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不来呢?
这可是秦国最后的城池啊!也是赵国一统天下的最后一块顽石啊!
这也是华夏历史上书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城池啊!
作为历史的改写者,赵括当然有义务来看看这座本该辉煌无比的城池最后的消亡。
当然了,赵括也是为了他的下属们而来的。
灭秦不同其他,这份功劳实在太大,大到即便其余诸国加起来都不足以抗衡的地步。
即便赵括已经有心将这份功劳一分为三,但随着义渠、函谷两处战场的胜利,李牧无疑又成了最大的功臣。
虽然赵括并不害怕李牧功高盖主,毕竟他自己在军中的地位无可动摇。
可问题是,汉武帝也不怕卫青功高盖主,但架不住卫青的后代里出了一个霍光啊。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李牧功盖当朝,最好的办法,还就是要将灭秦的这份功劳,挂到赵括自己的头上。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赵括的到来,实际上也算是给了秦国和秦王一个台阶:如果觉得投降给赵将有些难为情的话,如今赵王来了,向赵王投降,总不会难为情吧。
果然,随着赵括的到来,秦国,哦不,应该说是咸阳上下道真的有些意动了起来。
毕竟,就是赵括,用一场长平之战,一手将秦国从山巅推下了山谷。
史记曰:
公元前250年春,赵围咸阳两月有余,会上元时节,始皇帝括犒军而来,亲临咸阳战场,并修书于秦王子楚,命起自缚而降。
秦王子楚惧始皇帝之天威,遂降。
是日,天晴无云,秦王子楚自缚双臂,携田亩黄册并秦国文武,拜降于咸阳城东。
始皇帝括纳之。
未已,咸阳城内忽有大火起,虽有秦人救援及时,火势未曾扩散。
然,秦之太庙社稷,却毁于一旦。
或曰,此天意绝秦之祀也。
或曰,先王稷不忿称臣于赵,遂纵火而自绝也。
始皇帝闻之,不以为意,遂令秦侯子楚复起宗庙于邯郸城内,不使嬴氏一族绝祀。
民皆颂之。
秦之既归,而一统之业只余齐国之阻隔也。
始皇帝即令乐毅、乐间父子,各领兵五万,分从蓟北而南、淮泗而东,向齐进军。
往日种种,历历在目,当年燕军之南下,令齐军皆畏乐氏父子如虎。大军所过之处,齐国城池皆望风而降。
未一月,两军便会师于临淄城下。
行营未稳之际,齐王便命人传来讯息:齐人愿降。
二日,齐王亦自缚而出,降于赵国。
至此,七国之乱舞争霸者,殊归于一统也。
公元前250年,小满。
赵王括者,登泰山而晓谕日月神明、天地生灵,曰:
“今乱世已毕,四海归一,民堪富足。遂改国号为:中华。
是为天地之中,精华所在。
定都洛城,以为天下之央!并设副都邯郸。
划天下九州四十三郡百二十八县,北起漠北草原,南至梦泽之泱,东连海之波涛,西至无边荒漠,皆为中华之地。
凡我九州黎民,复无赵、秦、魏、楚、燕、齐、韩之分,皆称中华儿女。”
因其盖三皇五帝之功,遂去王之称谓,命之曰:皇帝。
又因括为皇帝之始,故名曰:始皇帝。
史称,曰:华始皇帝。
麾下赵胜、吕不韦、李牧、田单、周骐、孙崮、赵韦、赵平、虞卿、赵忠等忠诚良将,皆一时之人杰。
特于泰山之巅,建凌烟之阁,命能工巧匠造像攥文以记其功,史称:中华开国十功臣。
有华之一朝,百姓皆丰衣而足食,军事更当世称雄,或曰:中华之繁盛,至此而始也!
......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