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遥遥领先整个世界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正文卷第553章遥遥领先整个世界洪熙十四年九月,京师。

  朱高煦在华盖殿召见兵部尚书和司令部、后勤部等军将。

  这次议事的主题还是轮换,大明现在有近两百万军队,但很多地方是不用打仗的,所以朱高煦要求每年轮换。

  最近大明用兵的地方主要有印度一带,和孟加拉王朝附近,属于中亚片区。

  现在孟加拉王朝被灭,以后整个用兵的方向只有中亚和西亚。

  “打下赛德义王朝后,其他的黑羊王朝,白羊王朝、沙哈鲁,甚至是奥斯曼,都会受到震动,咱们扩张的步伐,所有王朝都会看的清清楚楚。”此时朱高煦缓缓道:“如果不出意外,这些王朝会想办法联合起来,一起对抗咱们。”

  “锦衣卫已经有细作传来消息,沙哈鲁已经派信使去了黑羊王朝。”

  “如果各大王朝联合起来,咱们在阿汉省附近的十五万兵马就不够用了。”

  朱高煦决定,从今年起到明年,再从各部抽调十五万兵马往西,支援阿汉省。

  同时成立新德里省,设总督,巡抚,总兵。

  新德里省总督为陈文,巡抚为高贤宁,总兵为李贤,朝廷先往新德里集合十五万兵马,用以镇压当地反抗,巩固统治,同时可以防备各大王朝。

  目前大明不准备先动手,用是先吃下新德里省为主,等稳定一两年,再往波斯进发。

  议事发完后,朱高煦没让他们先回,而是带着众将来到华盖殿外,众人疑惑不解。

  很快,大伙跟着皇帝来到某处,这边有很多泥匠在这,正在用一块块的青砖搭建什么,看起来像小段墙。

  边上有人和着稀泥,对,在众将看来,那就是一团稀泥。

  “这叫水泥,嗯,勉强叫水泥吧。”这时皇帝说了。

  大伙面面相觑,显然第一次听到这新词,不过皇帝经常说出新词,大伙也习以为然。

  洪熙元年朱高煦刚登基就想造水泥了,但当时太忙,先要稳固统治,提升国力,就先把这事放了放。

  洪熙六年,朱高煦正式开始研制水泥。

  古代的建筑在七世纪时用石灰石砂桨,到南北朝后发明了糯米搅和石灰桨,这个方法一直用到明清,很多砖墙还是糯米石灰桨建成的,能历经数百年。

  而水泥也只需要三种原料,石灰石、粘土和炼铁的矿渣,更讲究的,可以再用熟石膏调节水泥凝固速度,也可以不用石膏。

  可朱高煦尽管知道这三种原料,并集中大量的工匠来试制,也经过了很多年。

  石灰石好找,古代建城就用到这些,粘土也有,古代都用粘土配做造陶瓷土,铁矿渣更多了,大明钢铁现在产量惊人,估计占全世界七八成,铁矿渣要多少有多少。

  三种原料数不胜数,但制作过程曲折离奇,首先配比这关就难过。

  火药配方好歹是一二三,就算不是历史文爱好者,估计也能记的住。

  水泥配比完全只能靠多次试验。

  朱高煦记得穿越前看过一篇制造水泥的古法,作者写的很简单,随便配配就好像成了,真正让他弄起来发现极难。

  经过近几年的试验后,才最终发现,石灰石25%左右,粘土和矿渣加起来75%左右是最好的比例,或者说最适合这个时代的比例。

  这几年中还需要证实,谁先和谁配比的问题。

  因为石灰和矿渣可以先配,粘土和矿渣也可以先配,石灰和粘土也能先配。

  朱高煦根本不记得谁和谁先配。

  又是一番多次的试验,最后确定先用石灰和粘土放在一起磨成生料。

  这种磨料要磨的越细越好,工匠们又想了各种办法,石磨,铁锤,水力器械等,经过多次改进,最后先炼了几百斤的精钢,再浇了个巨大的钢磨。

  然后先锤,再磨,经两道工序后,终于磨的很细很细。

  搞这玩意还要注意安全,放后世,就是要保护肺,至少得戴专业的口罩,不然早晚完蛋。

  可现在没口罩啊,朱高煦只能让他们在现场多洒水,脸上用纸和丝绸做个简易口罩,但这玩意不怎么透气,很多工人都受不了,也不明白朝廷为什么让他们戴。

  朱高煦这时就发现穿越后造水泥不容易,就凭保护工人这一环节,一般人要是没想到,或不想干,将来不知要死多少人,没一个工人能干几年的。

  怎么办?只能轮换。

  七批工人轮换,每七天干一天,现场不停洒水,逼他们戴简易口罩。

  皇帝搞这么复杂,科技司工匠局很多人都不明白,但也只能照着办。

  好在大明现在有钱,别说七批轮换,十批轮换也出的起,就是朝廷多出点钱罢了。

  这个问题解决后,新问题又来了。

  需要把生料烧成熟料,这需要高温才行。

  古代在没有现代工业体系支持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增加氧气助燃、更换燃料来提高温度。

  一般来说,用木炭作为燃料,炉温能达到1300摄氏度,而使用煤炭则可以达到1800摄氏度,所以要用煤炭,而且成本比较低。

  当然,这还是需要通过风箱来实现。

  元代陈椿《熬波图》中绘有铸铁用回拉杆双阀门风箱,明代到后期宋星应的天工开物中才写到活塞式风箱。

  朱高煦的工匠们又根据前人的技术和朱高煦的口述解说,终于改进了风箱,造出新式活塞式风箱。

  这时已经几年过去了,然后开始把熟料与矿渣再同磨,磨的越细越好。

  这样水泥差不多成功了一半。

  结果朱高煦试验,发现刚做好没一会就凝固了,太早凝固当然不行,没办法,只能再加熟石膏。

  加多少熟石膏又进行试验。

  从百分之一开始试,最后试到百分之六左右。

  洪熙十一年,水泥终于成功研制,小范围了试了下,效果不错,虽然还远远比不上后世,但已经算是不错。

  洪熙十一年开始,朱高煦选址建水泥厂,招工人。

  洪熙十三年,第一个水泥厂建成,到现在正式可以批量生产,并对外经营。

  今年水泥厂投入运营,并得到橡胶种子,可谓双喜临门,朱高煦的大明帝国,此时无论经济还是科技或军事、文化,俱已经遥遥领先于整个世界,后世所谓的发达国家,有的还被没有开化的土著占据,有的已经感受到大明蒸蒸日上的国力威胁。

  当天朱高煦带着大臣们现场看工匠用水泥和竹条制了个小型的城墙。

  当时大臣们还都现场摸了下,软软湿湿的感觉很好玩的样子。

  这会的水泥需要好好养护,才能达到最好的标准强度,而且抗冻性不如现代水泥,但其他差距不大。

  一般要两到三月才最好,但朱高煦等不了这么久,三十天后,朱高煦就带着大臣们再次来到现场,所有人都震惊了。

  接着朱高煦调来重炮。

  轰,近距离一炮轰上去,水泥四散碎裂,出现浅坑,但大臣们都知道,如果近距离对着现在的城墙,效果会比水泥强很多倍。

  关键是,他们一个月前看到工匠们铺一条路和建一堵墙有多快了。

  大明的水泥厂建成后,朱高煦第一件事就是重修京师的下水道。

  京师即便到了后世,如果遇到突如其来的大雨,要是排水不及,街面上都会积水。

  这还是京师附近有长江的优势下。

  很多城市附近没有可以短期泄洪的出口,可能一下雨就开始积水,下点大雨甚至能淹没很多低洼地。

  这可能就是后世什么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大雨经常出现的原因吧。

  反正朱高煦呆在京师这十几年,已经亲身感受到了。

  他早就想动手修建下水道,但一直忍着,等水泥厂建成。

  建成之后,他终于下令,重修京师下水道。

  他要京师的下水道,和后世欧美电影一样,里面能钻人,打仗,通行。

  他甚至想着,万一将来再遇明末,末代皇帝那S缺,或许可以沿下水道,逃往城外。

  这在此时可算一项浩大的工程,朱高煦刚出来,别说夏原吉,内阁很多人不赞成。

  这时代也没什么工作外的活动,下雨天大伙就在家里呆着好了,谁关心下水道和城中积水啊,大伙更建议先用到水利建设上面。

  但皇帝坚持要这么干,众人也没办法。

  皇帝的理由也很简单,整个工程估计得干好几年,用后世的话说,这个可扩大就业,提升消费,对京师附近是好事。

  至于兴修水利,从洪熙朝建立开始到现在,就没有停过,朝廷年年拨款,不会影响。

  于是洪熙十四年开始,工匠们用了小半年时间,才做出整个京师地下下水道的施工图,洪熙十五年正式开工,由民间十几个承包商各做一段,最后由朝廷验收评级。

  ——

  洪熙十五年二月,刚过立春,秦汉就从京师来到苏州。

  已经二十三岁的秦汉长的很像朱高煦当年,身材高大,面相凶狠,很多人第一次见到他时,都以为是武将,没想到他是文官。

  秦汉已经从云南同知调任苏州知府。

  来苏州前,他先去了京师,拜见了父母,然后到吏部报道,接着就带着新的官印,文书等东西,带着全家往苏州来。

  他妻子叫严小芍,正是他当年在杭州的同学。

  严小芍家里条件也不错,和讨逆大将严强是亲戚。

  严强在讨逆战成功后,先在京师任京营指挥使,后来又去海外呆了段时间,然后又调到济州任济州总兵官。

  严小芍大学毕业后在学校先当老师,当时大学里才五个女老师,社会上反响也挺大的。

  但皇帝从小学开始就有男女生一起上学,到严小芍大学毕业,已经过去好几年,受大明海贸影响,大明报纸天天宣传国外女人出来工作,养家,赚钱,甚至当官,大明风气比历史上开放了很多。

  到现在洪熙十五年,基层大部份官员,都是和严小芍那年代开始进入小学然后慢慢上大,所以民间现在接受能力挺高。

  严小芍去年从大学出来时,学校里已经有三十多位女职员。

  她跟着秦汉先后为秦汉生了两子一女,目前最大的才五岁,三个儿女都带着身边。

  全家五口人,在一批军士的护送下,于二月底来到苏州。

  随同他们一起前来的,有江南布政使司左参政宋柯。

  宋柯是永乐时的进士,后任福建知县,讨逆战时第一时间和所在县的官员投降了朱高煦。

  这些年他紧紧抱着朱高煦的大腿,朱高煦发什么政策,他必定第一时间坚定支持,严格完成,所以步步高升,目前已经是从三品的参政。

  宋柯可不知道秦汉是皇帝长子。

  按现在大明规矩,各新任知府到地方,都由当地布政使亲自送到当地,然后召集所有官员开会,认人。

  以前大明的实际情况是,各知府自己到任,先到衙门里,然后可能会一个个去各县,也可能各县令主动在路上迎接,认识下上官。

  历史还有县令在路上被杀,然后被人冒充的。

  所以大明现在到了知府级别,都由朝廷护送到任,并由上官陪送,然后召集府治所有官员,各县九品以上官员,到苏州来认人。

  二月六日,宋柯一行到达苏州,苏州当地和各县官员早就在衙门等着。

  大伙纷纷来拜见左参政宋柯和新任秦知府。

  见过一面后,宋柯看向全场,缓缓道:“朝廷要改制府县,苏州为大明最富的地方府衙之一,设为示点。”

  “希望各大小官员,全力配合秦知府。”

  此言一出,现场哗然。

  皇帝刚登基时,经常改制,把大明制度改的乱七八糟,宗室都没削没了。

  这才消停了几年,开始改制府县了?

  很多人隐隐感觉到不妙,也有人觉得可能是好事。

  现场立刻有官员问宋柯如何改制,宋柯看了眼秦汉,道:“本官也不清楚,大伙一切听秦知府安排即可。”

  他又说了几句,便匆匆离去,连饭都没敢在当地吃。

  大明现在的规矩,上官没事不要下去,下去了也不能在当地吃公务饭,只能自己花钱在街上吃,他要吃了别人请的,那连请他的人都是罪。

  这招朱高煦弄的很严,反正上官到下面,你别找任何借口,就是你亲儿子在你下面的县,也不能请你吃饭,你必须自己在街上吃。

  其他什么亲戚了,朋友了,同窗了,请你吃饭的,当然更不行。

  什么时候能吃饭?过年过节和休息天,在你本人工作所在的府县,可以和其他人吃饭,但不管和谁,吃了什么饭,因为什么原因吃饭,花了多少钱,谁付的钱,都要上报。

  朱高煦这招刚开始时,下面叫声一片,反对不绝,但后来渐渐就没了声音。

  这边更完更新书,大伙可以接着看。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