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这部电影能爆,其实除了靠网络话题的营销,更多票房其实来自观众的口口相传。
网络的宣传虽然很有效,可在《阿凡达》之前的电影院,对观众的吸引力还是太小了。
即使很多看见宣传产生了兴趣,可真正愿意走进电影院的还是少数。
而促使更多人走进电影院,其实是来自观影者出来后的分享。
这年代没有微薄、没有朋友圈。
甚至豆瓣也才刚出现。
看完一部好电影后的那种心情,是非常难于表达的。
尤其是对青春的记忆涌现,会让很多人忍不住去主动联系那些离开校园后,就再也没有来往的人。
比如同宿舍的室友。
又或者心中一直没放下的那个人。
《那些年》里除了爱情,还有大量友情的东西。
几年后各奔东西的众人,被生活抹平棱角的那一段,就是对他们生活的最好写照。
当然,有人羡慕蒋心的成功,也更多人会从卖保险的王凯、做小生意的张汉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
所以一次次的案例,一个個的裂变,才在最终的票房数据上,体现了出来。
然后当他们走进了电影院,就又会产生同样的倾诉心理。
这也是为什么,汪中军会说,博客的“回忆青春”话题,其实就是一个给人倾诉的平台。
其实走进电影院真正坐下来看了电影的人,都会得出和汪中军差不多的结论。
这是一部挺认真的青春片,在认认真真的讲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
融入的元素不少,剧情设置、人物设定都下了心思。
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到位,虽然大部分都是新人,可他们全是从高中出来没两年的学生。
对那种高中时代的生活,把握得相当到位。
这也是为什么,沈涛没有找那些有经验的演员来演的原因。
这种青春剧,有经验的演员来演,反倒可能把它演的很刻板,会失去那种青春的味道。
总体看下来,情节有瑕疵,可整体却在及格线以上。
作为导演处女作,完全称得上一句惊艳!
“《那些年》惊艳国庆档,沈涛不只是音乐天才!”
“感谢沈涛,带给我们这么棒的青春回忆!”
“《那些年》也是一个关于共同记忆的故事,这是一次超越个人经验的共同记忆描写!”
“我看《那些年》:国内最好的青春片,没有之一!”
既然票房走势不错,那么宣传团队在和中影商量后,又追加了三百万的宣传费。
于是,《那些年》的好评,就如雨后春笋一样,在线下媒体上冒了出来。
当然前提条件得是电影本身不错,不然花再多宣传费也是白搭。
“当导演难吗?”
《鲁与有约》的京城录制大厅里,陈鲁与一脸“真诚”地望着沈涛笑着问道。
“对我来说挺难的~”
这是沈涛路演回来后,上的第一档节目。
随着《那些年》的票房口碑持续走高,公司也接到了一堆节目的采访。
按照沈涛原本的想法,能不去的就尽量不会去,可这次为了自己的电影宣传,可以上的,他会尽量上。
毕竟这是自己自编自导的第一部电影,对他来说意义不同。
即便是抄的,也代表着自己的脸面。
“真的吗?我不信~”
如今的陈鲁与还很年轻,可这句否认二连,却一点也不少。
陈鲁与是个很会聊天的人,别看她喜欢被观众吐槽,总是一脸很婊的说“真的吗?我不信~”。
其实这就是一种聊天术语,能让被采访者不断讲述不同的观点。
“首先一部电影绝不是一个人的产物,是一个团队共同配合努力完成的结果。”
“一个人十根手指都还有同时运转不灵活的时候,更何况还是一个几十人的剧组。”
“一部一百多分钟的电影,需要无数个画面拼接起来。”
“到了现场,光怎么打,走位怎么走,一个镜头语言要表达什么。对我一个新手来说,全部都是需要从头去学的。”
“很多时候为了一个镜头,需要全剧组的人和我一起去一遍一遍的磨,去寻找那一丝妙不可言的感觉。”
“如果只靠我一个人,是绝对无法完成的。”
沈涛的回答很真诚,听得对面的陈鲁与频频点头。
“那你的意思是说,《那些年》的成功,是团队的结果?”
陈鲁与虽然经常喜欢问点刁钻的问题,可有时候还是很上道的。
“是的,任何一部好的电影,都是一个团队的结果,导演的意志在这里面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
“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好的电影,一定是和导演密不可分的。就像你的这部电影,和你一样充满了青春活力。”
“也许是因为我还年轻吧,比较能把握那种青春的感觉,拍摄的时候,我会清楚的知道,这就是我想要的。嗯,仅此而已!”
......
“听说你不太喜欢宣传,跑宣传很苦。”
《那些年》的路演进程基本每天都在新浪博客直播,十天二十座城市的全国本跑,宣传力度所有人都看在了眼里。
“其实我没觉得有多苦,比我们苦的人有很多,不停来回奔波累归累,可我们全程都是车接车送,远点还有飞机。住的也是三星级以上的酒店,吃的也比大多数人都好。”
“和很多普通人比起来,我们已经非常舒适了。我们赚的就是这份钱,对我来说,跑宣传就是工作的一部分。”
“我之所以不喜欢宣传,是因为工作之外不愿意宣传,下了班回到家我不希望再被打扰而已。”
“在我这里,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没有什么值得标榜自己艰难的。我既然选择了那就得接受。”
这次《鲁与有约》录了大概两个小时。
难得逮到沈涛上节目,陈鲁与抓紧机会问了不少的问题,从演员、编剧转型导演,还有对电影的看法,对爱情的
看法。
当然他和杨小幂的故事,也是所有人津津乐道的关键。
“听说你们是因为两年前拍《北京童话》走到一起的。”
“嗯,那部电影让她走进了莪的心里。”
“可据我所知,她当时才十七岁吧,她父母知道后有没有打你。”
陈鲁与问这句话的时候,眼里闪着八卦的火苗。
“额~她爸爸是警察,很明事理,不会阻挡自由恋爱。”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