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马行街,和乐楼。
客舍内。
欧阳修、苏良与苏洵畅聊着变法之事。
所聊内容涉及吏治、军事、商贸、农事等多个方面。
苏洵涉猎极广。
言语间,借古言今,引物托喻,引得苏良与欧阳修赞不绝口。
其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尽写胸中之言。
这与苏良和欧阳修的文章理念甚是契合。
小苏轼与小苏辙乖巧地站在一旁,认真聆听,连坐都不敢坐。
由此足见苏家的家教之严。
三人畅聊了大概半个时辰后。
苏良笑着道:“明允兄,今日一聊,真是顿觉相见恨晚。不知你准备在汴京城待多久,若空闲较多,我们可以多叙一叙。”
“是呀,今日一聊,老夫亦是受益匪浅!”欧阳修也附和道。
苏洵一脸谦虚地说道:“二位官人,客气了,客气了!我此番游京,一方面是以文章拜谒欧阳学士,另一方面是为让这两个儿子也长一长见识。”
“我计划的是,在汴京城小住两个月,这里的好书较多,准备多借阅一些书籍,让两个儿子多长些学问,待腊月再返乡,不耽误过年节就行。”
苏良望向不远处的一摞书籍,顿时明白了。
很多读书人都愿在汴京读书。
因为汴京书多,且很多书籍都有批注版。
这些批注甚是珍稀。
代表的乃是当下最主流的想法,最能提高学问。
对意在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而言,更是大有裨益。
汴京城的很多书铺都提供有借阅书籍的服务。
这是其他州府难以与之相比的。
从这点儿,苏良也能看出苏洵望子成龙的愿望,俨然是希望二子都能走上仕途。
而他也有再次参加科举的打算。
这时,欧阳修大手一摆,道:“明允,街头书铺能有几本好书?不如去看。这样吧,你需什么书籍,列出名目,老夫帮你借阅就行。”
汴京城藏书最多最全的地方,自然是馆阁。
馆阁书籍可供士大夫官员们借阅。
很多官员借阅后。
都会令家中子侄或有意走向仕途的族人抄录阅读。
此已成常态。
也算得上是士大夫官员们的一种特殊福利。
听到此话,苏洵直接激动地站了起来。
“欧阳学士,这……这……实在……实在是太感谢了!”
对好书之人而言,这份恩情尤为贵重。
欧阳修对同频共志之人,都非常友好,能帮则帮,丝毫不会妒忌别人的才干。
苏良看向一旁的小苏轼和小苏辙。
“明允兄,我看这两个孩子挺顺眼的,让他们在屋内抄书读书实属无趣。我的好友司马君实正在馆阁校勘书籍,不如我推荐一下,让他们两个去馆阁当两个月抄抄写写的书童,伱看如何?”
“求之不得!求之不得!我父子三人能得二位官人提携,实乃三生有幸!”
苏洵重重拱手。
激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对苏良、欧阳修而言,这可能就是一句话的事儿。
但对他们这种寻常百姓家而言。
这种机遇,便极有可能改变一生的命运。
苏轼和苏辙听到此话,也是眼前一亮,甚是兴奋。
馆阁。
那可是朝廷藏书之处,云集天下好书,且非一般人能入。
“轼儿、辙儿,还不谢过苏官人?”
小苏轼、小苏辙连忙学着他父亲的模样拱手,然后齐呼:谢过苏官人!”
苏良连忙道:“无须客气,无须客气!”
随即,三人又闲聊片刻后,苏良与欧阳修便各自归家了。
……
翌日,清晨。
苏良带着小苏轼、小苏辙出现在集贤院门前。
馆阁,乃是三馆与秘阁的统称。
其中,集贤院的公家典籍最多。
司马光最喜史书,又担任着馆阁校勘之职。
除了去变法司外,他几乎整日都呆在集贤院。
他与王安石都很纯粹。
一个想着修史留名,一个盼着变法成圣。
并且,都在付诸行动。
苏良带着二人走进集贤院,正准备寻一名官吏问问司马光在哪。
哪曾想。
那些看到苏良的官吏,个个如惊弓之鸟,见到苏良,扭脸便跑。
苏良带着苏轼苏辙朝里面走。
他看到,两名官吏抱着一摞摞文书朝着后面屋子奔去,还看到一名官吏突然就给房屋上了锁。
就在这时,苏良听到一道矮墙外,两名官吏的对话。
“苏御史来了!苏御史要来巡查了,赶紧把这些文书都藏起来,万一被他看出问题,问题就大了!”
“咱集贤院虽是清水衙门,但……但那苏景明吹毛求疵,若故意找错,还真正找到,速速将这些账目都藏起来。”
……
苏良有些哭笑不得。
这些集贤院的官吏,定是以为他要像在枢密院那般,突然检查集贤院的各类文书呢!
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
就在这时,司马光走了出来。
“景明兄,你……你……今日是要检查集贤院的文书账目吗?我知道这些文书都放在哪里!”司马光笑着说道。
苏良摇了摇头。
他若真像挑枢密院的毛病那样,那估计汴京城的十个衙门,有九个半都有问题。
苏良没那么多闲工夫。
有些错误,无伤大雅,太较真,反而会影响各个衙门的正常运转。
“我今日乃是为私事找你,我准备给你安排两个书童,让他们负责一些抄抄写写的事情,顺便在这里读读书,不的好苗子!”
“苏轼,苏辙,参见司马官人!”苏轼与苏辙同时拱手道。
十四岁的苏轼已然如大人一般,甚是通晓礼数,十二岁的小苏辙还有些天真烂漫,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喜欢四处张望。
司马光点了点头。
“没问题,就让他们跟着我吧!”司马光笑着说道,苏良举荐的书童,他自然会毫不犹豫地接下。
苏良安排好苏轼与苏辙后,便离开了集贤院。
当集贤院的官吏们知晓是虚惊一场后,不由得长呼一口气。
当下,苏良乃是多个衙门官吏的噩梦。
但凡是行为有失或胆小怕事的官吏,见到苏良,心里都会忍不住猛地哆嗦一下子,生怕苏良突然来一次大抽查。
……
九月十九日。
苏洵将所有文章汇聚在一起,交给了刘记书铺的刘长耳。
因他自号老泉。
便将此书籍命名为:《老泉文集》。
与此同时,苏良与欧阳修也将写好的序,交给了刘长耳。
刘长耳简直高兴坏了。
能使得欧阳永叔与苏景明同作序,这本书就绝对不会滞销。
当即,他便令下面的书坊开始雕刻书版。
他选用最好的刊工,最好的纸墨,以及当下最流行的装帧方式。
完全将其当作一件艺术品去制作。
当下,汴京城的坊印书质量最能媲美官刻书的,便是刘记书铺。
九月二十二日。
书籍雕版完毕,正式进入印刷阶段。
一般情况,这类书籍的首印都是两千册,两千册便足以卖半年了。
但这一次,刘长耳将首印数量定在了五千册。
他认为,此书定然能卖脱销。
刘长耳虽为皇城司之人。
但他也是实打实的书商,极擅营销之道。
……
九月二十三日。
他将欧阳修与苏良撰写的书序的部分词句,印制在小报上,开始在街头售卖。
以此预热《老泉文集》。
苏良在序中称:老泉文集,逆当下浮艳怪涩时文,主张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天下读书人皆应习之……
欧阳修在序中称:老泉文集,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能引得欧阳修与苏良齐齐盛赞,民间的书生士子们自然心向往之,充满好奇。
当日,小报便售罄了。
《老泉文集》之名也在汴京城的各个酒馆茶肆中迅速传播着。
……
九月二十八日,刘记书铺正式开售《老泉文集》。
天还未亮。
书铺前便围了一大群读书人。
这些人自然全都是奔着苏良与欧阳修的名声而来。
令刘长耳没有想到的是,不到半晌,五千本《老泉文集》便全部售罄。
这一刻,刘长耳的心情陡然变得紧张起来。
他突然意识到,欧阳修与苏良的名气太大了,他的宣传也太广了。
如果此书的内容配不上为其造的势。
那恐怕,不但刘记书铺会迎来退书潮,欧阳修与苏良也会被群起而骂之。
汴京城的文人士子,看书还是挺挑剔的,一般的文章,还真难入他们的法眼。
午后,刘长耳心中的石头瞬间落了地。
因为此书盛赞无数。
看过此书者无不言其好,甚至在汴京街头还掀起了一阵抄书热。
无数书铺的抄手都开始疯狂抄写《老泉文集》。
抄的不是书,而是钱。
更有人愿意以高十倍市价的价格购买原版书籍。
一时间,整个汴京城的文人书生圈里讨论的都是《老泉文集》。
苏洵之名,也迅速在文人士子中传开。
刘记书铺内,刘长耳一脸笑容。
他大手一挥,高声道:“伙计们,咱们加把劲,再雕印一万册,这个月和下个月,月钱翻五倍!”
<\/b>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