系最近。

  二人还是表兄弟,经常相聚,也有诗歌往来,互相袒露心声。

  李端也是卢纶一位重要友人,他们经历相同,因而能够成为挚友。

  在卢纶存世诗中,有专门纪念李端的诗,情感真切,让人感动。

  纵览卢纶所有诗,可以看出诗人心态变化。

  因为经历安史之乱的桑桑变迁,卢纶内心迷茫,不得不根据社会现实重新审视自己的存在感。

  因此,卢纶的内心会产生失意人生的哀叹。

  随着年龄增长,身心衰老爬上心头,失去理想的精神支柱崩塌。

  无奈之感,酸楚之痛,油然而生,一声长叹之下,让诗歌极其沉重。

  在卢纶存世300余首诗中,送别诗占据三成以上。

  他所处时代是李唐王朝战争最频繁时期,因而士人生活流动性较为频繁。

  人与人离别之际,未来何时相见难料,一次次分别也许今生再也难相聚。

  送别者与行者不免会对前途担忧,离别之苦溢于言表。

  送别诗流露出卢纶凄凉伤感心境,也有对友人劝勉安慰之意,情感波澜,意境广阔深远,具有生活底蕴与人生哲学观。

  安史之乱,士子纷纷逃往长江以南,在烽烟之下,诗人们四处漂泊,跋山涉水。

  在途中只有文人们才能有心情去欣赏山川美景,同时也可以触发诗人脆弱情感,卢纶自然如此。

  他把山水草木作为入诗题材,寄情于山水,倾诉心声,抒发羁旅漂泊的沧桑感,同时伴有思乡之情。

  随着时间推移,诗人价值观难免发生转变,卢纶一些诗中。

  可以清晰发现其由儒转佛道意向,当然这是因为官场上失败导致其产生归隐之心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卢纶写过一些边塞诗,因为他有较长时间从军佐幕经历,对军旅生活有着深刻体验。

  他的边塞诗具有真情实感,个性十足,深悟其中能够打动人心。

  他还善于运用意象,彰显出胜利壮举,传达唐军赫赫战功,具有历史意义。

  他的边塞诗雄浑刚毅,虎虎生威,也有边塞生活之悲,沉痛的社会现实渗入诗中,尽显苍凉之感。

  总体来看,卢纶的诗就是其一生写照,也能看出诗人的心路历程。

  起初,他对仕途渴望,希望建功立业,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种儒家思想特别鲜明。

  但是,科举之路屡战屡败,即便最后为官,也是比较低微职位,怀才不遇情感和悲凉经历凸显。

  因为安史之乱爆发,他不得不漂泊四海,触景生情后,凄惨与思乡之情浓烈。

  到了晚年,佛道思想占据其思想重要位置,彰显隐逸情怀。

  总之,卢纶是中唐时期一位不可或缺的诗人。

  他的诗就是历史写照,也是其心态写照,极具历史意义。

  “大历五年,依旧名落孙山的卢纶,住在了长安城的郊外,继续等待着踏入仕途的机会。”

  “时隔两年,卢纶经元载引荐,终于得到了阙乡尉一直。”

  “只是这个官职对于卢纶而言,并没有让他感到欢喜,反而让他充满惆怅。”

  “元载引荐他,并不只是欣赏他的才华,而是为了给自己笼络文人集团。”

  “好在不久之后,卢纶又受到了宰相王缙的赏识,此人乃王维之弟。”

  “他之所以礼待卢纶,并非是为了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团,他只是单纯出于对卢纶才华的欣赏。”

  “大历十二年,卢纶的又遭遇了一次人生的重大转折。”

  “这一年,曾经提拔过他的两位宰相得罪,卢纶也受到了牵连。”

  “虽说他很快就被无罪释放,可是他被朝廷罢官闲置,这让他空有功名而无实权。”

  “其实大历时期的卢纶,诗作水平并不高。”

  “自从他于永泰元年到达长安以后,往昔行旅诗的风格不再,对于他当时的生活背景有关。”

  “长安城里生活着的卢纶,没有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个时候的他,整日以文会友,每日宴会赋诗,于达官贵人门下写下了不少应酬之作。”

  “未曾踏入仕途之前,卢纶的诗主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心情。”

  “得到赏识以后,写的是一些形式主义,较为严重的应酬之中。”

  “获罪牵连之时,则是表达自己心中的悲愤之情。”

  “所以,卢纶在长安的这些日子,所写的诗缺乏感情和境界,只是为了迎合当下的一种形式之诗。”

  “建中三年,他被贬为抚州长史,卢纶的从军生涯由此开始。”

  “此后他亲眼目睹了藩镇叛乱的现实,他不再是那个困在长安城,困在文人狭小天地里的卢纶。”

  “他从原来的世界走了出来,开始接触到壮气豪迈的军队生活。”

  “这段人生经历,开阔了他的视野,也激起了他从军报国的壮志,卢纶的诗风、诗作内容由此发生变化。”

  “卢纶的诗,终于从以前的形式诗开始向军旅诗转变。”

  “从军途中的卢纶,所写之诗都以军队生活,还有军人豪情为主。”

  “以前行旅诗中雄健高昂的风格又一次回归,他的组诗《和张仆射塞下曲》,是最有代表性的诗作。”

  “这一组七绝诗,描写了张仆射的将军雄姿。”

  “他超强的武艺,带领军队胜利时的豪情,立下的赫赫战功。”

  “还有立志报国的精神,都在卢纶的诗中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

  “这样的诗作对于唐朝而言,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当时的唐朝,早已经不是昔日的盛唐,整个王朝国力衰微,正在遭受外族侵辱。”

  辛弃疾:范阳卢氏曾是名门望族,但到了他这一代已完全凋零败落。

  他父亲过世得早,他自己曾说少孤为客早,因而生活比较贫困。

  好在他母亲家族还算强大,所以他常在舅舅家寄住。

  但即使得到舅舅的关照,他也有寄人篱下之感。

  而且他自小体弱多病,又遇世事动荡,故而少年时的生活并不美好。

  正是因为生活漂泊,身体虚弱,卢纶自小就刻苦读书,希望通过科考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天宝末年,卢纶就开始参加进士考试,可惜未能如愿,心情很是落寞。

  接下来,卢纶屡次参加应试皆名落孙山,后遇到了安史之乱,只好举家南迁避难,又蹉跎了很多年。

  大历年间,卢纶继续锲而不舍地参加过几次考试,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至此,他终于醒悟,此路于己不通,虽然不舍,也只好无奈地放弃。

  对于一个热情寄望科考的人而言,自行断绝这条艰辛却又唯一的飞腾之路,需要的勇气和决心可想而知。

  相比于卢纶实在难堪的考试运,他的诗名却广为传扬。

  而且他交友的能力实在是超级强大,才华文章得到许多政要的认可。

  那些考上进士身在朝廷的士子也未必就能接触这么多宰相要员,而卢纶既无功名又无背景,仅凭区区诗名就在政场中如鱼得水,背后应有超人见识与才干。

  宰相元载和王缙对他尤为欣赏,并给予了他许多实质性的帮助。

  首先推荐卢纶进入仕途的是宰相元载,他将卢纶的诗上呈给皇上,皇上大加赞赏,补其为阌乡尉。

  后来的宰相王缙又力荐他为集贤殿学士、监察御史,并出任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

  哪怕是一个科班出身的士子,也未必就能在政场走得这么顺利。

  所以卢纶虽考运不佳,官运总体还是很不错的。

  元载和王缙都先后获罪受惩,卢纶自然也受到牵连,甚至还因此身陷囹圄。

  直到德宗继位后,卢纶才又被任命为昭应县令。

  朱泚之乱爆发后,咸宁郡王浑瑊出镇河中,召卢纶为元帅府判官。

  卢纶能得到这种名将青睐,在其幕府中为官,也很能体现卢纶的才能和智慧。

  而且那时卢纶的舅父韦渠牟正得宠于德宗,高居宰相之位,上表称扬他的才能。

  德宗本是个文学爱好者,也好吟诗作赋,于是传令召见卢纶,并对他很是欣赏。

  德宗有时写诗,常令卢纶相和,还提拔他为检校户部郎中。

  因为有了皇帝的赏识,又得到强势幕主浑瑊的相助,卢纶在仕途上有了飞跃,政治上的春天即将来临。

  可惜的是,卢纶恰在此时生病去世了。

  如果卢纶能多活个十几年,一定能在仕途上走得更远。

  看他交往的当朝政要,对他都赞赏有加,连皇帝也对他刮目相看。

  可惜寿年不永,在官运正好的时候,溘然长逝,是有命焉。

  然卢纶以一介落第士子竟能惊动圣上,广结豪友,游走于宦海,左右逢源。

  不能不说,他不仅是个文章才子,更是一个政场智者。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非但文人士子喜欢卢纶的诗,几任皇帝都很喜欢卢纶的诗。

  唐德宗喜欢跟他唱和,宪宗曾令中书舍人张仲素访求收集他的遗文,文宗更是派中人到卢家仔细检索书箱。

  卢纶一生的遗憾就是未能进士及第,但在他的儿子身上却实现了报复性的反弹。

  四个儿子全部中第,一家四进士,而且都在朝廷中枢机构工作,可谓进士专户,官宦豪门。

  “卢纶诗中所体现的奋发向上的将士精神,既鼓舞了边疆将士的事情,又给当时的诗坛带去了生气。”

  “这种突出的成就,是其他的诗人都不具备的。”

  “他晚期的诗,是卢纶一生创作中的一个高潮,诗歌的内容变得丰富起来。”

  “他的诗又引领唐诗进入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这才是他为何能够在大历十大才子中夺得冠冕之位的重要原因。”

  “卢纶的成就之高,就在于他的边塞诗赋予了他光芒。”

  “中唐时期,如人所处的政治、社会、军事背景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场安史之乱,引发了唐朝空前的政治危机,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更是趁着此次机会入侵大唐。”

  “所以众多文人的边塞诗作品中,广泛弥漫着一股衰弱和悲凉之之气。”

  “这与盛唐时期的边塞诗风格天差地别,以前的唐王朝军事势力雄厚。”

  “那些弃武从文的诗人,诗文中所表达的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豪迈气魄,他们对于战争永远是一种乐观态度。”

  “鼎盛的国力,强大的军事,让他们有底气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

  “然而随着国事的衰败,人们开始对战争有了一种悲观厌弃之情。”

  “胜利对于当时的大唐而言,对于当时的从军者而言,是渺无希望的。”

  “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中,从文人世界走出来的卢纶,他的边塞诗风格,又一次令整个大唐文坛感到惊讶。”

  “这充满雄健刚强力量的诗,在所有大历诗人的诗作中脱颖而出。”

  “犹如盛唐之句的诗,又一次引领了中唐边塞诗的风气。”

  “他所写的边塞诗,让人们看到了边关将士的英勇,边塞战场的艰苦,也透露出了自己作为男儿应当舍身报国的决心。”

  “军旅题材的诗歌,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于边塞环境的描写,壮美悲凉的边塞风光,才能够震撼人心。”

  “他笔下的边塞之景,是大漠雪山的苍凉,是白草黄云的萧瑟,更是血雨腥风的凶险。”

  “他诗中的边塞意象算不上新奇,但是这些寻常之景,却在他的笔下展示出了足以震颤人心的力量。”

  “这些壮美悲凉之景,并不是为了诉说战争之苦,而是卢纶想要通过景色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豪迈之情。”

  “在卢纶的边塞诗中,既能够读到边疆战士的英勇,也能够读出边塞降临的不易。”

  “尽管边塞诗中不乏豪情,但是卢纶也并没有回避战争所带来的残酷。”

  “有人功成名就,有人战死沙场,有人侥幸保命,有人晚景惨淡。”

  “这才是真正的战争,也是最值得世人回味和深思之处。”

  李清照:大历虽然接续天宝,中间却经历了安史之乱。

  故社会情形与人心思绪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诗歌风格也顿然迥异。

  大历时期的诗人气象再也没有李白杜甫等人的雄浑豪迈,开阔自信,更多的是惆怅感伤,心情落寞。

  繁华落尽,豪情消磨,国家衰败,个人自然也就难以雄强,生不逢时,徒留无奈与叹息。

  作为大历十大才子之冠冕,卢纶的诗当然也具有大历诗人的普遍风格特征。

  特别是他的一些送别羁旅之作,都深深带上了大历印记。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诗中忧叹于自己的飘零身世,国家的动荡时局,想起未来的相见无期,不禁悲从中来,难以自已。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诗中满是厌战,伤老,思归之情。

  诗风淡雅蕴藉,流畅自然,意味无穷。

  卢纶因为少孤,逢乱,落第,飘零。

  特别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前后不同的繁华与凄冷生活,难免慨叹世运,抒怀人生。

  他的情感抒发往往与时势之变相结合,与乱后景境相结合,显得真切自然,令人动容。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诗人感时伤乱,思家望归,眼中之景固然很是荒凉,心中之情亦十分哀伤。

  国家衰败的背景下,一个时代的沧桑感在卢纶的诗中展现得真切而充分,令人千载之下仍不免沉重叹息。

  卢纶的诗歌带有强烈的身世感时代感,所以情感哀伤忧愁,景物意境都连着心情。

  只有极少数的写景诗轻松闲适,没有伤愁。

  移舟试望家,漾漾似天涯。

  日暮满潭雪,白鸥和柳花。

  在这首诗中,透出的是自然景色之美,心无牵挂之闲,读来很是清新舒畅,一改其惯有之忧郁风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诗歌描写边塞将士的一次谨慎夜巡,人物生动,气势雄壮,一个英勇神武的将军形象跃然纸上。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月黑雁叫,大雪纷飞,敌将战败后仓皇逃跑,将军引弓舞刀,纵马追赶。

  一幅寂静的画面,透着紧张的氛围,显示胜利的豪迈,生死决斗的残酷中,不乏纵横驰骋的浪漫。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写一个战争中负伤的军人,返回家乡途中伤病发作,人穷身困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恨情绪和对将士们的深深同情。

  卢纶诗共遗留300多篇,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唱和抒怀之作多真实生动,感慨深长。

  边塞诗则格调雄浑,情绪慷慨。

  其诗无论是风格特征还是内容情感,都是盛唐到中唐的过度。

  因而有些诗如边塞诗有明显的盛唐气象,更多的诗则带有大历诗风的感伤情绪。

  总的来说,后人对他的诗歌评价还是很高的。

  卢纶虽有一身抱负,可惜生不逢时,空有一身才华,难以畅快施展,诗歌倒是有所成就。

  但也因遭遇乱世,诗风中不免落下时代创伤,终究难与盛唐诸贤并肩。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