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下次一定

  庆州之战最终以明军大获全胜告终。

  北元庆州军主帅平章果来战死,果来子不兰溪投降。

  七万元军战死三万余,被俘虏两万余,还有两万余趁乱逃走。

  十余万百姓,百万头牛羊马匹尽归明军所有。

  而明军的损失只有不到两千人。

  蓝玉没有顾得上休息,立即驱赶百姓以泥沙浇水结冰之法,加高加固城防。

  零下十几度的低温,没用两天庆州城墙就拔高了六七米。

  他这才命令大家轮番休息。

  另一边,北元副将哈斯儿带着亲卫翻墙逃走,后续收拢七千余溃兵。

  他没敢去见纳哈出,而是带人返回了北元王庭。

  一通操作之后,罪责全都被推给了战死的平章果来身上。

  他自己只是被削减职位。

  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且说庆州失守的消息传来,辽东元军士气大丧。

  纳哈出差点被气晕过去,连连咒骂平章果来。

  恢复理智后,他试图夺回庆州。

  然而当他看到那座冰城,彻底放弃了这个想法。

  如果是平时,他还能一点点将这座城啃下来,现在没有这个机会了。

  冯胜在蓝玉出发之后,没有等奇袭结果就挥师北上,水陆并进直奔辽东。

  纳哈出哪还顾得上蓝玉,开始收缩兵力试图抵抗。

  时间进入三月份,明军相继拿下大宁、宽河、会州、富峪等地。

  冯胜突出一个稳中求胜,每打下一地就修筑一座城池。

  接连修筑了四座城池,将后方串联成一条线。

  在确保后路的情况下,才挥师渡过辽河,直达金山附近。

  金山就是现在的勃勃图山,也是纳哈出的大本营所在。

  然后,纳哈出就投降了。

  是的,坐拥二十万大军的纳哈出,几乎没有怎么反抗,突然就投降了。

  这个结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冯胜等人一度以为对方是诈降。

  直到纳哈出亲自前往明军大营表示诚意,大家都犹如在梦中一般。

  然后一群大大小小的将领那叫一個气啊。

  恨不得将这个没骨气的家伙赶回去,大家正面干上几场。

  你投降了,我们的军功咋办?

  反倒是、纳哈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都投降了,你们咋还一副恨不得吃人的表情?

  莫非这些人不是诚心纳降,而是埋伏有刀斧手,准备把我弄死?

  不过还好,老成持重的冯胜成功安抚住了他,让受降仪式顺利进行。

  至此大明完成了传统意义上的汉地大一统。

  消息传回,举国欢腾。

  群臣纷纷上表庆贺,甚至有大臣建议封禅泰山。

  老朱一听这个建议,脸都黑了。

  他表示封禅泰山劳民伤财,且百姓生活具体如何,咱们心里都清楚,这泰山谁好意思去?

  并严禁所有人再提此事。

  不知情的人只以为皇帝谦虚,知情人则暗笑不已。

  朱雄英笑的嘴巴都合不拢了:“这些人是马屁拍到马蹄子上了……”

  陈景恪也连连点头,让老朱去封禅泰山,看不起谁呢。

  封禅泰山,那不是自降身份,和宋真宗赵恒之流一个档次了。

  当然了,虽然心里很鄙视赵家,嘴上是不能这么说的。

  所以才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

  只能说,宋真宗被动做了一回好事儿,彻底绝了后世君王封禅泰山的念头。

  笑了一会儿,朱雄英说道:“纳哈出归顺倒是省了很多麻烦,下一步就是攻打高丽了吧?”

  陈景恪颔首道:“按照计划,应该是如此。还好后续要打高丽,否则将士们肯定很失望。”

  朱雄英也笑道:“是啊,动员了两年,将士们都期待着建功立业,纳哈出就这样降了。”

  “这功劳就像是煮熟的鸭子飞了,换成谁都难受。”

  陈景恪说道:“徐老大倒是得意了,奇袭庆州阵斩敌军主帅,这功劳够他吹一辈子的了。”

  朱雄英点点头,说道:“你说,将来他不会真的和霍去病一样,封狼居胥吧。”

  陈景恪笑道:“这事儿说不准,不过我更看好永昌侯,徐老大还差了点。”

  主要徐允恭以前从未领兵作战,朝廷不可能让他独领一军深入草原。

  汉武帝时期,无将可用只能启用新人。

  大明不一样,当前真可以说战将如云,能挂帅出征的实在太多了。

  论资排辈也轮不到徐允恭出这个风头。

  朱雄英没有再提这一茬,转而说道:“原本的计划是六七月份能拿下辽东,再用三个月打下高丽。”

  “现在纳哈出归顺,替我们节省了三个多月时间,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去经略高丽。”

  “这下,高丽真成瓮中之鳖了。”

  陈景恪说道:“高丽已经是我大明囊中之物,没什么好担心的。”

  “现在我更关注的是国内的改革,也是时候推行了。”

  国内变革,原本是想等辽东战事有了进展再进行,谁知道进展竟然如此之快。

  进度条直接拉到头了。

  对外战争的胜利,往往最能提升君主的威望,增加朝廷的凝聚力。

  此时正是革新最恰当的时机。

  朱元璋自然也明白这一点,当即就颁布了一条条新政措施。

  第一就是开海。

  在泉州、福州、宁波、松江府、青州等五地设立市舶司,掌管出海事宜。

  开海之事已经人尽皆知,并没有人觉得奇怪,很顺利的就展开了。

  第二条新政就是新税法。

  商业税还好说,这是早晚都要征收的,大家也都能接受。

  真正让文武百官无奈的,是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表面看起来此法是面对所有人的,但谁都知道,这就是在针对豪门大户。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想象中的反对声根本就没有出现,此法就这样通过。

  陈景恪一开始觉得很惊讶,但略微一想就知道是为啥了。

  去年朱雄英上书,提出摊丁入亩之法,已经经历过一番辩论了。

  朝廷的意思是明摆着的,此法必然要施行。

  百官抗争过,但没有任何效果,只能无奈接受。

  当然,主要原因还是老朱的屠刀太锋利,将人给杀怕了。

  尤其是借着赵瑁案,将地方大户清洗了一遍,又借着清查人口和土地,将宗族势力敲打了一番。

  有能力阻挠新税法的势力,已经被打的七七八八。

  剩下那点残余势力,能保全自身就偷着乐了,哪还敢和朝廷做对。

  真正让百官震惊的,是第三条政令。

  将金钞局稽查司大部分剥离,组建税务稽查司,专门负责税务稽查工作。

  并且还拿出了详细的工作守则。

  这个守则字行里间透露出三个字,吃大户。

  这下百官彻底坐不住了。

  知道皇帝想打击大户,但你也不能弄的这么明显吧?

  你朱元璋莫不是忘了,你靠谁治理天下的?

  文官集团和部分武将勋贵,开始上奏朝廷,强烈要求废除此法。

  认为此法堪比汉武恶政,必将导致国家大乱。

  这次朱元璋什么都没说,更没有发怒。

  因为以徐达为首的勋贵集团集体上书,表示支持朝廷的改革。

  就连辞官退隐的李善长,都写了一封长长的奏疏,论述了从古至今的征税问题。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税务稽查司势在必行。

  并且他还给反对派扣了一个大帽子,明知道大户偷税漏税严重,还要反对税务稽查司,其心可诛。

  朱元璋大喜,将此奏疏拿到朝堂宣读。

  这一下,可以说打了文官集团一个措手不及,他们没想到勋贵集团竟然会支持朝廷。

  作为既得利益者,你们不应该最讨厌税务稽查吗?为何要支持?

  但事实就是如此的不可思议。

  现在还是大明初立,国家真正的权力掌握在勋贵集团手里。

  他们的支持,彻底压倒了文官集团的声音。

  很多原本和文官集团一起上蹿下跳的勋贵,肠子都悔青了。

  有些选择了装死,有些则赶紧上书请罪。

  以前是我不懂事儿,误会了陛下误解了新政。

  经过一番研究,我终于体会到了陛下的良苦用心。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坚定的新政支持者了。

  不管怎么说,新政顺利通过。

  陈景恪却感慨不已,还好他穿越到了洪武时期。

  但凡再往后穿个几十年,这事儿就难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并不复杂。

  其一,朱元璋的个人威望,足以影响到勋贵集团的选择。

  其二,大明的开国功勋集团,大多数都是底层百姓出身,还没有完全被腐化。

  尚能站在百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但凡再过个几十年,等开国功勋去世,想让他们的后人支持税务稽查司,就几乎不可能了。

  别说专门针对富人的税务稽查,就算是摊丁入亩,估计都要经过一番折腾才能通过。

  哪像现在,只是稍稍争论一番,就得以施行。

  即便如此,朱元璋依然没有掉以轻心。

  借口洛阳城营建需要人监督,命太子朱标前往洛阳坐镇。

  实际上就是让他去北方,督促各省税制改革之事。

  两广、福建、江西等地自然由朱棡负责。

  朱元璋坐镇应天,同时也负责最难啃的两湖、江浙等地的改革。

  安排好这一切,朱元璋去韩国公府探望了李善长。

  这是李善长请辞后的第一次。

  回来之后,朱元璋脸上的笑容增多了几分。

  还专门在宫里摆了一桌,邀请了徐达、汤和等几个老朋友一起聚了聚。

  大家都能猜到,君臣二人在一定程度达成了和解。

  虽然李善长已经不可能重获信任,但至少两人之间的心结解开了许多。

  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证明老朱还是念旧情的,他们这帮老家伙可以安心的享受富贵。

  朱元璋念旧情,虽然听起来很滑稽,但事情就这么发生了。

  只能说,时移世易。

  马皇后依然健在,朱雄英的优秀表现,大明蒸蒸日上,未来目标更加明确。

  让朱元璋心中的那根弦松动了许多。

  当皇帝觉得自己能掌握未来的时候,就是他最自信,也是最安全的时候。

  这一点,越靠近朱元璋的人,感触就越深。

  尤其是徐达、汤和等人,前几年他们在朱元璋身上,感受更多的是一种紧张、肃杀之气。

  这让他们一度不想回京。

  最近两年朱元璋变了,准确说是打天下时的那个朱元璋又回来了。

  老兄弟在一起饮酒,没有了那种种试探,也没有了战战兢兢。

  就单纯是聚会享乐。

  天南海北畅谈,缅怀过去,畅聊未来,显摆自己的儿孙。

  一切仿佛回到了大明立国之前。

  对于这一切变化从何而起,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甚了解。

  只有马皇后、朱标、徐达以及李善长四人知道,一切都要从洪武十五年太孙病危说起。

  一个浑身充满神秘的少年凭空出现,挽大厦之将倾。

  一点点改变了大明,也改变了朱元璋。

  所以,他们才是最支持陈景恪的人。

  包括已经被赋闲在家的李善长,都数次交代子女,和陈景恪搞好关系。

  如果他出现危险,不要落井下石,要想办法保住他。

  其他人虽然知道陈景恪很有才学和见地,却并不知道他具体做过什么。

  不过影响并不大,对他们来说皇帝为什么改变不重要,重要的是变了。

  现在,他们最喜欢干的,就是没事儿找朱元璋聚会。

  朱元璋几次气愤的说道:“你们这是在腐化咱,咱还有军国大事要处理呢。”

  “下次能不能找个咱清闲的时候再来?”

  徐达等人都是一脸笑意的道:“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汤和仗着关系亲密,打趣道:“军国大事有太子和太孙帮伱管着,你就和我们一起安享晚年吧。”

  朱元璋一点都不谦虚,大笑道:“哈哈……还是你汤和最会说话,有乖孙在,咱可不就能安享晚年吗。”

  “不过乖孙年龄还太小,咱们老弟兄要再扶一把才行。”

  汤和拍胸脯说道:“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和以前一样,上位你往哪指,弟兄们就拼了命往哪冲。”

  “皱一下眉头,都不配坐在这张桌子上。”

  朱元璋点头,说道:“咱知道,这次新法大家配合的就不错……”

  “大家放心,一切咱都看在眼里,将来咱也给你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徐达好奇的问道:“上位,不知道是什么惊喜?能否先透露一二?”

  朱元璋连连摇头:“不能说不能说,提前说出来还叫什么惊喜。”

  几人借着酒劲儿,纷纷起哄追问。

  奈何朱元璋守口如瓶,就是不肯说。

  玩闹了一会儿,众人就将话题转向了正在进行的辽东战事。

  徐达说道:“按照计划,此时大军应该进入高丽境内了吧。”

  事实上确实如他所料,纳哈出投降虽然非常意外,但确实省去了大明太多的麻烦。

  冯胜等到降军全部放下武器,走进战俘营之后,留下十万人镇守辽东。

  以二十万大军水路并进直入高丽。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