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朵朵连,不过虚妄迷人眼

  要说美团吸商家,榨骑手,还真多多少少有些出入的。美团和商家之间的合作,也分好多不同的模式,最常见的就是抽取佣金。佣金的多少,取决于商家的实力,在一个范围内上下浮动。至于骑手的话,每个单子都有自己的配送费用,不同的距离,不同的重量,还有大额订单,配送费用各不相同。

  美团配送APP上显示,大多数订单的配送费都是三块多,但是入职的时候站点却说的是每单的配送费用五块起步,根据每月的个人配送单量分阶段成阶梯式增长(这里有点类似销售业绩提成)。问题来了,明明显示的是三块多的配送费用,而美团却给骑手发一单五块的配送工资。这个差价从哪里来?还是说APP端显示的是虚假数字?

  追根溯源,用一份块蛋炒饭来算算这其中的利害。一份蛋炒饭刨去原材料,人工费,水电房租等各种基础成本,剩余的部分为商家利润。如果商家和美团合作,那么商家的利润就会减少一部分。在和一些商家老板交谈后,才知道,美团对待商家是真的有手段。商家需要流量,让更多的顾客优先选择自己的店铺,就得做各种优惠活动。什么下单扫码返现,满减打折之类的,似乎来对商家很不友好。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于各种活动,特别是那些只做外卖的商家,自有办法:涨价,抽条。取餐的时候,瞟一眼订单价格,嚯,现在的人这么奢侈吗?再定睛一看,实付价格可能不到一半。一份小炒肉卖十八块?隔壁小饭店才卖十二,但是实付可能不到九块,这么想还算划算,相比下馆子还要实惠。实惠出来的价格,不过是从房租里面节约出来的。大家也都明白,同一个菜品,甚至同一个味道,在不同的地方卖不同的价钱,有可能差好几倍,这里的差价就来自额外的服务和环境。

  从顾客角度出发,这么算起来还是划算的,起码和下馆子相比,少花了几块钱?非也!那三块多的配送费,则是下单顾客承担的。

  这么分析的话美团最大的贡献,就是提供了骑手这个工作岗位,配送本质是没有任何变化的。

  顺着这条线接着往下走,之前分析过,利润来源竞争,那么美团到底和谁竞争?

  骑手?明显不可能,骑手是这个游戏中相对得益的玩家。顾客?也不太可能,这些都是顾客自愿的,买同样的餐,不用浪费体力,就多花几块钱的配送费,这个配送费基本上直接交付于骑手。商家?这个还真多少有些成分,但是压榨的商家分两类:一类,是有大面积堂食和固定上店消费者的商家,这种商家通常不需要去配合美团做各种活动来引流,所以美团也压榨不了多少。另一类,是专门做外卖没有堂食的商家,上面也分析了,这些商家有应对美团各种引流活动的方法,美团也压榨不了多少。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其实是商业性房产商。

  这和房产商会有什么关系?不仅有关系,而且是直接的竞争关系。虽然目前没有针锋相对,但是美团已经瓜分了其中不少的利益。

  碰到这种理不清的问题,那就一贯极端化,理想化去考虑。如果,所有的人都只点外卖,不去堂食,谁最坐卧不宁?当然是那些建筑了大面积堂食店铺的房产开发商了。美团的佣金,相当于变相收取房租,然后分出一部分去补贴配送骑手。

  短短几年,线上购物模式日益昌盛,好多人说实体要被线上挤垮之类的话。实体永远不会被挤垮,因为所有人得靠物质产品来生活。我个人认为,真正的实体,并不是说线下开个旗舰店,而是真正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呈现在眼前。开店,只不过走的商业房产途径,线上,走的是仓库和配送的路线,其实都是实体。一个商家如果真的打算走下去,那就顺应大局势,线下经营不下去了,那就发展线上,慢慢收缩商业房产的投入。随着线上购物和线下购物平分秋色,甚至露出了强力之势。看看身边那些曾经人山人海的商贸广场,大型酒楼,还有多少在苦苦挣扎?在网络上也看到不少有趣的段子,包括身边的人也有这种真实想法:买比较贵重得东西时,先拍个照或者记录下数据,然后去线上购买。

  所以,无论是美团,饿了么,还是淘宝,拼多多,商业房产,才是他们真正的竞争对手。

  通过各种分析,如此看来,仓库配送的消费模式似乎比定点消费模式要占优势,同等的消费却能带来更多便利。假设推理停止的话,那么的确是这样。如果再思考下去,那就会有新的结果。

  还没有达到认知和脑洞的极限,不妨接着深挖。为了方便分析,暂且把线上模式的统称为平台,平台的对手,就是商业房产。贸易环节:生产商生产出产品→平台和商业房产→消费者。

  消费者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平台,主要因为物美价廉。而产品生产商,则保持中立,因为无论是平台上架,还是经过经销商的手段走向商业房产,生产商给出双方的标价是一致的并且不会低于自己的底线(为了扩大和维护自己的利益,维系商业房产,生产商实际中给经销商的标价要比平台低得多)。现阶段表面上貌似达到了某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年代文化和生活背景而依赖商业房产的消费群体会越来越少。好比前些年智能手机刚流行的时候,尽管它方方面面都具备优势,依然没有一口气拿下老年机市场。

  如果商业房产要挣扎的话,不得不将自己的成本降低至和平台不相上下,才能勉强打平。

  举例而言:一家生意火爆的饭店,堂食量和外卖量一样的话。平台抽取利润百分之十到二十的佣金,而大多数商业房产的占比是营业额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那么最后这个饭店会将重心朝平台方偏移。

  这么明显的差距,如何去弥补?回到以前百货大楼的模式,多元化,格子化,集中化。在平台出现以前,商业房产越做越大,成本越来越高。现如今应该多引流,降成本,把实体店铺改造为可进行交易的仓库,配送的话可以和平台合作,应该会大大增加生存几率。再举例,商业房产模式下,一个三百平的某大店,完全可以划分成六个五十平的,甚至十个三十平的小型点位。最真实但是有点差距的例子就是:路边推车骑三轮的流动小商贩,平台怎么也不会去他们身上抽取佣金,因为这些商贩的成本,已经算计到最低了。

  如果真的要寻求极致的平衡,让商业房产和平台站在同一高度,商业房产需要部分模仿平台的模式。直接走生产厂家,销售渠道则不用去做太多投入,主要起一个展示和广告的作用,而且还需要做的,就是在商品价格上还需实事求是,用来补偿消费者的配送费用。大致结果是这样的:平台上随挑随选琳琅满目,但是价格要稍微昂贵一点,因为包含配送费用;商业房产集中多元,比不上平台的随心所欲,但有实物可以直接参考,而且价格还稍微便宜一点。

  商业房产也可以和平台互利共生,将消费全部让给平台,退居求其次,做一个平台的幕后支持者。美团,饿了么等,可以建立只做外卖的集中聚集地;淘宝,拼多多等,可以针对性去做更完美的仓库。

  现实是错综复杂,是瞬息万变的,是出其不意的。没有谁能预料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些变幻莫测的事件交杂在一起,化作片片浓雾,笼罩在我们周围,生活得接着往前走。所以,我们要继承先辈的意志,朝着他们之前指引的方向,一点点摸索前行!

  今日流水账环节:

  2022.06.14

  无流水!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而立之年流水账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