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9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大明:家父永乐,永镇山河正文第869章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南京。

  作为大明王朝的留都,其实先前这两京制度遭到了很多朝臣非议。

  其中叫的最欢的那批人,正是江南士绅缙绅。

  起初大明王朝定鼎于南京,近水楼台先得月,江南士绅通过霸榜科举,一跃成了江南缙绅,一度掌握了朝堂话语权。

  比如永乐年间,永乐皇帝设立内阁初期,七位内阁学士中就有五人是江西缙绅,朝堂之上的南方官员一度超过了一大半。

  这也是为何,当年朱棣决心迁都北京,朱高煦也鼎力支持的原因之一。

  没办法,朝堂政局讲究一个平衡,不能成为某一派系或者说某一人的一言堂!

  帝王心术,就是平衡之道,比如文武平衡,比如南北平衡,一旦哪一方失衡,就会酿出大祸来。

  当年即便是言出法随的太祖高皇帝,洪武年间也爆发了一场南北榜案的惊天丑闻!

  大明迁都北京之后,政治中心自然转移,但南京毕竟是昔年的国都,所以留下了一套中央班子,七部尚书、还有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北京相同。

  朱高煦即位之初,就通过颁诏的形式,确定了北京的正都位置和南京的留都位置。

  从此北京各衙署去“行在”二字,南京各衙署加“南京”二字,意味着明朝两京制度的最终确立。

  而南京的中央机构主要管理是南直隶的相应事务,也不能说没有实权,但相比于北京,肯定是远远不如。

  正因为如此,所以南京各衙门多为虚职,很是清闲,任职官员被称之为“吏隐”。

  所以到了明朝中后期,南京的中央机构实际上已经成为养老机构。还有就是党争失败的官员,往往看似是平级调动到南京,实则是贬到了南京。

  但是现在还不同,南京七部也具有一定的实权,主要是因为南京所在的南直隶地区辖十五个府又三个直隶州,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两省及上海之地,却不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三司,原来三司执行的职权便由南京六部负责,其中又以南京户部、南京兵部的权力最重。

  现任南京户部尚书,正是朱高煦的绝对心腹,周忱周恂如。

  这个昔年略显青涩的热血年轻人,现如今也蓄起了胡须,并且因为常年执掌南京户部大权,养尊处优之下,也逐渐培养出了上位者气度。

  骤然间听闻皇帝陛下南巡,周忱虽然有些惊讶,但是并不惶恐,立刻率领南京各部司官员出城相迎。

  没办法,他这是快要习惯了都。

  这位武德皇帝陛下,最喜欢干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

  朱高煦先和周忱闲聊了几句,紧接着就看向了南京兵部尚书张本。

  这张本是洪武年间的老臣,以国子监生被授予江都知县,然后一路仕途高升,虽然没有什么太过拿得出手的光辉政绩,但是他治理政务突出一个“稳”字,乃是不折不扣的循吏。

  而且这张本是个清官,永乐皇帝朱棣也深知这一点,有一次朱棣宴请近臣时,在每个人的岸上摆一银器,把这些都赐给在座各人,唯独给张本的案上摆陶器,朱棣对他说:“爱卿号称‘穷张’,银器也没什么用。”张本叩头致谢。

  所以朱高煦对这张本还是颇为看好,陈洽由南京兵部尚书升任北京兵部尚书后,本是永乐重臣金忠主动请求留守南京,可没过几年金忠也病逝了,所以朱高煦就让张本接替了他的位置。

  这位老臣干得还算不错,行事一板一眼,没有丝毫疏漏之处,就是突出一个“稳”字。

  朱高煦先是设宴款待了这些南京官员一番,以宽慰他们留守功绩,等宴会结束之后,单独留下了张本和周忱二人谈话。

  周忱倒是不以为意,皇帝陛下来了,肯定是要找他密谈的,不管是上海水师基地和海军学院,还是南直隶这些年工商业的发展,这都是皇帝陛下关心的问题。

  倒是张本有些受宠若惊,他年纪已经大了,能够做到南京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仕途已经算是到此为止了。

  朱高煦留下张本的原因也很简单,他想听听这位四朝元老对近些时间内朝廷那些新政的看法。

  鉴于上一次的科举改制一事,若非蹇义夏元吉去请动了老先生陈济开口,朱高煦只怕会犯下大错,所以从那之后,朱高煦就不敢随便开口下令了,凡是重大的改革项目,他都会召集一些三朝元老或者说四朝元老询问一下他们的意见,从而查漏补缺。

  正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人家在大明官场里面摸爬滚打了一辈子,走过的路比朱高煦吃过的盐都多!

  他们对大明官制的了解,以及对大明国情的了解,远远要超过朱高煦这位大明皇帝!

  这可都是些人才宝藏啊!

  眼下这张本,就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老尚书,朕就是想问问您,国朝这些新政,可有什么弊病?”

  听到这话,张本一愣,随即露出了为难之色。

  皇帝陛下这个问题,可真不好回答啊!

  谁不知道现在朝廷推行的这些新政,基本上全都是出自眼前这位陛下之手?

  这你还真敢说出什么弊病吗?

  那就是在打皇帝陛下的脸啊!

  “陛下恕罪,臣年迈昏聩,不知……”

  “老尚书!”朱高煦抓紧了他的双手,诚恳开口道:“你不要多想,朕是认真的。”

  “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朕推行这些新政,目的自然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为了让我大明蒸蒸日上。”

  “但是朕毕竟是大明天子,所以身边那些人除了恭维就是迎附,没一个人敢指点君王过失,朕这心里面一直都很是不安!”

  “老尚书为国朝操劳了一辈子,想来也不愿见到国朝留下隐患吧?老尚书有话但说无妨,朕赦老尚书无罪!”

  话听到这儿,张本也很是动容。

  这位皇帝陛下,也并非像是那些朝臣评价的那般,乾纲独断、圣心独裁,听不进去人话嘛!

  看看,多谦逊有礼啊!

  既然皇帝陛下都开口了,那张本也不能拒绝。

  “陛下,眼下国朝新政,大致有三。”

  “其一是内阁令杨士奇推行的摊丁入亩新政!”

  “其二是内阁大学士杨荣巡抚天下,兴办免费教育!”

  “其三是中央各部寺监入驻地方,在地方上设立分部机构!”

  “其余的国策,比如远洋贸易,比如西征中亚,这些是军方的项目,臣身为文臣,就不过多置喙了。”

  “所以今日咱们就浅谈一下这前面这三大新政,从第三项中央部寺监入驻地方开始……”

  朱高煦:“……”

  额,好像找了位喜欢唠嗑的老baby!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大明:家父永乐,永镇山河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