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明末山河破碎第三百一十四章:党争崇祯在紫禁城中雷霆震怒。
他下发的命令并没有遇到任何的阻力。
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是王德华,他不是曹化淳,没有曹化淳和崇祯多年相伴的情份,底下又有王之俊、王承恩等人的威胁,为了坐稳掌印太监的位置,自然是不会提出任何反驳。
而内阁之中,如今现任为首辅的薛国观,实际上一直都是和杨嗣昌沆瀣一气。
前任首辅刘宇亮,之所以被罢,这后面也都是薛国观和杨嗣昌两人的布局。
薛国观在十二年的二月代替刘宇亮成为首辅,以吏部尚书之职统管内阁兼管吏部,可谓一时显赫。
这一次针对孙传庭的发难,在朝中实际上便是薛国观一手操持。
内阁之中其余的阁臣,虽然有少数几人持着反对的意见,但是其余的人都是薛国观和杨嗣昌的党羽,自然也是不会阻挡,反而还帮助推行。
杨一儁、孙传庭两人先后革职。
杨一儁被免冠去职,甚至连冠带致仕的资格都被剥夺。
孙传庭在被革职之后,不久崇祯又发命令,令锦衣卫前往保定,将正在保定府养病的孙传庭缉捕入狱。
孙传庭的突然入狱,在整个九边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贾庄一战,因为迫退清兵,救下卢象升,孙传庭在山西、大同、宣府等镇营兵积累了极大的威望。
而后青山关的大捷,致使九边诸镇,甚至是蓟辽各营也都记住了孙传庭。
他们期盼了多年,终于盼来一个赏罚分明,不克扣饷银,不克扣他们的战功,还能够带着他们打胜仗的督抚,如何想要放弃。
孙传庭的威望,在整个九边,可以说早已经是达到了顶峰。
九边各镇皆是因此纷纷扬扬,很多军将因此纷纷为孙传庭求情。
被留在北方的一众陕西营兵的反应最为激烈,锦衣卫当时想要带走孙传庭时,几乎几经拔刀相向,最后还是曹文诏出面,才压下了所有的动乱。
保定府城北部的明军大营之中,一众陕西、保定的军将皆是齐聚于中军帐中。
“孙督抚功高受妒,朝中有奸臣想要害督抚,皇上如何看不出来,唉……”
“那些个的御史言官就没有一个好鸟!”
“孙督抚现在身患着重病,这种时候被被抓入诏狱,到时候病情再是加重,当如何?!”
帐中沸沸扬扬,争论声、怒骂声、吵嚷声不绝于耳。
就在众人吵嚷之际,曹文诏已经是带着一众甲兵从帐外走了帐中。
“都他娘的给老子闭嘴!”
曹文诏神色铁青,手中的马鞭被他狠狠的丢在了地上。
眼见曹文诏震怒,一众原本还在叫喊的军将皆是浑身一震,不敢再言语半句。
“你们在府城是想干什么?”
“挡在督抚衙门的外面和锦衣卫拔刀相向,你们是想要造反吗?!”
曹文诏眼神恐怖,怒不可遏的指着帐中众人骂道。
“你们以为伱们是在帮督抚,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此事若是上达天听,皇上会如何想!”
曹文诏的话恍若一盆冰水一般,迎头向着帐中一众将校直浇而下。
一瞬之间,帐中一众不久还气血翻涌、愤怒不已的军将皆是面色煞白。
他们现在才发现,他们此前的举动,确实是反而害了孙督抚。
若是真的有居心叵测之人,这样的行为,足够给孙传庭按上一个拥兵自重的名头。
“锦衣卫已经离去,如今事情已成定局,你们该做的也都做了,不该做的也做了。”
“现在都给老子滚回军营,这段时间都好好的呆在里面,没有军令谁也不许出营门半步,别让人再抓住把柄了!”
曹文诏的话音落下,一众军将皆是垂首应命,他们也都知道此前已经是办错了事情。
注视着一众军将离开营帐,曹文诏的心情并没有因此而好上多少。
曹文诏身处高位,对于朝堂之上的很多事了解都要超过普通的军将。
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两个月内,真正的爆发不过只有三天,从群起围攻,再到诏令的下发,根本没有留下任何回转的余地。
朝廷由文官牢牢的掌控着,他们这些武臣根本就没有多少的办法去干涉政治。
哪怕是到了曹文诏这样的级别,又懂人情往来,积功无数,身为重镇的总兵官,但大部分的时候也仍然只能是作为旁观者。
如今的局势极为恶劣,各镇的军将求情,还有这一次保定府内和锦衣卫的冲突,都将会给孙传庭带来巨大的麻烦。
曹文诏想要救孙传庭,但是他没有这个能力去救,而且也不能去救。
这一场针对于孙传庭的风暴,参与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那些隐藏于幕后的人无一例外都是朝廷的重臣。
一路走到如今,曹文诏早已是心如铁石,坚韧不拔。
虽然其实在一开始就已经预料到了现在的情况,但是曹文诏仍然是心神震荡。
关内动荡不休,关外强敌环伺,明明已经是到了危机存亡的时刻。
但是朝廷里的那些个大臣却仍然还在互相争斗,清除异己,打击政敌,无所不用其极。
先是卢象升,后是孙传庭。
卢象升被治罪,去官免职,回乡服丧不出。
现在孙传庭也步了卢象升的后尘,被革职下狱,问罪受惩。
“唉……”
万般的无奈最终都化作了一声叹息。
曹文诏的神色暗沉,眼眸之中再不见往日的神采。
当初在真定城外,他向着孙传庭保举陈望之时,说的那句“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既是说的陈望,但又何尝不是想要劝说孙传庭收敛锋芒。
帐外寒风呼啸,阵阵的风吼声卷动了曹文诏的思绪,带着曹文诏又回到了府城的城中。
……
孙传庭面色苍白,唇白无色,靠坐在床榻之上。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急则生变……其实我都明白……”
孙传庭的双眸深沉如井,他的声音很微弱,他的神情疲惫不堪,完全不见往昔的风华。
“但是国势积弱,人情久玩,关外流寇再起,荼毒万里之地,关外建奴虎视眈眈,欲食血肉。”
“流寇猖獗,外患愈烈,已至危急存亡之秋。”
孙传庭转过头,他眼眸之中的神采正在慢慢的消散,最终全都黯淡了下来,他的眼眸之中满是愁伤之情。
在战后,真正的开始接管保定总督以来,统管各镇事务开始。
孙传庭才慢慢的接触到了真正的核心。
朝廷已经是烂到了根基,太多太多的地方需要变更,太多太多的地方离谱之至。
无论是他想要去做什么,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阻碍。
“刑乱国用重典,重病猛药去疴。”
正是因为清楚,所以在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孙传庭还是决定冒险。
孙传庭用了密奏的权力,而后大刀阔斧的开始各种各样的改革。
反击如同预计一般到来,所有反击所有的谩骂和弹劾,都没有能够击垮他。
但是最终他确实是倒在了病榻之上。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初诊只是小小的伤风,孙传庭并没有放在心上。
但是这一次疾病来势汹汹,越发的沉重……
孙传庭被锦衣卫带走的时候,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句诗。
“九边此日仍多垒,四海何时可息肩。”
……
孙传庭下狱的影响,还远没有结束。
从南国传来的一封奏疏在数日之后,再度打破了紫禁城的宁静。
这封奏疏自然是杨嗣昌派人飞马传递而来,讲述南国战况的奏疏。
张献忠的逃脱,让崇祯大为震怒。
杨嗣昌弹劾邵捷春的奏疏,被崇祯直接转下给了司礼监,而后交由内阁令其论述邵捷春之过失。
对于作为作为六省总理,负责清剿流寇的杨嗣昌,崇祯并没有丝毫的责怪。
杨嗣昌能够取得崇祯的信任,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其能言善辩,条理分明。
上陈的奏疏,还有各种各样的消息,都是经过了杨嗣昌的润色。
然后又运作在朝中的势力,给予多方的情报佐证。
针对邵捷春和方孔炤两人,杨嗣昌很早便也开始布局,传来的消息接连提及了很多次。
邵捷春起初抗命移营之时,杨嗣昌直接将邵捷春的回信直接转递到了京师。
所以当最终弹劾和将责任丢到其身上之时,崇祯的注意力自然也都在邵捷春和方孔炤两人的身上。
在崇祯的眼眸之中,杨嗣昌上任不过两月的时间,指挥着大军连破贼寇,小秦王白贵、托天王常国安两人被擒斩。
张献忠和罗汝才两部六七万的兵马,被其剿的只剩下了不到一半人。
这份战果已经算是极为不错。
杨嗣昌忠心耿耿,一心剿匪,而邵捷春和方孔炤两人却是为一己之私而不顾全大局。
剿局之所以恶化至此,皆是因为受其拖累的原因。
李自成在陕西搅动的风云,也被杨嗣昌推说是此前剿匪不力,探查不明
崇祯的愤怒因此也被转移,对于杨嗣昌,崇祯可以说是一直以来都极为信任。
对于信任的人,崇祯提拔的时候,也是丝毫不留余力,给与帮助也是竭尽全力。
袁崇焕一开始的时候,用五年平辽的大话骗取了崇祯的信任。
崇祯当时是真的要粮给粮,要钱便给钱,直到后金寇边,直入北京城下,围住了京师之后,崇祯才彻底的对于袁崇焕失望。
也正因为袁崇焕还有诸如此类的事情,才酿成了崇祯的如今多疑的性格。
不过崇祯虽然因此而多疑,但是大部分的时候。
只要信任一个人,那个人不做出出格的事情,便会一直信任下去。
因此当杨嗣昌将李自成复起的责任说成是此前剿匪不力时,崇祯并没有觉得杨嗣昌在推诿。
而是觉得言之有理,当初李自成在川北之时,是洪承畴主管征剿,那个时候洪承畴还是三边的总督。
而傅宗龙当时已经是接任了四川的巡抚,后续洪承畴领兵撤离之后,便是傅宗龙主持。
当时洪承畴和傅宗龙回报是已经将闯逆主力剿杀,闯逆已经翻不起风浪。
就这样,南方进剿不力的局面,在杨嗣昌的运作之下。
杨嗣昌自己不仅没有受到任何的惩罚,甚至手中的权力更为巨大。
稍后还有一章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