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手工墨条
肉还没上桌,张安自己就已经动上手抓上了。
“老妈这卤肉的手艺是真的好,而且不管卤什么都好吃,媳妇你也来尝尝看咱妈的手艺。”
张安自己吃了几块,不过也没忘记旁边的媳妇,夹了几块亲自喂到苏颖的口中。
“嗯嗯,太好吃了,老街上那一家的卤牛肉都没妈做的这个好吃呢。”
苏颖尝了一块,毫不吝啬夸奖的话语。
如何把自己婆婆哄高兴这方面,她跟王敏之前有好好钻研过。
张安觉得今天这牛肉,可以说卤的刚刚好,软烂不柴,汁水丰厚。
而且卤水的香味全都给浸到牛肉里面了,泡了那么几个小时,确实是有讲究的。
“不是我卤的好,是洋子给我的这个卤水配方好,卤什么都好吃。”
被儿媳妇的好话捧了一顿,王芳脸上的笑容就像是春天的阳光一样,太灿烂了。
“这卤水确实好,咱们把它留好,想吃啥就卤啥。”
这锅卤水是今天才熬出来的,刚煮了一锅牛肉,还好的很。
只要保存的好,这满满的一锅卤水还能很久的时间。
而且卤水嘛,放的时间越久卤出来的东西就越香。
张安尝了这卤牛肉之后,就开始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
心里盘算着,这两天从空间里搞两头羊出来,等宰鹿的时候,一起给刀了。
到时候把猪肉牛肉羊肉一块儿给卤上,过年的下酒菜可就齐活儿了。
“我们不给二爷爷跟二奶奶送一些过去吗?”
开饭之前,苏颖有些不解的问道。
因为平时的时候,家里不管干啥,张安总是会想到二爷爷跟二奶奶两个老人。
即便家里少吃一些,也要给两老送去。
但今天,煮了一大锅子牛肉,张安好像没有要送过去的意思。
“不送过去了,二爷爷跟二奶奶年纪大牙口不好,这牛肉吃不动,到时候消化不好。”
虽然这牛肉已经被煮到软烂,但还是不太适合老年人。
尤其现在还是冬天,整天都窝在家里烤火不怎么运动,确实容易不消化。
晚上张安看了个把钟头的书,然后就跟平时一样,早早的睡下。
今晚并没有布置家庭作业,毕竟老师也是会累的。
然后一觉睡到自然醒,结果发现天还没亮。
看了看时间,六点多钟,也不算太早,张安就从床上爬起来。
走到楼下先把被煤团封盖着的火炉给收拾了一番,开始燃起来他才去洗漱。
花了半个小时在院子里打了两套拳,就看到老母亲王芳已经起床了。
“妈,我一哈去城头,除了买酒罐罐还有哪样要买没得。”
收拾好东西,张安就准备出门,顺带问问家里还有没有需要买的东西。
“也没什么要买的,你去这么早?不弄点东西吃了再去啊。”
“去早点嘛回来早点,早餐一哈我去街上吃,不在家头麻烦了。”
穿好衣服,张安跑了竹林里一趟,今年道观刚翻新,估计有不少东西需要添置。
他打算过去问问张一行,有要买的他可以一块儿买回来,或者一块儿去也行。
“干爹,你这里有什么要添置的没,我今天要进城去,可以一道买。”
张安到山上的时候,张一行正在练功。
“大件没什么要添置的,就是一些小东西,你将就带回来,省的我跑一趟。”
张一行缓了气之后,就找了张纸,拿出砚台开始磨墨,准备给张安写了个单子。
“咦,这墨条哪里买的,还挺香的,咱们这儿应该没有卖的吧。”
张安自己也用毛笔,但一直都是用的墨汁,因为附近买不到墨条。
要是有墨条的话,他也不愿意用墨汁。
毕竟墨汁腥臭就不说了,而且还伤笔伤纸,书写也不流畅,还保存不了多少时间。
“这是我自己动手做的,想要的话,待会儿带一些回去。”
张一行哪还不知道张安的想法,他都盯着那半截墨看了半天。
要是不给他的话,待会儿估计会把这剩下的半截给薅走。
张安一听,眼睛当时就放光了,他还真没想到张一行会这一手。
毕竟以前的时候,他也没有见过张一行做这玩意儿。
“那给我拿一点,正好过几天写对子要用。”
张安每年写对子,都要写好些人家的,每次都要用掉大半瓶墨水。
张一行写好了以后,将纸递给张安。
张安瞅了一眼,上面都是些红纸、大蜡和朱砂一类物品吗,还注明了数量。
然后生活用品和一些供果,过年了嘛,大家都吃的好穿的好。
三清祖师爷自然也是要吃点新鲜的水果,体验一下人家过年的气氛。
“呐,我是以前做的,现在也没剩下几条了,你先拿两条去用着吧,下次我多做一些你再来拿。”
张一行回屋翻找了一些,拿着两根四寸有余的墨条出来。
个头还挺长的,估计一根也能用很久。
“对了,你那儿有砚台吗?没有的话我给你一个。”
“好像有一个,我回去找一找。”
张安拿过两根墨条闻了闻,却只能稍微闻到一丝香味,没有刚才磨开了的墨那么香。
“那还是别找了,顺便带一个回去吧。”
张一行又回了房间一趟,找了个青色的砚台出来。
比刚刚他用的那个要大一些,但也只有张安的巴掌那么大。
“这是我之前找人做的,用的是咱们山里的青石,我自己用着还可以。”
“难怪我看着眼熟,原来是青石料做的。”
这个砚台挺厚实,拿着稍微有些分量。
“那我回去了,下次您制墨的时候,记得叫我一声,我来学习学习。”
看着时间也不早了,张安还得去城里,所以得回去了。
“好,下次叫你,就怕你不想学。”
张一行摇摇头笑道,现在的张安给他一种很不踏实的感觉。
以前还是小孩的时候,无论让他学什么,都差不多是被逼着,可没有现在这么好学。
本来只是来问问有什么需要带的,没想到变成了讨口子的。
但张安愿意讨这个口子,这手工墨可不容易买到。
笔墨纸砚,这下子张安算是齐活了一半。
拿着砚台跟墨条,张安就跟小孩子得到新玩具一样,可开心了。
“咦,你们几个老人家在找哪样东西喃。”
下山走的竹林里,张安看到村里好几个老人在里面四处寻找。
“小安又去山上了,我们来找几棵合适的竹子回去做烟杆嘞。”
几个老人说着还把手里刚挖的竹子递给张安看。
<divcss=&ot;ntentadv&ot;>“可以嘛,这几棵看到都正的很,雕成烟杆肯定好看。”
这几根竹子都不是什么正经的竹子,全都是变异了乱节竹。
竹竿从根部开始就长得歪歪扭扭,竹节长得一点都不均匀。
但在老头子们的眼里,这玩意儿才是最好的东西。
到了后世,一根好看的异变乱节竹可是值不少钱。
即便是正常的乱节竹,雕个烟杆也要大几十上百块钱。
但是在这个年代,都不怎么值钱,他们找来都是给自己用的。
在村里,很多老头都喜欢凑到一起谈天说地。
这烟杆就像是个宝贝一样,每次做了个新的,都迫不及待的想拿给自己那些老伙伴瞧瞧。
跟这几位老烟枪聊了几句以后,张安就没有继续打扰人家找宝贝。
回到家里,苏颖已经起来,在院子里锻炼呢。
自从嫁给张安以后,每天早上不论严寒酷暑,张安都会早起练功。
作为老师的苏颖,觉得自己睡懒觉有些罪恶。
所以也想早起跟张安一块儿锻炼身体,可最后发现,她压根不是早起的材料。
尤其是上班时间,起来吃个早饭就得去学校,根本就没时间。
所以也就放假的时候,不管起多晚,都会活动活动筋骨。
“媳妇儿,帮我把这两宝贝拿去放好。”
张安准备出门了,把讨口子得来的砚台跟墨条递给苏颖。
“咦,这是砚台跟墨条?你从哪里弄来的。”
苏颖有些惊喜的接过这两东西,对于其他老师来说,这东西可能遥远。
但对于身为语文老师的苏颖来说,可不会太陌生。
因为苏颖自己也练过毛笔,而且书写上也正正规规。
只不过还没有自己的笔锋,没到张安那种地步。
“嘿嘿,从干爹那里薅来的,这墨可不多了,下次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做,拿回去放好了。”
张安倒是不担心被人给拿走,就怕摔在地上给摔断了心疼。
说完,跟家里打了声招呼,张安拿上钥匙就奔着城里去了。
“要去哪里啊,小安。”
刚走到石垭口,就遇到村里人打招呼。
路边一行人三四个人,两个跟王芳年纪差不多的中年妇女带着两个小孩。
“我去趟城里买些东西呢,二姨你们这是要去哪里啊?”
这人家王二燕,并不是张安的亲二姨,不过她龙头山村里的,也嫁在长箐村里。
因为跟王芳一样也姓王,在家排行老二,所以张安喊她二姨。
“我们去谈家寨吃酒,今天有个亲戚家里结儿媳妇。”
“谈家寨?箐口那边啊,那二姨你们上车我顺路送你们过去吧。”
张安想着顺路,都是村里人,而且也沾亲带故的,就主动捎她们一截。
毕竟箐口还是有些远的,都靠县城那边去了。
要是坐车也要一个多小时,还不算等车的时间。
“那得行嘛,麻烦你了哈小安。”
“也不是外头人,反正顺路嘛。”
一路上,这个二姨跟张安说了不少话。
她前几天才去了娘家回来,所以张安通过他知道了外婆的情况。
虽然张安不大喜欢过去,但每个月基本会过去看望老太太一次。
“好了小安,不用进去了,我们在这里下车。”
一路来到箐口的路边,王二姨就开口下车,没麻烦张安送她们几人进去。
毕竟搭个顺风车就已经是最好的,再让人家送进去脸皮就厚了。
张安也没有客套,从这里进去的路不大好,他进去再折回来还要花不少时间。
“那二姨你们慢走哈。”
“你快去办事吧,别耽搁了。”
再次启动车子,张安直奔城里,先去把张一行要的东西先买了。
至于酒坛子,待会儿可以去城外的陶瓷厂购买。
他要买的数量不少,店里卖的那些也是从陶瓷厂进的货。
所以肯定是去厂里直接买好一些,还能亲自挑一挑。
进到城里,张安并没有朝着中心城区那边去。
因为那边大多都是一些服装店、餐饮店这类比较依靠人流量的店铺为主。
而今天要买的红纸、蜡烛、朱砂这些东西,店铺基本开在老街那边。
因为这类东西并不靠零售,一般都是红白事的时候,大家成批的去购买。
或者赶集的时候,把摊子摆到门口来卖,毕竟集市是设在老街这边。
来到老街,张安没有一家家店里去看。
因为张一行告诉了他一家货物比较齐全的店铺。
他可以拿着单子过去,一道就全部买了。
“老板,帮忙拿些东西。”
找到地方之后,张安进店就开口招呼老板。
“小伙子需要些什么东西呢。”
老板看到有客人上门,非常热情的招待。
今天没有赶集,所以整条街上都显得有些冷清,店里自然也一样。
有人上门那都是生意,有钱赚老板当然开心。
“就是这些,但红纸多要一刀。”
张安把单子递给老板,开口补充了一句。
过年家里要些对子,早买晚买都是买。
而且家里需要用的红纸也不少,还有张二爷和两个叔叔家里的,张安也顺便买了。
不过张安并没有买蜡烛,因为家里用蜂蜡做的比这个好。
烧了没有那么多黑烟,不会把堂屋里熏黑。
老板一看,要的东西不算少,虽然没有人家红白事要的多。
但在过年这段时间,相比其他人来说,已经算是大生意了。
“好嘞,你稍等一下,东西有点多,我去后面给你找一找。”
老板说完,拎了个口袋就去了后面的房间翻找,开始给张安配货。
东西不少,老板给装了一口袋,总共三十五块钱。
里面就属朱砂、雄黄最花钱,其它的东西看着多,但没花什么钱。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