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经常接触小买卖,两个人,两张嘴,一件东西,一叠钱。买东西,卖东西,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水到渠成,格外简单的事情。
有可能是之前的经历惯性思维局限了我对世界的认知,让我的思维如此简单。
混的多了,所见所闻自会有所增长,各种千奇百怪的现象自然也会碰到。
前几日和朋友去订菜单。起初我还是用比较简单的思维去看待这件事情,菜谱么,厨子会做什么,就写什么呗,家常菜,特色菜,做点实物,拍个照,修个图,完事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我不知道别的九点或者饭店的情况是否如此,但这次经历让我诧异万分),厨子自然会做很多东西,可是有些卖得比较火热的菜品,厨子的确做不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也自有解决办法。
那就是找某些餐饮公司,利用他们的资源来获得。简单形容,和路边那些连锁品牌的方式一样。他们提供原材料和制作流程,相当于用制作技术来提供客户的粘性。
这种方法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有些比较坑的地方就是原材料的价格远比普通市场上的价格要高出不少。
比如,普通的“蚂蚁上树”——肉沫和粉条。粉条的价格和猪肉的价格可以说是非常透明,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得到。没接触过,当然不理解,厨子做的味道和口感跟人家专业做这些东西公司的差距还真不是一星半点。选材,用料,火候,等等等等。
选材上在我个人看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火候技巧也很好掌控。唯独调料的搭配,这个还是比较厉害的。我甚至怀疑他们是不是用了“罂粟壳”这种违禁品,只是玩笑话而已。
弄了半天才恍然大悟,这哪是订菜品,这不就是来买调料了么。为了那种独特的味道,多花点食材上的冤枉钱,值吗?
先不管值不值这些表面的东西,看看这种赚钱的路子。
这种属于是捆绑销售模式,用一种独有的东西,顺带提升其他附带品的价值,这种典型比比皆是。
突然想起很久前一段流出的微信对话火爆全网。某个馒头协会内部在交流过程中表现出对消费者的变相凌辱。
当时觉得好有意思,第一次听说馒头协会这个东西,也算是开了眼界。后来多次科普之后,才知道各种协会的存在不无道理,绝大多数为了方便宏观调控。也有部分通过资源整合,集中成一个无形的大规模企业。
从捆绑营销,到整合资源。这些种种手段,增加了经济流动关系网的复杂性,同时增加了很多层面的竞争,间接性地提高了产品的价格。
买菜么,多少钱一斤就多少钱,买调料秘方么,你怎么卖,我就怎么买。非要买你的料,还要买的菜。
买馒头么,你开店,我就买,一块钱两个太贵,我就去买隔壁两块钱五个去。可是这馒头协会非要统一价格,不许卖两块钱五个,统统一块钱两个。
自从线上购物盛行之后,感觉买卖会更加直接,对消费者来说是莫大的福音。这样的交易会少了很多环节,节省的成本自然会回馈给消费者。
不如哪行,不知哪行水深浅。但是,人,肯定不会做亏本的买卖。特别是各种网络直播带货模式的出现,更能看出种种让人不舒服的现象。
生产商生产产品,肯定要销售,要赚差价。各种渠道,各种营销,花出去的真金白银,最终还是让消费者来买单。
就用网络带货举例,厂家直销。厂家直销,肯定利润空间不高,再加上主播的辛苦费,总还得赚钱的呀,钱从哪里来,还是从消费者这里薅羊毛。为什么不直把价格降到一个更合理的价位?这种事情,消费者其实是心知肚明的,只是和同种产品比起来,某些品牌的确更具有诱惑力而已。
有幸之前看过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书籍才了解,对商家而言,这种模式,也只不过是变相地打价格战而已。
尽管打价格战是众多商家最不愿意面对的,但为了有更强的竞争力,不得不硬着头皮苦苦支撑。
这样看来,捆绑式消费和整合资源比线上购物似乎要睿智,不过需要一定的竞争优势和达成一定的规模。
作为消费者,我宁愿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东西。作为一个想在社会上牟利的投机倒把者,却又想从其他消费者身上牟利。
这似乎是一件比较矛盾的事情,需要从中寻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绝对的公平,等价代换,这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但不切实际,就像奇点和圆心一样,理论上存在,却无迹可循。
不管是捆绑销售,还是资源整合,又或者是线上变相降价,这些都不是最佳的解决办法。其实最根本的,还是街头商贩之间的交易。两个人,两张嘴,一件产品,一叠钱。
可是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网络,导致很多东西的价格和价值的差距越来越来大。这些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消费者们要么被蒙在鼓里,稀里糊涂地被薅羊毛;要么一清二楚,但却无可奈何,处处都是被薅,搁哪儿被薅不一样吗?
薅,得薅,不薅,也得薅!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