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零七章 赵匡胤:啥玩意?我大宋又要送了?!

  “王安石的变法,总体概括起来分为富国之法,以及强兵之法。

  还有一个取士之法。

  其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富国强兵。

  其中富国之法为青苗法,均输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

  青苗法的实施,是因为大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形成。

  国家虽然整体而言比较富裕。

  但是百姓们的生活却非常困苦。

  有很多贫苦之人,到了种植庄稼的时候,甚至于应该种地之时,连买种子的钱都没有。

  所以为了能够让百姓们能够受益,能够种植粮食。

  一方面能够让百姓们,自己有饭吃。

  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朝廷收到税……

  熙宁二年九月,由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施行,主要内容是:

  诸路以见存常平、广惠仓的一千五百万石钱各为本,如是粮谷,即与转运司兑换成现钱。

  以现钱贷给广大乡村民户,有剩余也可以贷给城市坊郭户。

  民户贷请时,须五户或十户结为一保,由上三等户作保,每年正月三十日以前贷请夏料。

  五月三十日以前贷请秋料,夏料和秋料分别于五月和十月随二税偿还,各收息二分……”

  韩成在向赵匡胤说这些时,多少有些无奈。

  实在是这利息要的太高了。

  达到了,百分之二十,甚至有百分之三十。

  关键是这还不是一年的借贷时间,只是半年的时间。

  不过,再想一想当时北宋那个时期,民间的高利贷高达百分之一百,甚至于到两百之后,就觉得有些释然了。

  官府所弄的这青苗法,以后世的眼光来看的话,利息确实是特别的高。

  但是和当时的情况来进行比较,又没那么高了……

  听到韩成所言,赵匡胤忍不住微皱了一下眉头。

  韩成所言的这青苗法,猛地一听似乎还挺不错,挺有道理。

  但是,再仔细一思索,就突然觉得有些不太好。

  问题也有一些太大了。

  有些过于一厢情愿。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等事儿猛地一看,觉得确确实实是好的。

  也是在为百姓,为了大宋着想。

  但是真的执行起来去,很容易引发各方面的问题。

  他总觉得这青苗法容易出事儿!

  “这青苗法,到后面施行的如何”

  赵匡胤望着韩成询问,声音里带着一些担忧。

  神色也显得凝重。

  他原本是想要听到,王安石变法当中的一些好消息的。

  可韩成才刚给他比较详细的说了一下青苗法之后。

  他心中的一些想法就变了。

  意识到了一些事情的不同。

  韩成道:“青苗法在推行之初,是挺好的。

  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比如,由官府出面,遏制了民间的那些高利贷。

  给一些百姓提供了便利,让情况稍微有些好转。

  百姓和官府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

  但是很快就变了味道。

  比如各级官府,在推行之时,会强制性让人前去找官府贷款。

  在归还之时,也有些诸多猫腻。

  除了规定了的应该归还的利息之外。

  往往还会通过其余的一些名目,来增加利息。

  甚至于,有的地方官府并不是给钱财,而是直接给的秧苗。

  但是,有些秧苗直接就是半死不活的。

  但是,到了需要归还的日子时,官府却不管这些。

  只要借给你了,就必须连本带利的还回来。

  归还不了,那就卖儿卖女……

  还有,贷的时候是旧粮,还的时候需要用新粮来换……

  当然,青苗法推行之后。

  强迫地方的百姓们贷款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官府给各地下发的借贷指标。

  有些富户本不需要借贷,却被逼着去借贷。

  而且,因为富户和贫户之间被分了等级。

  富户借的钱,要远比贫户多。

  也就是,需要归还的利息,也同样是远远的高于贫户。

  于是,各地被弄的乌烟瘴气。

  通过青苗法,朝廷确确实实获得了不少的钱财。

  但是其所坑害的却是众多百姓。

  当初在争辩之时,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话是一派胡言。

  说天下之间的财富是一定的。

  不在官府就在民间。

  王安石想要官府拥有更多的钱财,那就是把百姓的钱财掠夺过来,弄到官府手中。

  只会让百姓变得更贫困。

  而王石则认为司马光是胡说八道。

  说完全可以通过开垦荒地等诸多手段,来增加钱财。

  只要让百姓们有地耕种,那么大宋就会多出很多的钱……”

  这话韩成是赞同的,毕竟劳动创造财富……

  这个时候听到韩成所说的话,赵匡胤眼睛,都已经变得有些红了。

  他盼望着王安石变法,能够给他带来一些惊喜。

  结果现在,哪里是惊喜

  又是一个大惊吓!

  这样的做法,与和渴泽而鱼有什么区别

  百姓们本就穷苦,大宋有着大量的流民,诸多的起义。

  结果现在,变法之时还要这么搞。

  这不是硬生生的,要把众多的百姓给逼反吗

  这事,做的是真不行!

  “这王安石,在干这事之前,就没有过考虑吗

  怎么就把这事儿,给弄成了这个样子!”

  赵匡胤红着眼睛,声音显得有些沙哑的,望着韩成询问。

  韩成摇了摇头:“他便是从地方上一路升上来的。

  而且,他在地方上时,就做过这些。

  取得的成绩也还不错。

  没有引发这么多的问题。”

  听到韩成这话,赵匡胤愣了一下,显得有些意外。

  为何同样的事儿,前后之间差距竟是如此之大

  如此想着,很快便已经找到了问题之所在。

  那就是执行的人!

  一个办法制定的再好,最终也是需要有人去执行的。

  之前王安石在地方担任地方长官,亲自主持这些事儿。

  只在一地实行,可以将之很好的推行下去。

  让下面官吏,按照规定做事。

  可是现在,却将之给弄到了全国。

  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又怎么可能把全国各地都给盯住

  这么好的一个捞钱的事儿,各地的众多官吏,又怎么能忍住不伸手

  还有那众多反对变法的人。

  虽然不知道具体的情况,但他能够确认,在这里面肯定有一些人在故意的进行推波助澜。

  在暗中使绊子。

  把这事儿给搞坏搞臭。

  这是一些人惯用的伎俩。

  既然反对不了,那就加入进去,并使劲儿的往里面添加私货。

  借助着官府名义,把这事儿越搞越大,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

  如此想着,赵匡胤忍不住狠狠的在自己年前的桌案上,使劲的擂了一拳。

  太可恨了!

  不弄出一个很可靠的,进行变法的队伍。

  也不对地方上的官吏,进行严格的约束。

  就算是再好的事,他们也能将其弄得乌烟瘴气,一塌糊涂!

  “至于募役法,又称为免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

  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

  称为免役钱。

  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百姓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

  增加了官府的财政收入。

  不过这也同样有着弊端,那就是令的本就穷困的地方百姓们。

  日子变得更加穷苦……”

  “方田均税法,则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

  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

  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官府收入。

  部份百姓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至于农田水利法,则是鼓励垦荒,兴修水利。

  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兴修水利,也可向州县官府贷款

  随着这个农田水利法推行,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

  耕地面积随之增加,农业生产发展,官府税收增加。

  不过这事儿同样有着一些弊端,那就是兴修水利数量,逐渐成为官员政绩考核标准。

  一些地方官府强制百姓修建水利,加重百姓负担。

  至于市易法,主要是在开封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

  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也增加了官府的财政收入……”

  “均输法的主要内容,是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官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

  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降低国家支出,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

  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听着韩成的诉说,赵匡胤又一次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经过了一番的思索之后,觉得有几条是可以借鉴的。

  比如农田水利法,还有方田均税法。

  今后都可以在自己大宋初年进行推行。

  水利,确实需要好好的休整了。

  必将自从李隆基的时,安史之乱发生。

  这片大地上就一直是乱糟糟的,各种的兵荒马乱,各种的厮杀。

  各种的藩镇林立。

  后面又是五代十国,皇帝换的如同走马灯一样。

  这么多人都是各种权夺利,根本就没有怎么顾得上这农田水利等事情。

  自己回去以后,若是注重水利,以及农田的建开垦建,那必然能够令的自己大宋,多出诸多的产出。

  而这件事儿,只要操作的好,改变一些弊端。

  便能够真正的让自己大宋,民殷国富!

  这样的话,自己就有更多的钱财,去打北汉,打契丹。

  方田均税法也挺不错,能够清理出诸多隐户。

  “强军之法,一为保甲法。

  其主要内容,则是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

  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通过保甲法的实施,加强对乡村的统治,维护乡村社会治安。

  建立全国性的军事储备

  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一个则是裁兵法。

  主要内容是整顿厢军及禁军。

  规定士兵五十岁后必须退役。

  测试士兵,禁军不合格者改为厢军,厢军不合格者改为民籍。

  通过这个事情,能够提高军队的战斗水平以及相应的素质。

  同时也能够减轻冗兵的情况。

  第三,则是将兵法。

  废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渐推广的办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

  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

  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以提高军队素质。

  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赵匡胤听到将兵法时,眉头微微一皱。

  不过,旋即就又舒展开了。

  一时有一时的政策。

  如今,自己所在的时候,不过是刚刚经历了乱世。

  那些武将等众多的人,还没有从之前的那些事情里走出来。

  而且,将领之间的权力很大。

  需要用兵将分离等相应的手段来限制一下。

  免得他们会造反。

  如今韩成说的是神宗时期。

  这时候自己大宋的将领们,都变得这般窝囊了,确实需要稍微的松松绑……

  “第四则是保马法。

  战马是战争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

  而大宋该有的养马地,地都给丢了个差不多。

  为了养马,所以就弄出了这个保马法。

  将原来由官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

  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官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

  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

  不过,不久就废止,改行民牧制度。

  这自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也同样有坏作用。

  一是增加百姓负担,二来则是有不少百姓,将战马当成驽马来用。

  直接就给养废了。

  最后一个则是军器监法。

  具体的内容,主要是设立军器监,对武器的建造等诸多的事进行监管,提高武器的质量。

  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

  主要是为变法造舆论。

  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这三个具体措施。

  主要内容为,颁布贡举法,废除明经科。

  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并增加法科。

  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扩大考选名额。

  整顿太学,行三舍法,实行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进行教学的太学三舍法制度。

  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

  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为官。

  同时,提举经义局,修撰儒家经典,编纂《三经新义》。

  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还为才是用,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

  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发挥才干的机会……

  ……变法使的,官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通过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国家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财政收入项目。

  在发展生产、均平赋税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

  国库充裕。

  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彻底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

  听了韩成所言,赵匡胤一时之间心情复杂,难以言说。

  积贫的情况,确确实实是改变了。

  但是,却也只是国家富裕,百姓却变得更加穷困。

  还是那句话,饮鸩止渴!

  “……王安石变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一些弊端和不足。

  从而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在变法的指导思想上,王安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

  如均输法,利用官府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以此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

  变法导致国富民贫。

  而这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去重敛、宽农民、国用可足、民财不匮”是大相径庭的。

  而且新法实行也过于急进……

  变法在当时,也引起了扰民、损民的后果。

  史称,免役法出,百姓都叫苦不迭。

  连担水、理发、茶贩之类的小买卖,不交免役钱都不许经营。

  税务向商贩索要市利钱,税额比本钱还多。

  乃至有的商人以死相争。

  保甲法推行时,为了逃避供养军队的高额赋税与被抽去当兵的双重威胁。

  民间发生了不止三、两起自残事件。

  严重者直至砍下了自己的手臂。

  后面,甚至发生了东明县百姓,一千多人集体进京,在王安石住宅前闹事的事……”

  听了韩成所说这些,赵匡胤也久久无言。

  不住的用手揉着自己的脑袋。

  只觉得有些头疼。

  当时的局面,着实是太复杂。

  这么多的破事儿,竟都一下子弄到自己宋朝了

  怎么就走到了这个局面

  这个局面下,他承认动手改革里的确是阻力太大。

  大宋各方面的问题也着实严重。

  不进行变革的话,自己大宋将会越来越难。

  状况越来越不好。

  可是进行变革,却一样有着诸多的问题……”

  停顿一会儿,见赵匡胤不说话,韩成便接着开口道:

  “王安石变法的过程里,也同样有着众多的事情发生。

  比如,新旧党派依旧在剧烈的争斗。

  变法不如一年,新旧党派之间就开始产生了激烈的交锋。

  旧党派觉得,应该把立刻停止,新党派则百般的维护……

  熙宁七年春,天大旱,久不雨,朝内外守旧势力以“天变”为借口,又一次掀起对变法的围攻。

  免役钱激起群情汹汹、民心不稳,神宗忧形于色,寝食不安。

  监安上门郑侠绘《流民图》以告急文件特进。

  神宗反复观图,竟夕不眠。

  认为“天变”不是小事,是因人事不修所致。

  司马光又上《应诏言朝廷阙失状》。

  随着变法深入,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发生动摇。

  同年四月,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

  宋神宗对变法产生怀疑。

  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

  使变法遭受重挫。

  熙宁八年,王安石再次拜相。

  但已经得不到更多支持。

  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宋神宗的动摇,变法很难继续推行下去

  而王安石再次拜相后,就因为吕惠卿的种种作为。

  而让他做事风格有了一些别样的变化。

  再次拜相之后,他别的事儿都不想做。

  只想弄了吕惠卿等人。

  于是,重点转移到了党争之上……

  而他的这些作为,和其余的一些事,也逐渐使得宋神宗对他了别样的看法……

  加之很快,王安石的儿子又去世了。

  令王安石备受打击。

  各种的事情交织到了一起,再加上变法不断受挫,王安石也是心灰意冷。

  所以,就再度辞相,并很快去世了……”

  说到这些,韩成忍不住叹息一声。

  总是觉得心情有种莫名的沉重。

  而赵匡胤的心情,同样好不到哪里去。

  毕竟这对于他们宋朝而言,不是一件不好的事儿。

  不过,却也同样让他从中看到了不少的事情。

  比如吏治。

  从王安石变法当中,他得到的一个最大的经验教训就是,吏治一定要清明。

  一定要对地方上的官吏们,进行一个很好的监督。

  用真正能做事,敢干事,正直的人,到下方去监督做这些。

  不然的话,那些人上下其手,什么样的好政策,都能被他们给弄废……

  “王安石变法失败,有着种种的原因。

  如急于求成。

  在短短的数年之间,便将了众多的变法,一股脑的都给推了出去。

  操之过急……

  不过他的变法,在历史上起到了很大的意义和作用。

  是不可否认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且,王安石此人性格也特别的刚烈,执拗。

  是出了名的拗相公。

  面对反对之人,对变法之事,用祖宗之法,天变等诸多事,进行压制阻挠。

  他说出了着名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听到这三句话,赵匡胤都忍不住精神为之一振。

  心里面出现了很大的震动。

  这话说的提气!

  这人,确确实实是个人物!

  可惜,就算是这样的人物,进行变法也没有成功。

  由此可见变法到底有多不容易!

  也能看出商君变法有多么的难能可贵!

  “除了王安石变法之外,宋神宗朝,还出现了另外一个大事儿。

  那就是对西夏用兵……”

  怎么又打仗了

  不会……自己大宋又送了吧!

  这是赵匡胤心中出现的第一个想法……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