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9章:三贬两升,皇家事需要真相否?

  第160章三贬两升,皇家事需要真相否?

  禁中叛兵入皇后寝宫刺杀之事。

  被皇城司严格控制消息,并未流传入民间。

  即使有人听到一些风闻,也是只知皇后寝宫失了火。

  知晓此事的官员们也都未曾泄露消息。

  汴京街头。

  那些刊印售卖民间小报的商人。

  即使通过特别渠道知晓了此事,也不敢朝外说。

  有些事情透露出去,那是要坐牢挨板子的。

  他们比任何人都了解朝廷管控信息的尺度。

  ……

  四日后。

  即闰正月二十七日。

  内侍省调查出了禁中叛兵刺杀案的结果。

  台谏官们看到这个结果后都傻眼了。

  莫说正常人。

  即使七八岁的孩童都不一定能相信这个结果。

  “经查,四名亲事官醉酒后,闯宫闹事,并无幕后主使者。”

  内侍省建议:增加巡逻的护卫,砍掉宫墙、屋檐旁的大树,在各处增加防火警示木牌。

  酒后便敢去闯皇后寝宫,简直是荒缪。

  何酒能有如此功用?

  喝酒能壮胆,但并不会促使人寻死。

  ……

  御史台内。

  唐介、范镇、苏良、吕诲四人刚坐在一起。

  知谏院欧阳修便带着左司谏何郯、左正言周元和右正言赵,气呼呼地赶了过来。

  至于侍御史兼知杂事高若讷。

  最近请了病假,一直在家中养病。

  他不在御史台。

  御史台的谈论氛围要好上许多许多。

  欧阳修气愤不已地说道:“荒缪,实属荒谬!醉酒就敢闯宫禁?就敢放火?就敢持刀杀人?内侍省分明是什么都未调查出来,要包庇杨景宗、杨怀敏与邓保吉!”

  “走,咱们同去垂拱殿上谏!”何郯也是气呼呼地说道。

  台谏官有监察之责。

  任何有疑之政事,皆可面圣上谏。

  甚至有时要比其他衙门的官员反馈的晚,还会受到责罚。

  就在众人都站起身时。

  苏良突然道:“诸位,先等一等。”

  众人纷纷看向苏良。

  苏良缓缓道:“此消息能够传到我们耳中,说明官家和两府相公都已看过。若官家觉得此消息离谱,定不会让此案宗结果以这样的书面信息传到各个衙门,官家应该会立即召开封府、大理寺或御史台重审!”

  “但是,这个消息还是放出来了,并且内侍已经开始砍树,有没有一种可能,这就是官家想要看到的结果!”

  唐介摇了摇头,道:“怎么可能?此事涉及禁中安危,官家定然想要一个真实的结果,以除后患。”

  苏良微微一笑。

  “唐中丞,那你觉得真实的结果会是什么呢?”

  此话一出。

  众台谏官们几乎同时神情一变,打了个激灵。

  在座的都是聪明人,也都想过谁最有可能是此事的指使者。

  苏良接着道:“诸位,这里也没有外人,估计大家都曾想过幕后指使者是谁,最有可能的怀疑对象,无疑有三个,说出来可能犯忌讳,我就不直言了。”

  众人纷纷点头。

  苏良已经讲得很明显了。

  这三个怀疑对象:其一,军贼王则的妖党余孽;其二,曹皇后;其三,张美人。

  三者皆有动机。

  军贼王则的妖党余孽是为了报仇。

  曹皇后担心张美人生下一个皇子后影响当下皇子的地位,故而想要构陷对方。

  至于张美人更是有直接的动机。

  若曹皇后和皇子身死,她将是最大的获利者,若是再生下一个皇子,那她就是最后的大赢家。

  她完全有可能赌一把。

  “当下,官家可能通过内侍省知晓了一些消息,也可能害怕知晓一些消息,所以他更倾向于这种结果。”苏良缓缓道。

  众人再次点头。

  此事,细思极恐。

  若是军贼王则的妖荡余孽所为也就罢了。

  但若是曹皇后或张美人所为,那查出真相后会更可怕。

  若是曹皇后所为,此等罪名完全可以废后,甚至将曹家人全部罢职。

  若是张美人,则直接可打入冷宫。

  但皇后育有皇子不过数月,张美人更是将要临产。

  赵祯根本无法处置。

  欧阳修长叹一口气,道:“那……那此事就这样算了?永远都不可能知晓真相了?”

  苏良摇了摇头。

  “不,我们不能顺着官家的心意来,此事的结果可以是这样,但过程绝对不能是这样!”

  “我们还是要去集体上谏,其一,要求严惩杨景宗、杨怀敏与邓保吉三人,无论有没有幕后主使者,这三人都严重失责,不宜再于禁中任职。”

  “其二,我们要求由开封府复查此事。此事若真有幕后主使者,官家可以不知道,我们也可以不知道,但知开封府的包学士必须知道,有些事情,完全可以秋后算账,即使不算账,也能令那些做坏事者心怀忌惮。”

  ……

  “景明所言,甚有道理。此事在当下可以压着,但一定要查出一个结果,不然以后后宫可能会出大问题!”唐介道。

  自古以来,皇位之争都非常激烈,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官员们不得不防。

  欧阳修也认可地点了点头。

  唐介看向众台谏官,道:“此事不宜闹得太大,我、欧阳学士和景明三人见君即可。”

  其他人都纷纷点头。

  当即,欧阳修、唐介、苏良三人便奔向了禁中。

  ……

  垂拱殿内。

  陈执中、夏竦、吴育、文彦博、张方平,五位相公已经来到了垂拱殿。

  内侍省归官家直管,他们自然也看出了赵祯的想法。

  知晓此事不能闹大。

  他们出现在这里,自然是来帮赵祯堵住台谏官之口的。

  不过五人的心思也不太一样。

  陈执中和夏竦想着借此机会将杨景宗、杨怀敏与邓保吉三人保下来。

  并且他们觉得此次与官家一起对抗台谏,乃是一次稳固地位的好机会,甚至可以痛骂一番台谏官。

  这次,官家定然是与他们站在一起的。

  吴育、文彦博和张方平则是纯粹地认为此事应该大事化小。

  不然无论是曹皇后出事还是张美人出事,对整个后宫,甚至对整个大宋都会造成大震荡。

  无论真相是什么。

  没有幕后主使者比存在幕后指使者都更有利于大宋。

  文彦博甚是纠结,他若不是相公,完全不用操心这些复杂的事情,实话实话就行。

  但现在,他必须考虑大局,一切皆以大宋江山的稳固为第一位。

  故而,五人在私下已经统一了意见。

  ……

  这时候,欧阳修、唐介、苏良来到垂拱殿前,请求觐见。

  陈执中五人看到只有三人前来,不由得大喜。

  他们本以为整个台谏都会来谏言。

  赵祯摆了摆手,令三人入内。

  他知晓台谏官所为乃是职责所需,但还是要想办法说服台谏官们。

  不然一旦查出他不愿相信的真相,那整个后宫都乱套了。

  皇家的体面,他这位官家的名声,甚至未来太子的名声都有可能受损。

  鉴于自己的前车之鉴,他不想再让他的儿子没有生母在身边养育了。

  三人走入殿内。

  欧阳修率先拱手道:“官家,臣等看了内侍省关于叛兵入皇后寝宫刺杀之事的调查结果,有一点不明,四个醉酒的汉子突破重重阻碍,闯进皇后寝宫,是当皇城司与入内侍省的防守为摆设吗?”

  “无论此事的结果是什么,臣建议,必须严惩杨景宗,杨怀敏与邓保吉!”

  听到此话,陈执中和夏竦都是一愣。

  他们本以为台谏会直接请求大理寺、开封府、御史台重审此案,没想到关注点竟然在别处。

  这时候,夏竦率先急了。

  “杨勾当、杨副都知和邓副都知确实有错,但那晚已将功补过,斩杀了叛兵,臣建议,略施惩戒即可,不宜将大过错归于他们身上。”

  “将功补过?贼发之夜,三人后知后觉,最后令属下将叛兵乱刀砍死,在臣看来,不但失职,且有妄图灭口之嫌,必须罢黜官职,赶出汴京城!”唐介站出来说道。

  “臣附议。”苏良紧跟着说道。

  夏竦根本想过如何应对此事,一时哑口。

  而这时,赵祯眼睛微微一眯,心中道:莫不是台谏官已看出了朕的想法,故而以重惩三人来了结此事?

  “咳咳……”

  赵祯干咳一声。

  “台谏所请,有些道理。这样吧,将杨景宗贬到济州监税,至于杨怀敏与邓保吉,罢黜官职,让他们回家养老吧!”

  赵祯顾念小娘娘的养育之恩,故而对杨景宗还是宽厚了一些。

  “官家圣明!”苏良三人同时拱手道。

  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一旁的夏竦,甚是恼火。

  这将导致他在禁中又少了两个眼线。

  但他知官家乃是令这三人抵罪而了结此事,故而也不敢再多言。

  就在赵祯以为此事就要结束的时候。

  欧阳修再次站了出来。

  “官家,叛兵刺杀之事,涉及宫内安危,臣建议由开封府复查此案。”

  欧阳修拱手的同时,苏良与唐介也同时拱手。

  赵祯的脸色顿时变了。

  “内侍省已将此事调查的甚是明晰,无须再查。”

  “官家,或许复查后的结果亦是如此,但却能令所有人心安!”苏良开口道。

  此话明显别有深意。

  赵祯似乎是听明白了,他不由得看向苏良。

  苏良接着道:“有些事,我们可以都不知真相,但必须有人知晓真相,以备不时之需,臣以为,此人可以是包学士。”

  此话一出,赵祯听明白了,陈执中等数位相公也都听明白了。

  苏良此策。

  明显比将此事如此模模糊糊处理更加稳妥。

  可以隐瞒真相。

  但真相必须有人知晓,以备不时之需。

  文彦博、吴育、张方平几乎同时站出,拱手道:“官家,臣亦恳请开封府复查此案。”

  陈执中、夏竦互视一眼,也走出来道:“臣附议。”

  二人也都是老狐狸,明白苏良之策更为稳妥。

  若不站出来,反而会有涉案的嫌疑。

  赵祯细细一想,也觉得可行。

  若真是某些人所为,至少能震慑一番,而他当下也不会左右为难。

  “行,令开封府复查此案,苏景明,你亲自去告知包希仁!”赵祯笑着说道。

  “臣遵命。”苏良拱手道。

  包希仁虽然凡事都追求真相,但也并非不知变通,他查出真相后,自然也会知而不言。

  这一刻。

  本来觉得与官家同心的陈执中与夏竦,再次感觉到,与苏良相比,他们就是外人。

  ……

  当日黄昏。

  苏良直奔开封府,将此事的来龙去脉告知了包拯。

  包拯听完后,当即就当应了下来,他自然会以大局为重,而非执着于将真相告知天下。

  ……

  翌日。

  赵祯连下三道诏书,三人贬黜,两人升迁。

  其一,勾当皇城司杨景宗被贬到济州监税,入内副都知杨怀敏与邓保吉纷纷被罢黜官职,致仕归家。

  其二,擢升同州观察使、马军副都指挥使曹家家主曹琮为保平军节度观察留后。

  其三,擢升江南西路吉州通判张尧佐为开封府推官。

  两道升迁诏书,是为了褒奖曹皇后那晚遇事不惊、处置得当,张美人不顾安危,舍命救驾。

  此外,赵祯还依循后宫规制,厚赏了曹皇后与张美人许多礼物。

  最开始,赵祯欲擢升张尧佐为三司盐铁副使。

  三司使王尧臣听到后,直接上奏反对,称若张尧佐入三司,他便请辞。

  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辖制住张尧佐。

  赵祯无奈,只得将包拯喊来,提出要擢升张尧佐为开封府推官。

  在刑狱诉讼上,张尧佐还是有些本领的。

  这一次,包拯并未出言反对,只是称待他将叛兵刺杀案调查完毕后张尧佐方可即任。

  赵祯当即答应了下来。

  包拯知晓赵祯乃是为了稳定后宫。

  并且张尧佐到了开封府,包拯自有能力让其老实做事。

  若张尧佐再次挑事,包拯也有办法将其再赶出汴京城。

  对于这三道奏疏,台谏官们也都没有说什么。

  曹家受赏,理所应当,而张美人即将临产,也不宜再让其心情不畅。

  只能说,张尧佐实在是命太好。

  ……

  五日后。

  包拯称复审完毕,与内侍省结果并无差异。

  此事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除了包拯,除了可能存在的幕后主使者,天下无人知晓。

  可能有一天,真相会重见天日,也有可能,永远都无人再提起此事……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我在大宋做台谏官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