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明末山河破碎第二百二十八章:日月山河“四正六隅,十面张网……”
孙传庭双目微眯,脑海之中浮现出了杨嗣昌的各种布置和安排。
杨嗣昌是书生,没有怎么打过仗,起初他是嗤之以鼻,觉得杨嗣昌不过又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
但是后面他详细的看了杨嗣昌的谋划,杨嗣昌所制定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却是有可取之处。
如今内部动荡几近休止,各地流寇销声匿迹,确实也是和杨嗣昌所指定的方略有所关系。
当今天子对于杨嗣昌青眼有加,信重非常。
杨嗣昌也因此一路平步青云。
天子采用杨嗣昌之谋,诏发十省之地,调集诸镇之兵,联剿流寇。
傅宗龙上任四川之后,迅速的稳定的局面。
熊文灿也领导着南直隶、河南、湖广等地的战兵连败流寇。
张献忠、罗汝才等人尽皆投降,七十二营流寇几乎销声匿迹,只余下了大猫小猫两三只。
借助着剿灭流寇平定内乱的威望,如今的杨嗣昌已是大权在握,势压庙堂。
只是……
熊文灿那边就抚的贼寇似乎有些多。
孙传庭记得很清楚,杨嗣昌主剿不主抚,所下命令皆是以剿为主。
熊文灿明明是杨嗣昌举荐的人,但是为什么却是主抚?
孙传庭摇了摇了头,如今应当考虑的是北直隶的情况,而并不是南面的流寇。
他不过只是陕西的巡抚,熊文灿是六省的总理,就算是想管也没有资格管,只是空想也没用,只希望南方别再闹出太大的乱子便好。
内有忧外有患,天下动荡,神州迷乱,一桩桩都是祸事。
国家疲敝,朝堂混乱,如何能够再经受得起这样连绵的动荡。
或许在现如今这样的局面之下,朝堂之上确实需要一个能够统管大局的人。
杨嗣昌。
杨嗣昌……
孙传庭神色疲惫,眼帘低垂。
太多的事情萦绕在他的脑海之中,搅得他的思绪一片混乱,甚至冲淡了得胜的喜悦。
他不明白,为什么短短十数年的时光,大明便已经不再是他昔日所认识的大明了。
昔日的繁华和盛世恍若过眼的云烟,现如今剩下的只有满目的凋零和丘墟。
原本只不过是疥癣之疾的建奴,如今却已经是成为了国朝的心腹大患。
叛乱的流寇犹如潮水一般席卷大江南北,一路而去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朝堂地方官员文吏贪墨成风,官绅勾连、结党营私,只知党争,却不为实事。
军营行伍将校尉官怯战卑微,杀良冒功、克扣饷银,只知敛财,却不通战事。
天下如何太平?
数百年已有论调。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日:‘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而现在却是文官爱钱,武官惜命,军政败坏难以收拾。
进剿的命令一道接着一道压的人难以喘息,将校用命军卒赴死,却是连安家的金银,卖命的军饷都拿不到手。
而那些偷奸耍滑,钻营取巧的者,却是可以凭借着门路关系,一路直登高位。
庸者窃据高位,而能者却居于其下。
用心尽力、忠心为国者往往难以善终,如何不让人心寒。
他在陕西整顿卫所,练兵耕战,扫平了陕西的乱匪,解决了西安的民乱,但是换来的,却是犹如雪花般的攻讦。
孙传庭闭上了双目,只感觉心中一片冰寒。
陈望的请求,曹文诏的附言,让他突然想明白了很多他原先没有想明白的事。
国朝并非没有良将,国朝也并没非没有强兵。
只是眼下这样的局面,并非靠着良将和强兵便能挽回。
大明的病,病的很重。
不是在肌肤表皮的癣疥之疾。
而是在筋骨内里的附骨之疽。
环视着周遭的战场,映入眼帘的是一具具冷冰冰的尸体,一件件了无生气的兵刃,还有一双双无神的眼睛。
第一次,孙传庭感觉到了自己的能力不足,感觉道了自己的官品太低。
他明白困局的根源所在,他知晓事情的发展和走向。
但是现如今他能做的事情却是少之又少,根本无力改变这样的现状。
只能是看着情况一点一点的恶化,看着局势一点一点的崩坏。
……
北京城内,街头巷尾皆是一片黑暗。
坊市之间只有打更人手中的提灯仍然亮着微弱的光芒。
但是那光芒就如同萤火的微光一般,在浓厚的夜色之下彷佛下一秒就会熄灭一般。
“关门关窗,防盗防偷。”
两名提着灯笼的打更人穿行在昏暗的街道之中,他们一人手拿锣,另外一人则是手拿竹梆。
打更的声音伴随着冰冷的寒风缓缓的传向四面北方,又越过了高墙大院传入了一处还亮着灯火的宅邸深处。
“老爷……已经是二更时分了,您歇息一会吧……”
一名头发花白的老仆手提着饭盒推门进入了书房之中,关切道。
“已经二更天了?”
杨嗣昌缓缓的从书桌之上抬起了头来,他的神色很差。
全然不见白日间在朝堂之上气定神闲的仪态。
“先放在一旁吧。”
杨嗣昌轻轻的抬了抬手,算是回应。
老仆看了一眼杨嗣昌,想要说些什么,但是在最后还是没有说出口来。
老仆叹息了一声,将饭盒放在了一旁后,又将桌面之上另一方模样相同的饭盒拿了起来。
他掀开饭盒的盒盖,饭盒之中的饭菜果然如同送来之时一样丝毫未变。
老仆没有再说话,提着饭盒轻轻的推开了书房的门,之后便消失在了过道之中。
书房的门重新合上,房内房外又被隔离了开来。
杨嗣昌转头看向站立在身侧的一名青袍官员,询问道。
“卢象升,现在在何处?”
清军由墙子岭、青山关毁边墙而入。
边军不能御,蓟辽总督吴阿衡战死墙子岭,蓟镇兵溃,无力再战,清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
越迁安、丰润,会于通州,攻北京城未果。
遂绕北京至涿州,八分其军。
沿着太行山、运河,由京西至山西,所向披靡。
良乡、涿州,高阳、阜城、威县等北直隶多城被破。
告急的文书犹如雪花一般飞递而来,清军行军速度极快,多处乡镇受到劫掠和屠戮,整个北直隶一片哀鸿。
杨嗣昌低下头,看着放在书桌之上的舆图,只感觉有万钧的重担压在肩头。
他苦心经营,耗尽了心思已经谈好了建奴就抚的事宜,就差那临门一脚,便可以解决困局。
但就是那临门的一脚却是迟迟未能如愿,天子终究还是下定不了决心。
而朝中的那些酒囊饭袋和蛀虫,不想他们在辽东的钱袋就这样消失。
那些迂腐的儒生清流,仍然在空谈着气节,说什么也不愿意低下头,但是却给不出任何实质的解决办法。
满堂的公卿,满朝的文武,七窍玲珑的心思不用于国事,却全用在算计、党争、敛财、名望之上……
“卢督抚于初九日进据保定,命诸将分道出击,于建奴在庆都大战了一场,斩建奴三百级小胜一阵,如今仍居保定。”
那青袍官员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上前了一步,有些踌躇的说道。
“卢督抚……已经是第三次发文要求兵部给饷要粮,弹劾清宛县令左其人、真定巡抚张其平不愿运饷运粮……您看……”
杨嗣昌站在舆图之前,他的身形大半隐于阴影之中,让人看不清脸上的神色。
他没有给出任何的回复,只是一直看着身前的舆图。
杨嗣昌不说话,那开口说话的青袍官员自然也不敢再多说,只能是侍立在一旁,垂首听命。
不知道过了多久,窗外风声越发的紧急,身在书房之中甚至都能够听到那庭院之中传来的风吼。
“哐铛——”
一声脆响在书房之外响起,似乎是有什么破裂一般。
而就在这时,杨嗣昌也终于是开口言语。
“还是按照之前的处理,留下不发……”
说到最后,杨嗣昌的声音几乎微不可闻。
说出这一句话彷佛抽空了他几乎所有的力气。
杨嗣昌缓缓的坐到了身后的坐椅之上,他的眼神极为黯淡。
建奴入寇北直隶,遍蹂京畿,局势崩坏,民不聊生,这些事情他都看在眼里,他都清楚的知晓。
他确实身居在高位之上,但是他能看的到底下发生的一切,他看得清清楚楚,看的明明白白。
建奴两次入口,所造的杀孽他如何不清楚。
建奴在关内奸淫掳掠、屠城毁镇,将大明的百姓被掳掠带走,带往塞外的苦寒之地为奴为婢。
他都知晓,他都清楚,但是知晓又如何,清楚又如何。
边军原先不是真不堪战,而是不愿去战。
辽东就是一个巨大的钱袋子,供应着无数的官吏将校,供养着成千上万的人。
一张盘根交错的大网已经笼罩在了整个朝堂,将辽东和朝堂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建奴的问题本来只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但是就是因为银钱,因为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这个小问题逐渐的扩大,以致于到现在已经是尾大难掉。
蓟辽边军养寇自重的把戏玩脱了,酿成的恶果已经是难以收拾。
一步错,步步错。
萨尔浒是最后的机会……但大明却没有能够把握住……
林丹汗这个志大才疏的无能之辈,使得蒙古诸部成为了建奴的爪牙,更是加剧了建奴的实力。
现如今建奴已经是成长为了一只噬人的猛兽。
蓟辽、大同、宣府、北地的边军现在都已经挡不住建奴了。
这么多年来的野战,几乎没有能够获取一场大胜。
杨嗣昌闭上了眼睛,他知道自己的这一道命令注定会让很多百姓流离失所,饱受困难。
但是他不能给卢象升发饷,绝不能。
时机还不到,现在不是和建奴决战的时候。
他当初送卢象升出征的时候,就已经是清楚了卢象升心中的想法。
卢象升的眼神之中充斥着愤怒,充斥着仇恨,充斥着决然。
卢象升不迂腐,也不清高,不爱钱,也不惜死。
怎么可能让这样的人在事关大节的事情上摧眉折腰?
现在唯一制约其出城和建奴大战的办法就是粮饷的问题。
一旦给予其足够的粮饷,依照卢象升的个性怎么会容许建奴如此横行无忌?
如今卢象升的麾下已经是整个北直隶大半的精锐了。
若是野战战败致使精锐丧尽,北京城拿什么来守,北直隶拿什么来保?
就凭高起潜在山东的几万兵马?
就凭北京城内的那些穿着纸糊盔甲的京营兵?
历史上已经有过了一次靖康之耻,同样的事情绝不能再上演第二次。
杨嗣昌紧闭着双目。
他知晓卢象升心中的愤怒,他同样也在愤怒。
他知晓卢象升心中的仇恨,他同样也有仇恨
但是卢象升的做法太过于冒险,一旦失败,那么便将坠入万劫不复之地。
他没有办法认同卢象升的做法。
如今关内动荡已休,原先搅动天下风云的七十二营流寇几乎都已被剿灭,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熊文灿一意孤行主张招抚,将他所有的告诫都置若罔闻。
如今关内暗流涌动,他必须要马上将这些隐藏在底下的危险解决。
这些危险如果不解决,一旦爆发起来势必会掀起更大的风浪。
这个时候正是最需要稳定的时候,是真正决定国家命运的时刻,绝不能走错一步。
边军的精锐绝不能有失,这是维持北地安稳的关键。
建奴抢掠完了财物和人口之后自会离去,在关内,建奴就是无根之萍不能久留。
各地的勤王兵马也会加速建奴撤军的速度。
勤王军……
杨嗣昌的神色再度黯淡了数分,他本来不赞同征调陕西兵勤王,但是天子金口玉言,却是容不得拒绝。
陕西尚不稳定,李自成的突然败亡有太多的不对劲。
如今洪承畴和孙传庭两人带着陕西大半的精兵北上勤王,使得陕西空虚无比。
一旦陕西有变……
仅凭陕西目前的军力根本无法解决……
而且杨嗣昌也清楚勤王军一路勤王所遇到的问题。
因为短缺粮饷,多有勤王军哗变逃散,这一次他虽然已经是明发公文于沿途各地官府,但是也难保有阳奉阴违者。
调兵北上勤王,此事有诸多的弊病。
在这件事上,他和天子有不同的意见。
只是……
别人可以不奉诏,他却不行。
他现在之所以能入阁为臣,执掌大权,正是因为天子的信重。
失去了天子的信重,别说执掌大权,就是朝夕之间朝堂之上的弹劾便会将他淹没,要不了多久便会落得个身废名裂的下场。
“万般的罪责,天下的骂名,都让我来承担……”
杨嗣昌缓缓的睁开了眼睛,火光在他的眼眸之中不断的跃动,照亮了他的眼眸,也映红了他的面庞。
“惟愿……日月山河永在……”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