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坏消息2
太阳落下去了,东府各处院落的屋檐下挂起了一盏盏灯笼,灯笼上通明地映出“北宁郡王府”几个醒目的大字。
王府外,站满了看热闹的百姓,男女老幼挤人头一片。
府门前的空地上,一溜儿跪着十几名光着上身的薛家管事。
他们的身后,站着十几个拿着皮鞭的薛家小厮。
贾蓉在赖升、林之孝等管事的陪同下走了出来,目光在那些薛家管事的身上扫过,又望向了站在一旁的薛蟠、薛蝌兄弟俩。
薛蝌望了望贾蓉,又望向那十几个薛家管事:“该说的大爷都说了,该做的大爷也做了。大爷的意思你们都明白了没有?”
一名管事答道:“二爷什么都不用说了,我们做错了事,心甘情愿受罚。”
薛蝌望向薛蟠。
薛蟠点了下头:“那你们就受刑吧。”
话音刚落,十几根皮鞭都向上朝那些薛家管事的背部抽去。
人头攒攒的百姓一下子安静了,一双双眼睛都望向了那些跪在地上的薛家管事。
贾蓉明白薛家这套把戏,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既不劝止,也不说话。
围观的百姓开始都还是静静地望着,可很快便有些闲汉带头喊了起来:“十!十一!十二!”
接着更多的百姓跟着喊了起来:“十三!十四!十五.”
薛蝌不知何时已经站到了贾蓉的身边,这时拿着一把折扇给他扇着。
薛蟠见贾蓉一言不发,立刻朝那些行刑的薛家小厮使眼色。
那些薛家小厮显然早有准备,这时都抡圆了手臂,向那些薛家管事猛抽起来。
人群立刻起了骚动,无数人都在议论起来。
贾蓉依旧一言不发。
少顷,赖升对贾蓉说道:“爷,三十鞭了。”
贾蓉点了点头,这才对薛蝌说道:“罢了!”
薛蝌:“郡马爷有命,罢了!”
鞭子停住了。
薛蟠:“还不谢过郡马爷!”
“小的谢过郡马爷。”
那些薛家管事向贾蓉磕下头去,光着的后背上鞭痕交错,血迹斑斑。
“把他们抬下去治伤。”
薛蟠招呼那些小厮将他们抬出去,这才走到贾蓉跟前,笑着说道:“我也是去步军衙门领他们的时候才知道,这些黑了心的不仅背着薛家赚昧良心的钱,更是仗势对抗步军衙门.若非看着王爷的面子,这些不知死活的早就掉了脑袋.说来说去都是我的失职,所以将他们带来当面惩罚,向王爷谢罪。”
“兄长还将存放在城外的七千石粮食捐给了户部。”薛蝌补了一句。
贾蓉一怔,望了望薛蟠,又转望向薛蝌。
薛蝌接着说道:“忠毅侯冯家那边也送去了重礼。”
贾蓉这才点了点头。
“哎,南洋的事是不是真的?外面传的有鼻子有眼的。”薛蟠凑上前,小声问道。
贾蓉斜了他一眼:“真的又如何?假的又怎样?”
“你这脾气怎么跟王爷一个样。”
薛蟠笑了笑,“那啥,我之前不是说打算酿酒么。接连两次都没成,白白浪费了上百石江米.”
贾蓉:“那些江米都还在?”
薛蟠:“在。还有近两万石.伱看,这些粮食能不能帮王爷一些小忙?”
贾蓉沉默了,少顷说道:“你们先回去吧。有事我会通知你们的。”
“那我就等你的好消息了。”
薛蟠立刻向贾蓉双手一揖,领着薛蝌向西边夹道走去。
目送薛家兄弟离去,贾蓉转身走了进去。
贾琥书房里的灯全部点亮了,光明如昼。
门窗像以往一样关得严严实实,和以往不同的是,一向安静的书房这时“噼噼啪啪”一片算盘拨珠声。
书案上摆着一摞账册,林黛玉正坐在贾琥的位子上,她的目光盯着算盘前的账册扫视,左手毫不间歇飞快地拨弄着算珠,右手同时挥毫记录账目,写出的字依旧是那手漂亮的钟王小楷,也不知她是如何练就的这一手一心三用的功夫!
贾琥这时正背着手在屋里来回踱步,不时停一下脚步望一望正在算账的林黛玉。
屋内放着冰块,林黛玉的额上竟然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贾琥走到一旁铜盆前,绞出一块湿面巾,递了过去。
这时,林黛玉将这本算好的账册扔在了地上,接过面巾擦了把脸,头也没回递了过去,又顺手拿起了另外一本账册。
将地上的账册捡起放回书案边的木箱中,贾琥把面巾在铜盆里搓洗了一下,自己也擦了把脸,想了一想,又给林黛玉捧了碗茶。
林黛玉却头也没抬:“你要是实在没事做就出去,别来烦我!”
贾琥先是一怔,接着一笑,放下茶碗,顺手拿起一旁案几上的宫扇,走上前轻轻地给她扇扇。
林黛玉手中的笔停了一下,接着,又手不停挥地写了起来。
望着书案上的账册,贾琥心中一叹,大周朝陷入了一场粮食危机,这些账册都是他从户部带回来的,当然,他是请了旨的。
直到今日他才知道,大周朝最大的地主头子建武帝的田地里种的不是粮食,而是比种粮收成更大的黄叶、棉花、茶叶和桑苗。
这可不是几千亩,上万亩,而是四五百万亩,还都是上等田。
这还不算是最坏的消息,贾琥从戴权口中得知,大周的丝绸畅销海外,还供不应求,能不能多产丝绸取决于蚕丝能否及时供应,而多产蚕丝的前提是要有充足的桑叶。
一匹上等的丝绸出海能多赚五六两白银,而一两银子在内地能买将近两石粮食,南洋大米更便宜。
就这样,适合栽桑产蚕的浙江几乎所有的农田都改成了桑田。
山东的土地还要两三年才能产粮,湖广又遭灾了,甘肃、陕西、河南三省的粮食要供应西北的大军,四川、江西的粮食要接济云南战场,这样一算,只剩江苏、安徽、山西和直隶了,对了,直隶北部秧苗没插下去,秋天颗粒无收,也要指望着朝廷接济。
老话说,丰年存粮备荒,这才吃了两年饱饭,朝廷上下就都忘了前几年的饥荒了,竟完全依赖从南洋诸国购买粮米。
现在好了,人家不卖粮食给你,赚了这么多钱有什么用?
倘若是宋成良还活着,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出现。
“好了。”林黛玉的声音在他的耳边轻声响起,贾琥回过神来。
此时的书案上摆满了账单,林黛玉起身舒展了一下身子,端起茶碗接连喝了几口,这才走到窗下椅子上坐下。
贾琥这时一个人站在书案前,手擎着灯,眼映着光,在一张张仔细看着,他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了。
林黛玉说话了:“我给你算了一下,就算辽东今年可以丰收,只要朝廷不能从南洋买来粮食,北方依旧会闹饥荒。”
贾琥倒吸了一口凉气,慢慢坐了下去。
林黛玉:“现在有两个办法,要么停战,要么从南洋抢粮食回来。”
停战?
停战是不可能的。
哪怕是朝廷同意停战,罗刹人、西夷人和安南人,以及造反的地方生民也不会同意的。
林黛玉接着说道:“其实还有一个办法,从关外征调牛羊入关。”
贾琥略想了想,然后摇了摇头,现在的牛羊都是自然成长,最少要一年才能长大,去年秋冬季刚征调了近百万头牛羊,今年再征调就是杀鸡取卵了。
总不能抢牧民的口粮吧。
就算皇帝愿意,贾琥也不会同意的。
林黛玉又说话了:“我还有个主意.”见贾琥皱眉望向自己,掩嘴笑了笑,“最后一个了。”
贾琥故意问道:“请夫人赐教。”
林黛玉白了他一眼:“朝廷不是刚收了两个小弟么,让他们表表孝心。”
听了她的话,贾琥吃了一惊,这丫头竟能将抢劫说得如此冠冕堂皇,这也太好好的仙妹子完全被自己养偏了。
不过这主意挺好,死道友不死贫道,小弟就是用来挡枪的!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林三的声音:“王爷,小蓉大爷来了。”
贾琥:“进来吧。”
稍顷,贾蓉推开门走了进来,向林黛玉行了一礼,“林姑姑。”说完,走到书案边,将外面的事情说了一遍,最后又提及了那些江米。
贾琥下意识地望向林黛玉。
林黛玉刚想笑,又忍住了:“谢琼和杨大勇他们快要入关了吧。”
贾琥明白了,对贾蓉:“按市价”
林黛玉:“咱家不差这点钱,给他加两成。”
贾蓉连忙答道:“是。”头也不回,飞也似的跑了出去。
贾琥怔了一下,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林黛玉。
林黛玉面色平静地站了起来,说道:“没事我就回去了。”说完,却站在那里看着贾琥。
贾琥笑了笑,将那些账单一起放进了木箱子里,落了锁,走上前拉起她的手,“走吧。”
林黛玉没有闹脾气,也没有说话,“嗯”了一声,顺从地跟着贾琥走了出去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