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设计

  风起明末山河破碎第二百三十一章:设计“明国的勤王军正从各地赶来,第一支赶到的陕西的明军,有将一万五千多人。”

  “明国的宣大总督卢象升从北直隶纠集兵马一路尾随我军,在东面的河间府还有明国监军高起潜带领的数万辽军。”

  多尔衮的目光从帐中的一众将校身上扫过,最后在岳托的身上停留了半息。

  岳托仍旧是和之前一样神色淡漠,似乎他刚刚所说的一切都与其无关一样。

  岳托和黄台吉的关系相当亲近,和他的关系只能说是一般。

  岳托是代善的长子,生母是代善的嫡福晋李佳氏。

  但是由于李佳氏早逝,代善和他的继福晋叶赫那拉氏,对于岳托和他的弟弟硕讬十分刻薄。

  后来也正是因为此事使得代善触怒了努尔哈赤,代善甚至被废除了继承者的位置。

  岳托后来被努尔哈赤送于黄台吉的生母孟古哲哲的膝下养育。

  岳托和黄台吉也算是从小一起长大,因此关系匪浅。

  虽然在数年前,岳托因为失礼之罪被夺去了贝勒之位,降为贝子,还罚银五千两。

  但是黄台吉在敲打了岳托一番之后,又恢复了他的贝勒之位,而经此一事后岳托也稳重了许多。

  随着征明的顺利,以及征服蒙古诸部的威望,如今黄台吉的权势正越发的膨胀。

  岳托也已经是成为了实际上的正红旗的旗主,掌控了正红旗的事务,这一次更是受封为扬武大将军统管右翼军。

  多尔衮收回了目光,临行的时候,黄台吉多半是对于岳托有什么嘱咐。

  自入关以来,岳托一次都没有和他争抢过大军的指挥权。

  想到这里多尔衮神色不由自主的阴沉了些许,黄台吉如今已经掌控了大半的八旗。

  那些蒙古部落,还有那些归降的汉人现在都聚集在黄台吉的身侧。

  黄台吉设蒙古八旗,又设汉军旗,将满洲八旗的权力分去了许多,军力也分出了许多。

  他和黄台吉之间的距离正在不断的拉大。

  现在黄台吉虽然还是遵守老汗传下来的八王议政的之策,但是随着代善的隐退,实际上现在的黄台吉已经快要可以彻底的独断专行了。

  他和黄台吉的恩恩怨怨并非是一刻便可以说清的。

  虽然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一直都在韬光养晦,帮黄台吉做了不少的脏活累活。

  代善的退隐,岳托被贬,如今黄台吉之所以大权独揽,其中都有他的功劳。

  但是有功劳没有用,多尔衮很清楚黄台吉的为人。

  权势在前,哪怕是亲兄弟也没有任何的用处。

  三大贝勒、阿济格、岳托,这些人都是前车之鉴。

  所有挡在那滔天权势前面的障碍都难逃被扫清了命运。

  多尔衮很清楚,黄台吉已经盯上了他和他弟弟多铎麾下的两白旗。

  如今八旗之中六旗已经被黄台吉掌握在了手中,原本八王议政的规矩也早已经形同虚设。

  现在的黄台吉,实际上正在北方等着他出错,等着他失败,而他现在却是没有半点的办法。

  多尔衮的心中压抑,黄台吉将他高高捧起,看起来信重有佳,看起来声名显赫。

  但是这一切都只是看起来罢了……

  黄台吉只是在等一个机会,等一个可以顺理成章接管两白旗的机会……

  “明国兵马就在旁侧,我军攻破山东虽然简单,但是之后携带大量钱财返程,到时候要分兵防御,只怕是难以全师而还。”

  多尔衮强行压抑着心中不满的情绪,他的声音很是低沉。

  辽东的明军依旧还是和以前一样是老样子,但是明国其他地方的军队正在发生着变化。

  卢象升麾下宣府和大同两地的兵马战力,比起他们上一次入口之时要强盛的多。

  不仅仅是武备方面,还有士气。

  崇祯九年的时候他们第一次毁关入塞,宣府和大同两镇的兵马根本不敢出城与他们作战,

  他们分三路自明国边境独石口出,会于京畿延庆州,如若无人之境。

  遍蹂畿内,攻略城堡,连克十二城,大小五十六战,全胜!

  掳掠人畜十七万九千八百二十,出冷水口而还。

  当时明军主力只敢远远跟随,根本不敢和他们一战。

  而这一次再度入口,一开始的情况也和当初一样,蓟州镇的营兵仍旧是不堪一击,望风披靡。

  只是当他们一路南下抵近昌平之时,却是开始遭遇到了明军频繁的袭扰,这使得多尔衮不得不的下令兵马汇聚,不敢轻易分兵。

  而后在北京城下,三次组织的进攻皆是受挫,最后在北京城的西直门一战,明军甚至冲溃右翼镶红旗的军阵。

  镶红旗折了一个牛录额真,前后伤亡上千人,而他部署在右翼用作支援的十余门火炮,也成了明军的战利品。

  而后庆都一战,又折了上千人,算上之前在顺义的几战,各旗都有损失,也有了怨言。

  这一次在真定,查苏喀更是大败而归,正蓝旗伤亡惨重,军中士气也随之跌落,随同征战的蒙古正蓝旗伤亡近半。

  多尔衮微微侧目看向坐在右侧位席的吴赖,查苏喀撤军的时候让随同出战的蒙古骑兵作为殿军,将其当成了炮灰,吴赖作为蒙古正蓝旗的固山额真此时面上并不好看。

  不过这些不满也不足以成为离间,蒙古八旗的固山额真之中仅有三人为蒙古人,其他五人皆以满洲人出任。

  吴赖虽然如今是蒙古正蓝旗的固山额真,但其本身的旗份仍是镶黄旗,是黄台吉的人。

  多尔衮没有急着开口,而是将目光再度转向坐在身侧的岳托,发问道。

  “如今局势颇为危急,不知扬武大将军可有应对的方略?”

  多尔衮发问的时候,岳托正拿着一杯清茶慢斯条理的喝着。

  听到询问,岳托没有先回答,而是先喝了一口茶水,而后不急不缓的放下了手中的茶杯,然后再缓缓开口道。

  “我赞同奉命大将军的意见,明军如今越发敢战,对我大清并非是好事……”

  “……如果不解决明军的威胁,我军饱掠所得,恐怕难以运送出关。”

  “奉命大将军可是想要寻机先灭这三支明军的其中一支?”

  对于多尔衮的心思,岳托又何曾不知晓,他自然是不会顺着多尔衮的话头去真的拿出方略,而是说着一些可有可无的废话,然后将问题重新丢给了多尔衮。

  黄台吉的安排,岳托自然是清楚,这种时刻就是需要让多尔衮来拿主意。

  输了所有的罪责全都能够归拢到多尔衮的身上,赢了的功劳却是均分,何乐而不为?

  不过眼下的局面,自然没有任何输的可能。

  明军虽然比起数年前要敢战的多,但是敢战又如何,明国已经从根基处腐朽了,不是一支两支强军便能救得回来的。

  多尔衮双目微眯,岳托说了一大堆的废话,他虽然也可以接着打太极将问题丢回去,不过结局肯定也问不出任何想要的答案。

  “如今北直隶之地,共有三支成建制的明军。”

  多尔衮没有再和岳托废话,直接拿出了一军之主的气魄。

  “一支是明国监军高起潜所领的辽东军,一支是明国宣大总督卢象升所领的宣大军,最后则是明国陕西巡抚孙传庭所领的陕西军。”

  “高起潜不通军略,手下的军队多是辽东的边军,不足为虑。”

  目前的局势其实已经是很明朗,他们和辽东军是老对手,知根知底,根本不怕。

  而且他们打的是北直隶不是辽东,辽东军根本就没有多少的战意。

  要是打辽东的城堡,辽东军还真的会和他们拼命。

  “实际上对我们有危险的,其实只有陕西和宣大两军。”

  多尔衮环视着帐中的诸将,缓声道。

  “陕西军是勤王军,其麾下军兵主要组成为汉中镇、延绥镇、临洮镇这些明国西北边镇的镇兵,这一次勤王的任务过后,多半是要再度返回西北。”

  “而卢象升麾下的大同兵和宣府兵却是就在我大清南部的边陲,日日夜夜与我大清相处。”

  多尔衮举起右手,轻轻的点了点座椅的扶手,言道。

  “卢象升有武名,自其于崇德元年就任宣大总督之后,宣大两镇的明军便开始越发的强盛。”

  清廷在馆内安插了大量的细作,大同和宣府多地都有清廷的眼线,除了这些渠道之外,那些偷偷越过边墙前来和清廷交易的商贾也将大量的消息带给了清廷。

  宣府和大同两镇的镇兵可谓是在他们眼皮子底下的发生的变化,多尔衮自然是清楚这些。

  卢象升日后能够带来的威胁,要比孙传庭更大。

  而且探报表示驻扎在真定的陕西军前锋已经拔营北上,应当是准备北上保宁府。

  卢象升则是领着宣大军一路南下,抵达了真定。

  对于明廷的一些规章制度,多尔衮甚至比起一般的明国官员还要了解。

  明国的勤王军自主权极小,他们的皇帝下旨让他们赶到何处就要赶到何处,要想转移驻地必须要先上奏折,等到批复答允之后才能够转移。

  孙传庭北上保宁府,多半是因为收到的旨意就是进往保宁。

  如果想要吃掉孙传庭麾下的这支陕西军,那么他们需要再度北上进往保宁,重走归路。

  而他们若是进攻孙传庭,那么此时就在西南真定的卢象升绝不会坐视不理,必然会赶来来援,到时候他们面对的敌人就不仅仅是孙传庭麾下的一万五千人,还将面对卢象升带领的宣大军。

  如果在战事之中处于下风,此刻就在东面辽东军绝不会放过这个抢夺军功的好机会。

  所以……

  最好的选择,就是针对现如今驻扎在真定的卢象升。

  没有明国皇帝的旨意,此时已经北上的孙传庭不能南下驰援,而此时屯驻于东面的高起潜到时候多半也只会作壁上观……

  前段时间保宁府内传来消息,卢象升麾下军中断粮足有三日,只差一些便发生了哗变,这件事在保宁闹得沸沸扬扬。

  对于明廷现在内部发生的事情,多尔衮其实也是知道一些内情,卢象升如今在明廷内部受到排斥他自然也是知晓。

  卢象升是明廷之中坚定的主战派,一路追着他们从北京到保宁,和他们大战了数场。

  但是如今明廷的掌权重臣偏心于议和,种种迹象都表明,明庭不愿意与他们爆发大战,只想要将他们赶到关外。

  此人若是不除,再过数年时间,宣府、大同等镇必然会焕然一新,届时他们再想南下只怕是便再找不到机会了。

  多尔衮抬起了头,看着底下一众垂首听命的将校。

  他和黄台吉之间很多的想法都一样,但是有一点却是不一样。

  黄台吉想要和明廷议和,以便腾出手来去整顿那些还未臣服的蒙古诸部。

  黄台吉老了,人老了,心也老了,黄台吉如今虽然不过才是四十七岁,但是黄台吉的身体这些年月有些每况越下。

  虽然黄台吉极力的在隐藏,但是这一切还是都被多尔衮全部看在眼里。

  伴随着身体的每况越下,昔日那个有着万丈雄心的黄台吉也开始慢慢的消失。

  黄台吉的目光和精力如今大多都放在草原之上,似乎只想当草原诸部的共主,而不是放在南方,放在中原,去当那天下的皇帝……

  明国太大了,大到从南到北要花费数个月的时间。

  大到哪怕萨尔浒一役损失了十余万的精兵,仍然还有大量的精兵。

  大到哪怕内忧外患,朝堂腐朽,天灾绵延十数年的时间,仍然没有崩溃。

  甚至还到现在显露出了重振旗鼓的态势。

  明国若兴,必将大举北伐。

  纵观上下千年,南方的汉人只要兴盛壮大起来,所做的第一件事几乎都是北伐。

  明国的建立是站在蒙元的丘墟之上,他们一路北伐一直打到了捕鱼儿海,犁庭扫穴、直到彻底瓦解了元庭。

  曾经的蒙古帝国横跨数万里的地域。

  他们策马扬鞭征服了他们所能见到所有土地,击败了所见到的所有敌人。

  一直到他们的大汗死在了钓鱼城下,蒙古帝国停止了疯狂的扩张,也因此发生了分裂。

  明国虽然消灭了元庭,但是却没有办法消灭散布在天下各地的蒙古诸部。

  蒙古和明国的战争持续了数百年,他们彼此之间已经熟悉,明军之中存在着为数不少的蒙古人,而蒙古人的部落之中亦有大量的汉人。

  在漫长的时间里,蒙古和明国之间一直都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而女真则是打破这一平衡的变数。

  明国可以容忍蒙古的存在,但是明国绝不会容忍女真的壮大。

  成化犁庭的旧事虽然已经过了将近百年的时间,但是多尔衮却并没有忘记。

  那些明人眼眸深处隐藏着刻骨的仇恨,一旦让明国恢复元气,用不了多久,那些住在南方的明人便会拿起兵刃,披上盔甲呼喊着复土和北伐。

  再发动一场比起成化年间更为血腥千百倍的犁庭之战。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风起明末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