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1章 铁生走了(求月票)

  郝运赶去医院慰问了一番史铁生的遗孀和家人,并且派了一些人手参与到后事的筹办当中。

  中国作家网发布了首都作协的讣告。

  讣告称:“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他的去世,是我们的重大损失。我们将在充分尊重家属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后面的安排和纪念活动。”

  黑米围脖也出了一条公告悼念史铁生。

  这是黑米围脖自发推出的一项功能,如果某个时段有对社会和人民贡献很大的人去世,就会出一个悼念标识。

  史铁生在某些人看来,或许只是一个“小众”的作家,但是在文学水平江河日下的现在,他的文字却因为有着强大的感染力,成为文坛不得多得的风景线。

  完全符合黑米围脖悼念要求。

  最重要的是黑米围脖的幕后老板是史铁生的榜一大哥。

  郝运曾经有段时间特别迷茫。

  他走出了村庄,成了一个有见识的井底之蛙。

  然而,这种见识并没有立刻变成他奋斗的驱动力,而是陷入了一种“我爸为什么不是有钱人”、“为什么我梦寐以求的生活别人却可以轻松获得”的愤世嫉俗。

  这种愤世嫉俗,在鱼龙混杂的中专学校,甚至有可能成为他堕落的理由。

  幸运的是他至少还没有放弃学习。

  当他在课本上读到那篇《我与地坛》后,终于算是从迷茫之中走了出来。

  郝运喜欢电影《活着》,但是见了《活着》的原著作者他也并没有多么激动。

  莫言在文坛的地位或许比余华、史铁生都高,但是郝运却并不喜欢他的文字,对他这个人也没什么感觉。

  唯独见到史铁生。

  就觉得见到了一个把他从迷雾之中引领出来的智者。

  文无第一,说的是文章的好坏很难分出谁第一第二,因为每个人的审美和评价标准不同。

  那么,在郝运如果觉得史铁生是最好的作家,那他确实就可以盖过其他任何人。

  2011年1月4日,是史铁生60岁的生日。

  他没有来得及吃上生日蛋糕,不过这天下午,在首都798艺术区,他的朋友们依然来参加他的生日聚会。

  郝运低调的出席了“人生最后的聚会――史铁生追思会”。

  只是不管他多么低调,只要出现了,自然就难逃利眼的媒体记者。

  他瞬间就陷入了媒体记者的包围当中。

  “郝运,请问你是来参加史铁生追思会的吗?”有记者迫不及待的问道。

  “是的。”郝运点点头。

  “你和史铁生是朋友吗,你们为什么会有交集。”媒体记者来了精神。

  一个残疾人作家,一个享誉国际的知名导演。

  哦不对,好像郝运也是作家来着。

  他不仅在欧美是畅销书作家,在国内也一样如此,最近还出版了《长安十二时辰》《催眠大师》等作品。

  即便不看他出版之外的成就,他也是个知名作家。

  而且前不久他还拿了米果的星云奖。

  这是华人第一次获奖,在内地其实也被疯狂报道了好几天,热度到现在都还没有彻底消散。

  只不过郝运在其他领域的成就更加耀眼,所以大家就很难去正视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对,我和史铁生是朋友,几个月前还探望过他,没想到……”郝运不胜唏嘘,他之前还想着过几年给史铁生做个人传记电影呢。

  没想到只是几个月时间,故人就已经凋零。

  世事无常,不外如是。

  “听说黑豆传媒已经购买下史铁生作品的所有版权,是因为你们的朋友关系吗?”

  记者这样怀疑很不礼貌,但是可以理解。

  影视版权这东西动辄就十几万甚至上百万,更何况是所有作品的影视版权。

  “购买版权是公司行为,和个人交情无关,如果说个人交情的话,我给史铁生写了一个剧本,本打算国外的事情结束了之后拿给他看,询问一下他的意见……唉……”

  郝运真的很惆怅。

  很是可惜这位新朋友,都没见几次面的居然就阴阳相隔了。

  “剧本大概什么时候拍,你会出演吗?”

  媒体更来劲了,没想到史铁生去世,居然有人要给他拍传记电影。

  换做是个普通导演,或许有人会说蹭热度。

  郝运绝对不会。

  他在好莱坞那边的颁奖礼上说明年要拍三部电影,国内这边也有报道。

  大家都知道他的电影拍摄档期排的非常密集。

  “铁生他演不了,铁生没他这么帅,郝运演我还差不多。”熟悉的声音传来,郝运转头就看到是余华。

  余华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脸上带着一点儿笑容,但是眼睛里噙着的泪出卖了他内心的悲伤。

  大概是不管怎么擦都擦不干净。

  郝运和他握了握手,又去回应媒体的提问:

  “不确定会不会出演,也不确定什么时候拍,只是剧本已经写好了,剧本要让他的家人,还有朋友都看看,没有问题之后再开始拍,不好意思,各位,我今天只是史铁生的朋友,不是明星,请大家放我们过去。”

  媒体获取到了足够的信息量,也不再缠着不放,任由史铁生和余华离开。

  “给你说个事,或者说想请你帮个忙……”

  一边走一边说。

  余华把郝运当成史铁生的朋友,没有拐弯抹角做铺陈,三言两语就说完了。

  “这个事比较难办啊,要不让我试试?”

  “咱们尽点力就好,其实铁生根本不在乎这个,生死他都看淡了,更何况是这种身后虚名。”

  两人走进追思会现场就没办法再商量这事了。

  场内已经有不少人了。

  大家都穿着平时穿的衣服,就好像不是参加追思会,而是参加一个朋友平常的聚会那样。

  而且,也没有请太多的人。

  很多平时和史铁生关系很好的人,都没有出现在这里。

  郝运和史铁生的家人说了几句话就进入场内了。

  没有人高谈阔论,大家小声的说着话,对于史铁生的离去唏嘘不已。

  郝运拿出了剧本给余华看。

  这个剧本,主要的核心自然是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和他的作品,而支线则是他的朋友们。

  很多人拍传记电影,都喜欢写爱情。

  系统给的这个《守门员》剧本没有那么做,而是重点着墨于那些可爱的作家们。

  这是一部属于友情的童话故事。

  人无完人,大部分人都有龌龊的心思,也都干过龌龊的事情。

  然而,《守门员》这个剧本里的人物,都体现出了有趣的一面,它是用一种很轻松的氛围,去把原本很沉重的人物传记给表达出来。

  这种手法很温情。

  就连郝运新修改的结尾,也写成了“地坛里那个玩耍的孩子回去了”。

  这种温情,更加凸显出史铁生人生的坎坷,以及文字的力量。

  那副厚厚的眼镜下的含笑的眸子,看着世间忙忙碌碌的人们流露出的温情和爱,就如同他一生经历过的无数波澜后灵魂深处的风平浪静。

  这个“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人,鼓舞那些同样“命若琴弦”的人,把精神化成了地坛中的一曲常唱常新的歌谣。

  郝运和他比起来真的不算什么。

  郝运那时候只是穷,但是他长得帅,身体健康。

  “写的真好,你的文字比我的文字更暖人。”余华感慨说道。

  “谁的文字不比你的文字暖人呢?”

  郝运看着前边大屏幕上史铁生的影像,觉得史铁生的文字一样很暖人。

  迷茫的人看一看,总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闲聊了一会追思会就开始了。

  尽管大家都不想把今天的场合变成沉重、乏味――史铁生最讨厌的那种追悼会――但其实没有多少人能够提得起谈笑的兴致。

  今天有一部分人属于各种机构,他们可能会把这个当工作。

  可是也有一部分人是史铁生真正的朋友。

  史铁生的人格魅力摆在那里,他的朋友都非常钦佩他这个人,让大家怎么笑得出来。

  追思会开始,一个又一个的人上去追思。

  郝运也不例外。

  他走上前去,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这里可能我年纪最小,但是还是允许我喊一声‘铁生’,铁生走了,文坛痛失一位老大哥。

  我还记得我上学的时候,有一段时期特别迷茫。

  甚至有些自暴自弃。

  直到读了《我与地坛》。

  我就想这辈子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地坛看一看。

  后来我终于有机会来到首都,去看了天安门,去看了长城,也没忘去看一看地坛。

  地坛可真大啊……”

  郝运稍微停顿了片刻,让人有点搞不清楚他为什么感叹地坛真大。

  不过他很快就继续说了下去。

  “人大概都是不满足的,我又想要是能去看看写出《我与地坛》的人就好了。

  后来终于有了机会。

  那天跟着姜闻、余华、莫言他们去拜访铁生。

  我当时很期待,心里想着铁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见了面才发现,他看起来真的很弱小。

  只是我没有办法怜悯他。

  他也不需要我的怜悯。

  我突发奇想的要给他写个剧本,把他的人生经历拍成电影,和他约好了要一起讨论,一定会争取他的意见,不会胡乱煽情。

  没想到我刚把初稿写完,还没来得及拿给他看,他就走了。

  非常的……遗憾!

  不过,电影还是会拍的,我会个人出资拍摄这部电影,然后把电影所有的收益分作几个用途。”

  现场的众人也没想到,郝运居然现场宣布要拍史铁生的电影。

  自己掏钱拍电影可以理解。

  郝运在娱乐圈混得很好,个人名下好几家公司,属于身家百亿的巨富之人。

  掏钱拍电影对他来说压力不大。

  更何况,电影属于一种商品,并不是单纯的付出不求回报。

  然而,听他的意思,他并不打算要电影上映后的收益。

  只有余华知道,郝运的这个临时起意,是因为他们这些朋友们的请托。

  “一部分收益‘或将’用来修缮升级地坛公园,如果电影收益不够千万的话,我个人会补足千万,升级后的地坛公园,会有一个小小的铁生纪念雕塑……”

  国内外有很多公园放有名人塑像供人怀念,这体现了社会对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尊重。

  史铁生的一篇《我与地坛》,不说名流千古,最起码确确实实属于一篇不错的文章。

  而史铁生在文人当中或许也排不上前列,但是很少有一个人,一个地方,能够从骨子里彼此融洽。

  从地坛37.4公顷的土地里辟出三米五米并不过分。

  两种人文资源相得益彰,有利于弘扬人文精神。

  不管是对史铁生来说,还是对于地坛公园来说,其实都没有谁高攀谁的问题。

  这个说法之前提过。

  史铁生去世的这几天尤其炽烈,有人甚至提议把史铁生的骨灰葬在地坛公园。

  再不济立个雕塑也行。

  余华找郝运就是为了这个事。

  关于骨灰葬在哪里,史铁生是无所谓的,如果可以撒入大海,撒进大海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骨灰撒入大海太简单了。

  郝运有游艇,可以找一篇风景好的地方撒。

  至于雕塑,史铁生也没想过。

  他活着的时候都这么豁达,又怎么可能在身后事上计较。

  但是史铁生的夫人,还有他的这些朋友们,却觉得咱们铁生值得,希望有个地方可以让朋友和书友们缅怀他。

  公园里立雕塑并不稀奇,很多公园都有雕塑,那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

  有些景区为了体现这种文化,甚至拉出几千年前的古人,生拉硬拽的也要给景区赋予这种文化属性。

  连牵连的故事都是现编的。

  然而地坛管理方却称从文物保护和规划考虑,称地坛内不适宜为现代人塑像。

  郝运对此不置可否。

  一方面能理解管理方的一些观念,开这个口子确实不妥。

  另一方面又有些嗤之以鼻。

  不知道为什么。

  很多出色甚至伟大的人在活着的时候,总是遭受各种轻慢,总是到死去多年以后,在后人评说的盖棺定论之后,才能得到应有的荣耀。

  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砸钱。

  一千万砸下去就为了给史铁生立个小雕塑。

  这年头的一千万很值钱,用来对公园里的一些特定区域做升级改造是足够的。

  郝运换来的只是一个小雕塑。

  在基座上写一些史铁生的生平代表作。

  若干年后,当游客们在偌大的公园里逛了一圈,感觉到身心俱疲的时候,突然在转角之处看到史铁生的雕塑……

  那种感觉就像是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句子不由自主的就从脑海中冒出来。

  如果地坛管理方看不上这一千万,那郝运肯定就不捐了。

  这年头,老北京四合院虽然涨了价,但也不过三万块钱/平米,一千万能买个三百平的四合院,够打造一个史铁生纪念馆了。

  所以郝运说“或将”,这就是一种交换。

  另外,今天来的人除了作协的各种领导,还有不少是文化部门的。

  比如市传宣部常务副部长、市文联组党记书等等。

  郝运在台上说这个,领导们也都能听到。

  免得是下边的人利用自己微小的权力极限为难他人。

  “如果票房收益超过一千万,剩下的钱将会成立一个史铁生文学基金,用来鼓励残疾文学爱好者走上书写人生的道路……”

  郝运没说成立史铁生文学奖。

  史铁生配不配,不是他这个史铁生的生前好友说的算。

  而且“奖”不是那么好成立的,这里头很复杂,导协年度奖就是明摆着的教训。

  但是你成立一个慈善基金,挂靠到正规机构下边,每年给出一定的管理费,这个是属于合法合规的操作。

  郝运有法学背景,肯定没人敢坑他。

  他说到这里的时候,史铁生的家人站起来向他鞠躬道谢。

  郝运和史铁生并没有多年的交情。

  能够为史铁生做到这一步,说是知己也不为过了。

  “绵薄之力不足挂齿,”郝运同样鞠躬回礼,叹道:“希望铁生一路走好,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得到鼓舞和帮助,谢谢大家。”

  郝运的发言造成的轰动,并没有因为追思会的结束而平息。

  他早就已经不是一个普通导演或者普通演员了。

  给史铁生拍传记电影就很让人惊奇。

  国内的传记类电影商业性一般,国内很少有人愿意搞。

  郝运不仅确定要拍,剧本都已经写好了,而且还是自己掏腰包拍摄。

  这也不算什么,还有更让人惊奇的。

  所有收益,郝运都不要。

  一部电影的收益,包括票房、海外、音像制品、电视台、奖金……

  这些郝运全都不要,完全不求回报。

  收益全部拿来捐给地坛公园,只为了换来一个给史铁生立雕塑的机会。

  古代有很多义士被人津津乐道。

  虽然有的人用现在的价值观看起来有些傻,但是这些义士全都名垂千古。

  人们经常感叹道德沦丧,义气不存。

  而郝运做的事情,就很有古代义士的风范。

  一面之缘,引为知己。

  拍电影就相当于著书立传。

  捐赠千万财资,只为了后世纪念。

  谁不想要一个这样的朋友呢。

  一时之间,郝运和史铁生的友谊,被无数人津津乐道。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这个影帝只想考证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