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暗中的好处

  工部户部几位官员收到越王的厚礼,无不感慨唏嘘,经了这一遭,心里那杆称,慢慢也就偏向了越王。

  朝中似乎没什么变化,但又似乎起了些什么变化。

  约蒋项喝酒的人变多了。蒋夫人领着两个儿媳妇也是频频出入各家宴席。

  蒋文涛跟赵广渊说起此事,两人心里也是起了些波动,“王爷,这回也算是助了王爷一把,背后议论太子无德的倒是多了起来。”

  许多骑墙派开始接近交好接近越王,很多官员开始重新评估越王。

  赵广渊自是感受到了这番变化,“咱们应该庆幸,大多数官员,还是一心为国为民的。不皆是那种利益驱使之人。”

  “是,这是大齐之幸。”

  太子手下为了掩盖证据,不惜水淹百姓,至数百平民无辜身逝,两名维护太子的朝廷大员还被太子杀了灭口。

  虽然此事有太子的人出来认罪顶罪,太子撇清一切,但为官者,谁都不是糊涂人。

  “王爷,要不要悄悄给那些人透露王爷有世子一事?属下看有些人还是看好王爷的,只是碍于王爷身后无嗣可承,心中有所顾虑。”

  若为储君,无嗣是硬伤,少嗣在选择储君时都不占优势,更何况无嗣。

  回回朝堂都会因接任人选的问题,历来都要掀起一番腥风血雨,若王爷有继承人,蒋文涛觉得一切都会不一样。

  这也是王爷回京一年多,没什么有份量的大臣接近王爷的原因。

  赵广渊如何不知。宣布他有继承人,或许会收到许多大臣的投诚,想博一番从龙之功的,也会自动聚拢到他身边。如此,他不会缺人手。

  但,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摇了摇头,“时机未到。”

  蒋文涛点头。“属下听王爷的。”

  那日朝议之后,赵广渊与属官幕僚频频议事,大伙都替越王感到委屈。

  越王此次出京,在外经营的名声甚好,于大水之中,安民抚民,又及时运送各项物资,又自垫银子发放抚恤银,帮助百姓恢复生活生产,避免了一场动乱,在当地人人称颂。

  无人不知京都有一个越王。

  随便换一个人,估计都不会有这么好的结果。估计两地非乱起来不可。

  但皇上为了稳住朝堂,维护太子的地位,不只压下越王的功劳,对太子所犯的错,也只是罚俸禁足而已。

  让越王府一众慕僚属官很是气愤。

  赵广渊倒是安抚道:“倒也不是坏事,起码知道皇上维护太子之心之坚,咱们还需从长计议。”

  赵广渊没说,他得到消息,皇上把太子叫进宫骂了足足一个时辰,相信太子在他心里的地位也不是那么牢固。大石一旦松动,就好撬得多了。

  且太子今次所犯之错,比之他皇兄那年极为类似,可他皇兄什么结局,赵广涣又是什么结局。

  皇上不可能不比较一番。

  群臣不可能不比较一番。对他皇兄的同情自会转移一部分好感惠及到他,这对赵广渊来说是件好事。

  且当年他皇兄,可没有叫人去暗杀亲王,没有对朝廷大员动手,也没有吩咐人扣下一半的银子。群臣眼睛还是雪亮的。

  众臣不好直接登越王的门,但有鲁王和蒋项从中搓合,赵广渊私下也与一些大臣见了面,暗中也拉拢了不少人。

  其中工部尚书就因底下几个巡视官员得了越王庇护,领着几个官员到隔壁司农司谢了越王一番。

  算是选择站到越王的阵营。

  六部尚书中也只有工部尚书时淼身家还算干净,后面没有太子和秦王等人利益勾连,如今算是便宜了赵广渊。六部他算是拿下一部。

  别的,在京官员没有明确站位于他,但各城,临兆洛城两府,不管谁人接任,都不会动摇越王在两地百姓心中的地位。

  除去这两城,又有厉州沿州两地百姓因他于灾后赁地种菜,开作坊解决民生助就业,这两地也算是无人不知越王。两地又有知府李茂盯着,对这两州的掌控,赵广渊自认也已抓在手中。

  另又有他的食邑越州,也是固若金汤,如今他已有五州在手。

  赵广渊摊开舆图,与一众慕僚对着图纸细看。

  他和太子和秦王不一样,那两位只把目光盯在京城,只盯着京城这一亩三分地,他不一样。

  赵广渊目光在舆图上扫了一圈,他的目标是整个大齐。

  诸城慢慢渗透,一个一个拿下,对京城形成合围之势。哪怕京城久攻不下,换哪一个地方不能当京城!

  别人是先占了京城,再迫使别处城池向中央投城,他则先拿住外围城池,再对京城形成合围,迫使它成为孤岛。农村包围城市。

  在现代他蹲那么久的图书馆不是白蹲的。

  一众慕僚听着越王的计划,无不兴奋激动。

  “还是想办法推举几位咱们的人去洛城临兆两地任职。此次怕是要撸下许多人手,咱们正好趁此安插人手。”

  且皇上压下越王的功劳,只要越王推举,皇上怕是不会拒绝。

  与一众慕僚商议了几天,从投诚来的官员那里,挑出与他们有关联的亲眷族眷,拿到名单,赵广渊进了宫。

  至正帝看到他,还有些许不自在。

  想着若是放任太子施为,这个儿子只怕此时已不能好好站在他面前了。

  想起刘起说的,他身上新伤旧伤十余处,不由得问道:“身上的伤势可好些了?”

  赵广渊隐下嘴角的讥讽,“结痂了。”

  父子二人一阵沉默。

  至正帝想说些什么最终还是没说出口。他是一国之主,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朝廷,为了江山永固,他不需要向谁解释自己这么做的原因。

  “你垫的那一百万两银子,我听说你没到户部领?”

  “是,儿臣亲眼见到大水过后,两地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那银子,我叮嘱户部直接划拨到两地县衙了,用于修路修桥,并一些民生工程的改善。若多修一两所学堂,将来学子们学有所成,也会选择报效朝廷。”

  至正帝欣慰地点头。

  不由得有些恍惚,当年先太子,也是积极在各地推行县学,幻想着人人有书可读,盼着国富民强。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风起时空门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