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章 两院一堂

  严复的短暂任期里,对北大第一次进行了机构上的精简,裁撤掉了大量前清官僚式职务,比如提调之类。

  然后他又把不少科目进行合并,尤其是把传统的经学合并到文科中,统称国学科。

  在后人看来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这项操作能够看作脱离封建时代学院体制、迈向现代大学的第一步。

  毕竟封建王朝时期,经学的地位绝对位于第一等。

  即便严复以及此后的两三任北大校长比不上蔡元培对北大的贡献那么大,他们也都未曾拖北大后腿,——没有带来跳跃式发展,至少也是稳步前进。

  经过严复的改革,整体上看目前的北大还是全国科目最多的大学,文、法、商、农、理、工一应俱全。

  他的目标是让北大成为全国大学之祖庭,持全国教育牛耳。

  但实话说,现在的北大撑不起这么多科目,维持各科运转所需的经费也很高。

  单单各科外国教师的薪水就是一个大头,按照合同,就算学校停课、学生运动,这些人的薪水也必须照常、及时发放。

  辛亥革命停的大半年课,外国教师的薪水可一分没少。

  李谕说:“我在校园里看了一圈,学生似乎没有以前多。”

  严复说:“改朝换代,国体巨变,少说有一半学生不再来上课。”

  前清的遗老遗少们自然不会再来改名后的京师大学堂念书,李谕早已猜到:“该来的总会来,不该来的没必要强求。”

  “正好给招生留下了很大空间,”严复同样轻松道,“另外,现在清华学堂没开学,你在我这儿多少代一段时间课,这个面子必须给!”

  李谕笑道:“不敢不给。”

  清华学堂早年间其实由于管理过于严格,而且地方偏远,所以一直不怎么知名。

  辛亥革命后,清华学校恢复开学比较晚,因为美国使馆方面要等局势稳定,北洋政府把庚子赔款补上,他们才有钱给清华学校拨款。

  不过北洋政府现在同样没多少余粮,需要靠借款度日。

  严复又说:“理科教务长与几名教授与你是老相识,他们知道你来,一定很高兴。”

  李谕说:“我正好也想去理学院看看。”

  严复说:“需要老朽陪同吗?”

  “不用了,”李谕站起身,“这所学校我熟得很。”

  李谕走出校长办公室,刚走到理科楼前,就看到一个贵族学生坐着人力车停下,人力车似乎还是经过改造的私家专用车。

  车上挂了六盏电灯,还有两个铃,一路“铛铛铛”响着。

  车上的学生抹了很重的发蜡,油光锃亮,他从车上缓步走下来,对人力车夫说:“好生在这儿等着。”

  一看就是官二代学生,民初的几年,北大这样的学生一直存在。

  李谕随即也上了台阶,不过理科楼的教授们不知为何并不在。

  李谕只好坐在了办公室的一把椅子上等着,那名学生也没有找到人,来到了办公室中,看到李谕愣了愣,以为也是个学生,于是问道:“夏教授不在?”

  李谕道:“伱都看见了,除非他会隐身术。”

  “你这人说话有点意思。”学生道。

  “你是学生?”李谕问。

  “怎么,你不也是?”学生回道。

  李谕微微一笑,没有答话。

  目前北京大学的学生年纪有一些比较大,像李谕这种三十岁刚出头的,真的很容易被当作学生,关键他也没穿教师服。

  学生继续问:“看着像新来的,规矩都不懂。”

  李谕疑惑道:“什么规矩?”

  学生说:“晚来的后生,见到学长至少不能先坐下。”

  “在下初来乍到,唐突了,”李谕笑着说,“我有个问题,听说北京大学一年学杂费加生活开支需要180元,节省一点的话,120元够不够?”

  “原来是个外乡人”学生鄙夷道,“你咋不去清华学校?那里都是各省学生,而且连学费都报销。”

  李谕说:“大家伙都说北京大学是全国大学之祖庭嘛,我一直敬仰之,所以来了。”

  “这话听着还算中听,”学生说,“清华学校整得就像个军营,在里面读书一点快活都没有。”

  李谕问:“学海为涯苦作舟,求学不就是要吃点苦嘛?”

  “你这想法很有问题!”学生哼了一声,“求学是为了仕途,不然谁读这些鸟书?就像那个清华学校,连进出都要登记,根本不可能有私家人力车!更别提有闲情逸致时逛逛八大胡同。”

  李谕讶道:“八大胡同?那是学生去的地方?”

  “怎么不能去?”学生说,“你个外乡人不懂了吧,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最受欢迎的恩客。”

  “什么两院一堂?”李谕问。

  学生说:“两院是国会的参众两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

  李谕深感无语,不过这就是清末民初的样子。

  李谕又问道:“你是哪个系的?”

  “仕学馆。”学生道。

  李谕说:“那么学长的家境定然优越。”

  学生傲气说:“大清王文韶大学士,是我伯父。”

  “失敬失敬,”李谕随口说,心想,大清已经没了,然后又问,“那你怎么来了理科楼?”

  学生说:“旁听点数学课。”

  “仕学馆现在竟还有旁听数学课的?”李谕说。

  “为什么不能有?”学生说,“其实我也不想听,不过家父一定要我出国留学。而洋人的学堂里数学是必修课,只能来这儿加强加强。但在我看来,数学也不过如此,没什么难的。”

  李谕说:“数学吃天赋,听起来你似乎很在行?”

  学生说:“在行不在乎的说不上,但解几道数学题轻轻松松。”

  “这么自信?”李谕说。

  “切!”学生指着一块小黑板,“看见那道题了吗,是此前数学大考的压轴题,全校只有不超三人做出来,其中便有在下。”

  李谕看了一眼,是一道几何题,难度差不多相当于高考数学倒数第二题的水平。

  “阁下如果能够潜心做学问,说不定会有点建树,”李谕说,“以仕学馆较少的数学课时而言,做出这道题难能可贵。”

  学生却说:“其实是我在一份报纸上看到,当时帝师李谕公开题目,作为竞赛初试。”

  李谕恍然,难怪这么熟悉。

  学生又说:“你哪,就不要看了,这种题目新学生是做不出来的。”

  李谕道:“那可不一定。”

  学生啧了一声:“不知天高地厚,学问没你们乡巴佬想得那么简单,尤其是洋学问。”

  李谕说:“这道题就是我出的。”

  “我可以教你……什么?你出的?”学生惊道。

  正好这时北京大学理科教务长夏元瑮以及何育杰、冯祖荀两名理科教员一同返回。

  何育杰一眼认出了李谕:“院士先生!您怎么在这儿?”

  夏元瑮激动地上前与李谕握了握手:“我们还想去校长办公室找你,结果校长说你刚好过来了,我们才匆匆返回。”

  那名学生睁大眼:“你,你真是帝师李谕?”

  李谕说:“如假包换。”

  夏元瑮则问:“这位同学,有什么事吗?”

  学生支支吾吾道:“我……我没事了,那个,啥时候听课我再来!”

  他说完竟然就跑了。

  李谕看着学生离开的背影叹了口气,就算初期的北大也不缺人才,这种有才却不爱学习的人太可惜了。

  但人各有志,以他的富家秉性,不可能沉下心做学问。

  夏元瑮坐下后说:“能见到一个活着的画上的人,真是不容易。”

  夏元瑮的意思当然是说学校里已经挂上了李谕的画像。

  李谕笑道:“照片而已。”

  夏元瑮,字浮筠,只有二十八岁,比李谕年纪还小。

  他的学历很优秀,在美国耶鲁大学、伯克利学校都学习过物理学,还到柏林进行了深造。

  目前理工科方面人才奇缺,不到三十岁就能当国内大学教授的情况一点都不稀奇。

  何育杰年纪也不大,便是北大物理学教授。

  夏元瑮说:“我在欧洲读书时,有幸见过普朗克先生几面,他对您的赞誉极高。”

  李谕讶道:“你见过普朗克先生?”

  夏元瑮说:“我听过他的课程,普朗克教授上课非常认真,讲义齐全,我印象很深。”

  “普朗克确实是个好老师,”李谕说,然后又指着桌上的几本德文杂志,“你在研究相对论?”

  夏元瑮说:“是的,当时普朗克教授就说,您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先生合作发表的相对论是一项物理学中空前绝后的新理论。我一听有您参与,就迫不及待找来仔细研究。”

  李谕说:“眼光独到,相对论是很有前景的一门学科。”

  如果没有李谕的穿越,夏元瑮差不多便是中国最早深入研究并且翻译相对论著作的学者。

  而且夏元瑮也是极少的同时见过普朗克与爱因斯坦本人的中国学者。

  夏元瑮说:“院士先生如此说,我定会继续仔细钻研。”

  何育杰说:“我们还想听听院士先生对新生的北京大学理科院有什么建议。”

  “没错!”夏元瑮说,“这是大事,还望院士先生不吝赐教。”

  李谕忙说:“赐教谈不上,大家交流交流便是。理科是科学之基础,看到它终于在北大中独立出来,我的心情非常欢欣。”

  北大的第一批物理学本科毕业生就出自物理学本科毕业生与何育杰两位教授。

  李谕接着说:“蔡部长说过,教育是一国之本,兴国离不开教育。但他的意思里,其实想说义务教育是最重要的,不过义务教育的推广需要巨大的投入以及自上而下政府的强力执行,难度非常大。而高等教育则是锦上添花。我们在大学堂中,要给全国做个表率,最主要的是树立全国人民的信心,即最难的学问中国人也是可以学通的。”

  何育杰说:“最难的,就是数理化生之学,全都离不开我们理科学院。”

  夏元瑮说:“担子重了点,有挑战才有意思,说不定用不了多久,咱们又能有人拿瑞典的诺贝尔奖。”

  李谕说:“理科的资金投入不算大,值得多花功夫。我从欧洲运回了大批实验器材,不少都是卡文迪许实验室以及最新的曼彻斯特大学实验室同款,特意选出了一批捐给贵校。”

  何育杰高兴道:“我在英国留学,跟着卢瑟福教授上课时,有幸进过卡文迪许实验室,要是咱们也有这样优良的实验室,真是做梦都梦不到!”

  李谕说:“卢瑟福教授的很多试验都可以在北大进行复现,说不定你们慢慢会有新发现,届时能发在《science》与《natural》上。”

  何育杰说:“卢瑟福教授的许多实验都需要特定的实验装置。”

  李谕说:“一点点来,哪怕只是改进其实验器材,也是值得研究的事。因为很多实验器材本身就是现代物理学的高度结晶,比如盖革计数器。”

  何育杰深受启发:“多谢院士先生引导,与您说话,受益匪浅,我心中已有了未来一两年的研究规划雏形。”

  李谕说:“你在英国跟对了教授,照着卢瑟福先生的路子研究下去,绝对没错。”

  何育杰说:“我明白了。”

  等他搞上四五年试验,有了基础,李谕就可以帮着大大推力一把,看他能不能提前搞定质子的发现。

  这绝对是个诺奖级别的发现。

  历史上卢瑟福1919年发现了质子,但不知道为啥这么大的事,诺奖竟没有颁奖。

  卢瑟福是有资格拿三块诺奖的,但作为顶级物理学家的他只拿了一个“名不副实”的化学奖。

  192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一个叫做纪尧姆的人,估计绝大部分人压根没有听过,更不知道他干了啥。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诺奖得主大都是威震四海的物理学界顶级大牛,这个纪尧姆研究的合金领域真心不咋出名。即便到了后世,想找他的论文和研究资料都很困难,——知名度真的太低。

  类似的情况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中还有几次,李谕感觉可以让培养国人科学家补充这些位置。

  只这件事比自己搞科研难不少,不知道能做到什么程度。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