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逛逛

  第二天,乔木槿继续去珏黄。

  镇广场人很多,与昨天走的当地人称的小二楼不同。这条路上很多是旅游的人,着少数民族服饰的人也不少,最多的还是汉人的人。餐单,门面,指示牌,加用了藏语。这些店只是与吃有关。有些大吃店都有国内送货到家的延续服务。奇怪的是旅游纪念品一家都没有。

  当然,扬戏场是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很多人排队,很快队散了一大半。一打听,第一场票买完了。乔木槿继续排着队,很快有了一张票。

  这票是雕版印刷的。扬城的雕版印刷术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颗明珠。乔木槿看得多也没那么关注,像打马格背面取自宋代棋盘游戏,对扬城人来说是稀疏平常的常见物。吸引他的是,票面的设计只是简洁,一只燕归来,一块半碎顽石,融合得巧妙不必多说,简单的意境却引人深思,一时也说不上来。感觉这样一件国际设计水平的票,留做纪念,自然比小饰品更有价值。

  进了门是50米的长院子,靠左走,朱红的漆木从左院墙上撑起了长廊,右边院墙上枯褐色的藤蔓是古城池大青砖的自然而华美的点缀。离进一些是鹅卵石的小鱼滩,水不深清澈见底,弯弯曲曲水波很是生动,却不见鱼的踪影,源头隐到右边的假山后面,不知去向。

  走完长廊,500平方米大的宽阔地,是像磊成迷宫的旧青石砖,还有些烧焦雕刻字或花纹样的墙砖。只是它们都残缺不全,似被火烧过。从痕迹上看,猜测是一场大火。

  随着人流,被引进木雕花门。这个雕花,乔木槿见过,扬城很多小院都有。雕花门后面,半米处,是青铜门。青铜门后面,一米处,是整石门。它们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图案之间有某些联系,但对于才上初一的乔木槿来说是看不出什么。

  扬戏场大厅到了,观众席200座,座无虚席。VIP包厢五个,看不到里面的情况。

  刚刚坐下,就有男音念唱,台两旁的空白前面印出同步字幕,<落花生>。

  落花生

  花落生

  生花落

  ......

  唱息停,换另一男音念唱到;

  吴书生

  书生无

  生无疏

  .....

  初听,挺无聊的困意连连。但这样一个公共场合,乔木槿是绝对不能让自己睡着的,强打精神。最后只得默背唱词,硬是撑下来。

  终于散场了,就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一样无聊,却又有今日就是今日,明日只是明日不一样。

  再见阳光,已是快中午了,果断去了小二楼那条路。‘周騶饼店’还没人排队,许是时间还没有开业营业,里面美妙唱腔倒是传出来了。曾家的牛肉夹馍吸引了他,外面的夹馍店还没开,有不少人去里面堂食。乔木槿跟进去瞧瞧,人不少。有个特点,似乎都是胸前挂着导游证的人。他们就花五块钱,从老板那拿了一碟桃酥糕,盛上一碗牛肉汤几片牛肉,从自己包里拿出生菜、莴苣,或是淡黄色的黄瓜,酌着吃。这种黄瓜前两天看过,唯有珏黄才有的品种,但是酌黄瓜的人的普通话里夹着山东味,吃得喜爱的很。

  乔木槿在店里点了个淮扬烫干丝,也在里面吃起来。听他们抄着不同地方的普通话,陕北腔调对上苏州调,一问一答,别有一番风味,喜感得紧。

  他们好像赶时间,快快吃完,就走了。等乔木槿吃完抬头,人只剩后来的一二人。

  乔木槿看看时间。路上慢慢走,走着向泠棽家的方向。过了小二楼来的珏黄桥。桥下人群吸引了他。

  是的,有不少学生,腰带着扬戏人物面具,唱着扬戏的片段。有合唱的,单唱的,群唱的。学生的年龄大小不一,个个唱得认真,服饰样式高端大器,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民族风俗融合国际时尚的艺术美感。这些衣物似乎收了自己的思绪,漫游了古老的逝去文化,如穿越般领略了古人的社会生活。

  耳边传来了<落花生>的节奏,慢慢听,好像有什么思路牵动着乔木槿。

  ‘日常生活!他们在唱的是日常生活。’

  乔木槿这一瞬间,有很多思路在他脑子中一闪而过,来不急抓住什么,也回答不了什么。去阅读馆。连跑带跳急速前进。

  书,哲学的书,在哪找了一大堆,抱到一个口位上。

  阅读馆的桌子椅子是仿明朝的,但,每一个桌上的台灯样式却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灯旁一个铜色小圆扣,轻轻一拉,灯开,淡黄色,像家。

  时间未留痕,书本没有给乔木槿关于日常生活的答案。在这,他感到一种心灵深处有了震撼。

  自己从来不是在向优秀的方向发展,而是选择在公认最好的标准轨道上竞争。没有觉得自己一直被碾压着,被快速的无形的齿轮挤压着,时间是很珍贵,但不是这样的。从幼年时期就一直在练习时间管理,对自己进行高度的微观管理,日益沉重成为产品而已。

  呼出一口气。感觉灵魂都被这几小时净化了,自己不在是自己,而是一个重新的自己。找到你想做的事,做你自己。

  无比轻松,揉揉肩左右看看,乔木槿瞄到一个人。

  在那休闲、自在、放松的看书的泠棽。

  淤青淡了些。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泠棽低手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