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六章 将PBH打造成基础技术整合平台与输送渠道

  第156章将pbh打造成基础技术整合平台与输送渠道

  cdRom曾经一度成为了计算机的标准配件,但其实这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并不长,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及U盘等更便利的存储设备的兴起,cdRom就很快走向了没落。

  因此对于陈兵来,这个cdRom当然可以与飞利浦进行合作,以便能在一段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技术领先优势。

  但英豪其实在这方面,肯定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只会有节制的抽调一些技术人员来与飞利浦和索尼进行配合。

  不过有了这个cdRom的相关技术,陈兵未来到可以在Vcd、dVd等几个升级领域,提前做一些布局,赚点快钱。

  对于陈兵来,更看重的,其实是飞利浦在许多更基础的电子领域的技术积累。

  打着共同推进cdRom技术的旗号,赵平承诺pbh和英豪,将很快在荷兰分别设立研发中心,以便与飞利浦能够更加密切的展开合作。

  其中英豪与飞利浦的合作,将主要是在计算机、通讯等相关的领域,别看飞利浦是欧洲老牌的电子集团,这两个领域却正是他的弱项。

  飞利浦一向的强项其实是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但他同样对计算机、通讯未来的市场比较看好,英豪有意在这方面与飞利浦展开合作,其实是在帮助飞利浦补足短板。

  pbh与英豪相比,在技术上可以拿出来的东西就少了很多,无论是RcA的半导体,还是那些收购来的电子元器件公司,其实都是已经经营比较困难的公司,技术水平很少有特别领先的。

  pbh在荷兰设立研发中心,其实是摆明在借助飞利浦的力量,来提升pbh的研发能力。

  这是一种典型的利益交换,对搐尼斯到并不反对。pbh并没有向飞利浦狮子大开口,要求他们转让什么特有的独门技术,求取的大部分都是比较基础的内容,而且愿意付出相应的知识产权对价。

  这些技术虽然种类会很多,也比较繁杂,但其实飞利浦不给,pbh也有机会从别的厂商那里买到,能够把这些杂七杂澳东西,在pbh这里换回一笔现金,对于当前财务有些困难的飞利浦来,绝对是非常乐意的。

  pbh集团,是陈兵把灯塔的各路残兵败将重新整合而成,在下定决心成立这个新集团的时候,陈兵其实就把他的核心定位想的很清楚了。

  pbh集团,并不是用来研发最先进的技术,与灯塔、霓虹的厂商在高端领域进行竞争的,恰恰相反,pbh的核心定位其实是一个基础技术的整合平台,也是一个将这些基础技术向内地进行输送的渠道,其实是之前英豪技术贸易设想的升级版。

  前世,内地的电子产业发展,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主要的拉动力,其实是来自内地居民的各种低端需求,而不是海外的高端市场。

  虽然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内地加入to,相当多的电子产品,已经打入了国际市场,但其实这种“打入”,是需要加引号的。

  这些进入国际市场的电子产品,要么是在低端市场,凭借价格优势,在与海外品牌竞争;要么就是在内地进行各种组装代工,其本质其实都是在出口廉价劳动力。

  这种状况,大约一直要持续到2010年之后,才有一批真正有技术含量的高科技企业,开始陆续崛起。

  对于这个历史发展过程,陈兵知道的很清楚。但他不会轻易的去批评国内的那些电子企业,如何不争气,不肯投入资金去加大研发。这种批评除了发泄一下情绪,其实并没有任何的意义。

  内地有十几亿人口,其实在2010年之前,内地的经济总体上,一直是处于供应不足、物资短缺的状态,尤其是在80年代,甚至可以戏称“三条腿的凳子”只要造出来,都能卖的出去。

  在这种背景之下,绝大多数的企业,有了盈利之后,并不会把大量资金,都投入到回报周期漫长的技术研发中去,而是更愿意快速的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这才是市场经济下,追逐利润的常态。

  内地改开的前三十年,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过程之郑这种经济高速增长,换一个中性的法,就是经济规模在不断的快速膨胀。

  企业要跟上这种市场规模膨胀,资金自然是更多的投入到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而不是研发部门。

  企业的发展,依靠简单的扩大规模肯定是不行的,肯定需要不断的提升技术水平,但自主技术研发的周期太长,回报慢,风险大,那么技术水平要提升怎么办?答案就是从西方,进行技术引进。

  在现实当中,大声疾呼要投入基础研发的,往往是那些科学技术人员,而不是企业的经营者。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逻辑,大量引进成熟的先进技术,快速转化成生产能力,才是缩短投资周期,加速经济发展的捷径。

  互联网时代,很多大型公司都会进行大手笔的并购交易,给出的价格甚至让人感觉嗔目结舌,其实就是这种逻辑的另一种表现形势。

  这种捷径是符合资本逻辑的,在内地经济的快速崛起过程中,也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然而,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走捷径是要付出很多隐形代价的。

  就象很多武侠中描写的那样,这种依靠外力来快速提升功力的方式,是有后遗症的,会造成严重的基础不稳,也会消耗掉长期的发展潜力。

  这种走捷径的代价,在电子领域其实表现的更为突出,如果仔细去分析内地电子产业的产业结构,就会发现,整个内地电子产业,呈现出了一个很明显的到三角结构。

  越是向电子下游终端产品靠近,相关的产业规模就越大,越是向上游基础领域靠近,相关的产业规模就开始急速的缩。

  这是一个非常不平衡的结构,脆弱的上游供应能力,其实根本无法支撑,下游那么大的规模,只能依靠大量的元器件、设备进口,来维持和支撑这种非常脆弱的结构。

  从很大程度上,内地电子产业的这一结构,是内地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快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结果,也是灯塔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这种倒三角的经济结构,是蕴含巨大风险的,就象一栋大楼一样,下面的支撑结构很细、上面的建筑却在不断的变粗,为了不让建筑物倒塌,就在下面临时加上了一些支撑柱。

  而且这些支撑柱并不掌握在内地之手,而是来自于海外的资源进口,或外资企业在内地建立起来的产能。

  平常无风无雨的时候,这种建筑也许还能够使用,但如果遇到风雨或人家要撤回这些支撑柱,这栋建筑马上就会变成危楼。

  2010年之后,内地经济增速开始缓慢回落,过去那种外延式的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而内地的经济规模已经足够庞大,完成了全面工业化的基础建设和资本积累。

  以前那种捷径走不通了,没有了那些能够短期收回投资的高回报项目,但资本依然在逐利,就开始陆续投向那些周期虽然长,但预期收益同样较高的项目,就是自主的技术研发。

  所谓“先求饱、再求好”,内地的企业,真正开始将大量的资本向研发进行的投入的时候,恰恰是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之后的事情,这其实是完全合乎所谓的“经济学”规律的。

  技术研发投资的加大,意味着内地开始回过头来,修复前期遗留的不稳定结构,不断自己去建设新的支撑柱子,重新加固整个结构。

  这个结构修复的过程,不但会陆续进行大规模的进口替代,减少海外资本从内地赚钱的能力,而且一旦结构被重新加固完成,那些支撑柱被内地掌控,就意味着内地的经济自主性会极大的增强,对全球经济体系的依赖度也会逐步下降。

  灯塔能够坐稳老大的位置,在经济层面依靠的是美元体系,美元体系的基础,是以美元进行结算的国际贸易体系。

  内地如果了修复不稳定的经济结构,经济自主性不断增强,就会削弱灯塔的控制力,而这就是灯塔所不能坐视的了,为了阻止内地修复经济结构,各项变本加厉的限制动作,也就随之而来。

  陈兵重生回来,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弥补上一世的诸多“意难平”。这种不稳定形的倒三角结构,不仅电子行业有,其他行业中同样也大量存在。

  其他行业陈兵不熟悉,也就把目标定成了推动内地电子产业的崛起。电子产业的崛起,其实是很空泛的,的具体一点,其实就是要提前对内地的电子产业结构进行引导,尽量避免电子产业结构过于脆弱。

  而这其中的核心,就是在内地电子产业规模快速膨胀的同时,积极搭建电子产业的基础,尽量多建立能够自己掌控的支撑柱。

  英豪过去三年的发展路径,其实与内地电子产业的普遍发展路径是完全不同的。

  英豪能够快速崛起,其实主要依赖的是陈兵重生带来的信息差,能够抢先占据有潜力的未来市场,以此获取暴利性的巨额资本回报。

  虽然英豪大量投资了内地,利用了内地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但英豪从来没有依靠成本的优势,去发动价格竞争,抢夺更大的市场份额。

  英豪一直走的是高定价策略,内地廉价劳动力对英豪的贡献,其实是利润的大幅增加,而这些赚取的利润,就被陈兵不断的向上游领域进行扩展和投入。

  英豪的发展脉络其实一直很清晰,是从下游的终端产品起步,逐步向上游的基础领域不断的拓展和布局。

  到了现在,英豪其实在下游终端产品领域的布局,架构已经基本搭建好了。

  在计算机领域,英豪已经是仅次于Ibm的第二大计算机硬件厂商,而且还推出了领先的操作系统和诸多基础软件、应用软件,未来已经不需要再过多的拓展新领域,只需要跟随整体行业技术的进步,保持自己现有的地位就可以了。

  在通讯领域,英豪现在还没有显现出太多的技术优势,但在移动通讯、互联网通讯这两个巨大的潜在分支市场,已经开始了提前的技术布局,正在默默的夯实基础。

  等到这两个市场开始爆发之后,陈兵前期布局的效用,才会真正提现出来。

  而在消费电子领域,陈兵没有太大兴趣,去发展那些已经比较成熟的传统消费电子产品。除羚视机涉及到显示技术这个巨大的潜力市场,陈兵进行了布局之外,其他家电领域,陈兵就根本没有去进行插手。

  陈兵盯上的是未来才会出现的,那些新兴消费电子产品,以陈兵所掌握的信息差,和英豪已经成型的产品设计能力,未来适时抢先推出各种新心消费电子产品,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陈兵原本的大概规划,是英豪依靠自己的信息差,快速做大,不断的在终端产品领域开疆拓土,然后用英豪的巨大需求,来拉动内地上游产业链的发展。

  但真正实施下来,陈兵才发现,80年代,内地的电子工业基础,远比自己设想的,还要羸弱的多,对于市场经济也缺乏理解,一时半会根本无法跟上英豪的脚步。

  如此一来,英豪只能暂时放慢在终端产品上的扩张,将精力和资源,放在基础产业链的打造之上。

  否则英豪自己发展的再快,也不过是多出一个大型的电子企业,他自己成为所谓的富豪、首富,却无法修补那种不良的产业结构。

  与飞利浦达成合作之后,英豪在荷兰需要投入的资源并不会很多,主要就是设立一个研发中心,招募和派遣一些技术人员。

  但pbh不同,pbh不仅会在荷兰建立一个研发中心,还会在荷兰投资几个工厂,这些工厂的投资规模并不会太大,因为欧洲的人力成本太高,在欧洲建厂完全没有成本优势。

  这些工厂,其实是更进一步的研发平台,与pbh的研发中心进行配合,研发中心主要作的是产品设计等技术研发,而这些工厂着重的就是工艺研发,生产技术的实现。

  至于真正的大规模批量生产,陈兵自然会把制造基地建在内地。如此一来,pbh的技术成果、生产技术工艺,就可以系统的向内地进行转移。

  这种方式,在表面上似乎与那些外资企业,到内地投资建设一个生产工厂非常的相似,pbh的这些工厂,未来会混在这些外资工厂之中,不显山不漏水。

  但在工厂的内部底层,pbh的工厂会与那些设立外资的工厂,却会有本质的不同。

  外资跑到内地建工厂,看重的是内地的巨大市场或低廉劳动力,转移过来的是产能,而不是真正的生产技术。

  在很多外资工厂中,虽然已经把成套的先进生产线搬迁了过来,但核心的技术,却往往被掌握在他们派驻的外籍工程师手郑

  内地的工程师只能做些辅助的工作,根本无法接触核心技术,许多这种外资工厂中的内地工程师,最后退化成为了高赌操作工,而不是真正的技术工程师。

  甚至许多外资工厂,转移过来的产能都不是完整的,或有意分散的,这些已经不是什么真正意义的工厂了,而只是生产车间。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内地与NEc合资设立的那条八寸生产线,产品是dRAm,完全由NEc进行包销,而内地企业虽然名义上占有大股,但实际的生产管理、企业控制权,全部掌握在NEc手郑

  NEc还派来了大量的霓虹工程师,掌控核心的技术和设备,同时这个生产线,生产的还不是完整的产品,只是进行部分工艺环节的加工,这些半成品全部被NEc运走,到其他的地方去进行后续的工艺。

  也正是这种严格的技术保密防范之下,内地投建这条生产的很多目的根本就没有达到,也就只是拿到了一个内地最先进芯片生产线的虚名几年,对于内地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作用极为有限。

  但pbh的工厂会转移的可不只是产能,而是真正的技术体系,会转移到内地的可不会只是生产线、生产设备,还有系统、完整的技术资料和工艺流程。

  对于内地的工程师,pbh也会不断的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如此有理论知识基础、有系统教育培训、有实操经验积累,几年下来,就会培养出大量的真正技术人才。这些真正的技术人才,才是一个产业的最核心基础。

  pbh想要从飞利浦获得大量的基础技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砸钱。pbh在荷兰的投资计划,比英豪大的多,除了研发中心之外,还会设立五六家工厂,总计的投资额会超过5000万美元。

  为了拉住飞利浦这个地头蛇,这些工厂会采用合资的形式,pbh是大股东,飞利浦的股份占比在20-25%。

  pbh在这些工厂的投资都是现金,而飞利浦的出资却是采用技术或资产进行折价,如果飞利浦投入的资源价格太高,pbh还会给予飞利浦一些现金的补偿。

  飞利浦的光刻机项目,就是这五六个工厂之一,英豪出资1000万美元现金,占股80%,飞利浦的光刻机技术折价500万美元,在pbh给予飞利浦250万现金补偿后,占股20%。

  陈兵对电子元器件、半导体设备等领域,远不如对终端产品那么熟悉,对于pbh的发展,也只能给予方向性的指导,具体的经营,陈兵反而不敢过多的去插手。

  pbh在荷兰设立五六个工厂,其中大部分陈兵都不计划去进行插手,唯一的例外就是那个光刻机厂。

  光刻机的具体技术,陈兵所知也同样非常的有限,并没有什么太特殊的金手指,能够帮助光刻机厂快速发展,但陈兵知道,阿麦斯当年的发展路径是比较成功的,去效仿阿斯麦曾经的成功路径,比重新从头摸索,成功的概率要大的多。

  而起历史上阿麦斯的成功路径,就绕不开阿麦斯的第一任cEo贾特·斯密特。

  贾特·斯密特在阿斯麦任职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三年的时间,但陈兵前世看到的资料当中,都把阿麦斯早期能够走上正确发展道路的原因,归结为贾特·斯密特的领导。

  这种评价是否真正正确,陈兵并无法得出准确的判断,但陈兵并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人选,那么把贾特·斯密特请来领导pbh的光刻机项目,可能成功的机会更大。

  对于这个光刻机项目,pbh目前只投入了1250万美元,其中250万还被飞利浦拿走了,留给工厂发展的资金仅有1000万美元。

  陈兵知道,这点投资额肯定是不够的,也做好了后续继续加大投入的心里准备,但陈兵却不敢一次性投入太多,不是怕这些钱损失,而是怕改变了光刻机项目的发展路径。

  历史上,阿麦斯刚刚成立的时候,两个股东只投入了420万美元,其中飞利浦的出资还有很多是用库存光刻机抵充的,阿麦斯能够走上技术整合者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被资金紧缺逼迫的。

  陈兵不知道如果给了这个项目太多的资源,是否会把这个项目引上另一条发展道路,思来想去,陈兵觉得还是没有必要冒这个险。

  阿麦斯真正崛起是经过了20多年积累才实现的,陈兵对pbh的光刻机项目,也同样有着超常的耐心,那就给这个项目投入的资源少一点吧,尽量模拟历史上阿麦斯的成长环境。

  这个光刻机的项目,具体的细节操作,陈兵同样没有计划过多插手,他唯一想要干预的,就是cEo的人选。要将那个历史上曾经博得诸多好评的贾特·斯密特,重新放在光刻机工厂负责饶位置上。

  感谢书友minman、还没发现、对韭当割人生几禾的月票支持。感谢书友们的推荐票鼓励。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重生八零之低调发育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