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乾清宫里回来,几人进到内阁后就分开,各自回到各自值房办公。
魏广德进屋的时候,芦布也跟着进来,在他耳边小声说道:“老爷,前段时间高阁老和霍尚书关于京营营制改革的争论似乎升级了。
今日霍尚书上奏关于营制的奏疏,还提及几年前的陈年往事,公开他们之间的矛盾,似是不愿继续由高拱插手此事。”
“哦?把奏疏抄本给我。”
魏广德闻言站定,思考片刻才对芦布吩咐道。
本来关于兵部的奏疏,一般都是由魏广德接手处置,可是前段时间高拱连上数篇关于军制改革的奏疏。
先是引用两年前吏科给事中郑大经指责明军惩罚不严的错误,“各边将领被罪斥罚者,旋谋起用,人无忌惮”。
也就是说边将即便因过失被罢职,但只要派人到京城活动一番,往往很快就会被重新启用,所以边将们早就对朝廷的惩处没有什么害怕。
在奏疏里,高拱提到:“今边臣莫肯效死者,弊在操切太过,爵赏太轻”,明军赏罚不公,会严重挫伤将士作战的积极性。
而后,高拱又提出对兵部进行改革。
《明史职官志》载:“兵部,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尚书掌天下武卫官军选授、简练之政令。侍郎佐之”。
然而嘉靖、隆庆之际,南倭北虏交侵,逢边疆多事之秋,边务冗杂难测,兵部此种旧人事编制难以处理繁多冗杂的边疆政务,无法适应复杂的边疆局势。
由此,高拱建议改兵部“一尚书二侍郎”为“一尚书四侍郎”。
“又以时方扰边事,请增置兵部侍郎,以储总督之选。由侍郎而总督,由总督而本兵,中外更番,边才自裕。”
高拱强调兵部尚书之职关系王朝之安危,近二三十年来正逢边疆多事,在此兵部体制下,如果边方总督缺任,则兵部侍郎顶缺,倘若兵部侍郎难以脱身,则会以别部人员代替赴任。
如此往往拆东墙而补西墙,严重限制了兵部职能的有效发挥。
首先,高拱看到当时兵部严重受限于明初的“一尚书二侍郎”局面,侍郎员额太少,左、右侍郎主要协助尚书处理兵部事务,公务繁忙,一旦抽调外差,兵部事务的处理便难以得到保证。
其次,侍郎职责在于协理部事,对边地情况缺乏了解,很难为兵部对边地之事的谋划与决策提供建议。
最后,兵部承担巡阅边务的职责,但由于侍郎太少,临事一般多借调他官,往往因非其职而就其位,不悉边事,影响对边事的有效处理,或因路途遥远不能及时履职,从而贻误事机。
基于以上弊端,高拱向隆庆皇帝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改兵部编制为“一尚书四侍郎”。
高拱认为,新添侍郎既可在部内任职,又可巡视边务。
换句话说就是增加两个实职侍郎机动,平时在部里协助办公,无事则巡视边防,若有总督空缺,朝廷短时间找不到合适人补上,则由侍郎充任,这样也不会影响兵部运作。
其他还有诸如分摊总督权利,明确权责关系等等的奏疏。
就如同高拱指责陈以勤侵权一样,显然霍翼也有这样的看法。
在联系年初时有人对他不职的弹劾,让霍翼很轻易的相信此事就是高拱在被背后捣鬼,指使科道言官对他进行的攻击。
目的,自然是他屁股下面的位置。
看来高拱在回京之初,就已经对兵部尚书之位垂涎已久了。
因为高拱突然对兵部提出诸多改革意见,让隆庆皇帝终于答应让高拱接受京营事,魏广德不再过问。
本来高拱突然插手京营改制就让霍翼警觉,再有这几道奏疏,让霍翼感受到高拱浓浓的恶意。
魏广德一直抱着的心思就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高拱想要插手京营,那就让他去好了。
京营可不是那么好弄的,里面涉及太多勋贵利益,他涉入其中都是如履薄冰,遇事处置都得小心翼翼。
既然高拱要掺和,他当然乐意让给他去干。
不过现在才有些明白,或许这就是高拱在给他示威,表露出一丝威胁之意。
所以现在知道高拱又和兵部尚书霍翼干上了,魏广德心里只是偷乐,让他们斗个你死我活,他就在一旁看热闹就是了。
不过魏广德终究还是把高拱想的肤浅了,实际上现在的大明朝对外,“外夷之患,北虏为急,两粤次之,滇蜀又次之,倭夷又次之,西羌又次之”。
特别是嘉靖、隆庆两朝交替之际,“王朝九边皆邻敌,在宣大山西则有俺答诸部,在陕西三边则有吉能诸部,在蓟辽则有土蛮诸部。西驰东骛,扰我疆场,迄无宁岁”。
而对内,则是因为贪官污吏横行,官场潜规则众多,导致种种怪象滋生,空有庞大国力却无法集中到中央手中进行改革,还因为财政捉襟见肘,处处受限。
针对如此恶劣之形势,高拱力主实行改革,是由外到内逐步推进,先是期望重新建立大明强大的边防体系,再对内进行整肃。
高拱被罢职回新郑这两年,他可没有沉寂在懊悔或者愤怒中,而是退出朝堂后,更多的在思考如何落实他心目中的大明该如何进行改革。
先对军事进行大调整,巩固边防,再对内整肃官场,最后对一些不适合现时的国策进行调整,以期让国家重回明初盛世。
魏广德这些年因为和陈以勤、殷士谵聚成小团体,在内阁里好强霸占惯了,做事儿先想到的就是争斗,早就忘了现今大明的处境。
他只记得大明朝还有百年时间,根本没有去想过做太多事,更多抱有的是得过且过的念头,所以对高拱已经开始的政治改革丝毫没有觉察到。
在他看来,高拱的回归肯定就是要争夺他们原本到手的权利。
而实际上,此时的高拱那里还有心思和他们这个小集团争斗,有皇帝的支持,他是胜券在握,大势在手那里还会去看他们。
兵部已经插手,而现在他又在和吏部侍郎张四维忙着裁革官场冗员的清单,他现在就是要大干一场。
虽然他还没有内阁首辅之名,但已经拥有了内阁首辅之权。
不过在魏广德看霍翼奏疏的时候,高拱也已经回到了值房里,知道了霍翼那篇奏疏的内容,这令他大为光火。
霍翼提到的陈年旧事,乃是嘉靖四十年他还在礼部担任侍郎之时,议岁出户部侍郎一人驻蓟镇总理粮饷,时户部侍郎有空缺,内阁商议时就提出由高拱转迁户部左侍郎前往蓟镇。
魏广德看到这里,心里其实就有底了,这应该是严世番的策略,想要把高拱外放,让裕王府失去在朝中的臂助。
那时候景王虽然外出就藩,可景王一系,或者说严家并未彻底认输,还打算对裕王府势力采取行动,进行削弱。
高拱离京,则入阁希望渺茫,如此目的一目了然,高拱自然是不会愿意前往,故而选择推脱。
而此次会议中,霍翼正好在场,表达过支持此事的态度,所以被高拱怀恨在心。
是的,霍翼这会儿的想法和魏广德类似,认为是高拱在争夺权力,或许打的主意就是增加兵部两个侍郎,方便他安插人手,争夺他手中的权力。
对霍翼提到的事儿,魏广德依稀还有些印象,确实听到过类似传闻。
是的,就是传闻,因为最终高拱并未成行,事儿自然是没有办成,其中应该是有徐阶等人周旋的缘故。
想到这里,魏广德心里就是一突。
若是之前高拱罢海瑞调朱大器去应天做巡抚,看似是想缓和与徐阶的关系,说不得看了这份奏疏,高拱要报复徐阶的心思就会更重了。
要知道高拱人的性格就是这样,霍翼这份奏疏,其实就是撕开他早就愈合的伤口。
这份奏疏是公开上奏,内容传出去后,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知晓此事,再想到两年前高拱和徐阶的争斗,怕是又会说他高拱不知感恩戴德,恩将仇报。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此事的高拱本来不想和霍翼撕破脸,把事儿做绝,可是看到这篇奏疏后他心里就已经打定主意,虽然隆庆皇帝之前并没有要换兵部尚书的意思,可现在他已经有心要强推此事。
霍翼,必须被逐出朝堂。
念及此,高拱当即铺开宣纸,让人磨墨,随即提笔在手,笔走龙蛇间一篇《辩霍本兵疏》就一蹴而就。
高拱非常厉害,在疏中解释了嘉靖四十年之事,同时也撕开了隆庆皇帝的一层伤疤,那就是前年的石洲之战,指责兵部处置太轻。
当初大同失事是赵苛临阵逃脱避而不战,而田世威和刘宝因石州事先论死,后因边将马芳等上疏求情,又有各自背后家族携金来京城活动,最后被判了免死充军。
高拱直接把他知道的消息一并奏上,联系之前他对兵部的指责,要坐实兵部常期处罚失当的过失。
石州之战,当初可是对隆庆皇帝打击很大的,他相信这事儿再次出现在隆庆皇帝眼前,怒不可遏之下,霍翼难免会走上刘体乾的老路。
魏广德只猜到了开头,他以为高拱和霍翼会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撕逼大战,两边都会不断上奏相互指责,他也乐得在一边看笑话。
可是第二天,高拱的奏疏抄本到了他的手里,魏广德就笑不出来了。
石州之战和他没有关系,不过活动田世威和刘宝的事儿,他也是有插手的。
毕竟那时候兵部许多事儿都和他脱不了干系,田家和刘家的银子,他没少收。
还好,此奏疏把事儿聚于兵部,并没有扩大化。
毕竟此事牵扯甚大,虽然是兵部部议决定的处罚,可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哪头不需要打点?
任何一处没有处理好关系,都会被人上奏弹劾。
而在高拱的奏疏里,只咬住兵部不职说事,并没有要彻查的意思,那就好多了。
“石州啊”
魏广德嘴里喃喃道,“霍本兵,看来你是不能留在朝堂了。”
魏广德不会直接出手,但是此时他考虑的是尽快平息此事,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霍翼滚蛋。
只要霍翼离开,高拱就没有继续对兵部发难的借口,此时就可以揭过去。
魏广德打定主意,主要陛下问起,他就得站在高拱一头说话。
高拱想要撵走霍翼,魏广德虽然还期望张居正力量强点,可以牵制高拱的一丝注意,可事关自己,最好还是满足高拱的意思,平息纷争最为稳妥。
霍翼离开了,哪谁又能接替此职呢?
魏广德对户部没兴趣,因为那是个泥潭。
对都察院没兴趣,因为那里很敏感,还不是他这个在内阁排位靠后的阁臣可以染指的。
至于礼部和吏部,那就是皇帝的一亩三分地,是迁内阁的枢纽,等闲靠不上去。
工部一直就在江西人的掌控中,自然不需要过多关心,而刑部他也不是很上心,毕竟他没有干涉地方事务的想法。
但是兵部嘛,那就不得不好好想想,现在能够有资格接替霍翼的人有哪些?
魏广德第一个想到的,自然就是近在咫尺的蓟辽总督谭纶,让谭纶回京城出任兵部尚书的话,皇帝那里会不会点头。
毕竟,当初他可是在皇帝面前给谭纶说过不少好话,这俩年蓟镇也算太平,虽偶有战事,但规模皆很小,不过是数百人的极小规模。
而且,当初为了保险,又把戚继光调到蓟镇担任总兵官,还抽调了浙兵前来。
当下的情况,即使谭纶回兵部,对蓟镇其实影响也不大。
魏广德打定主意推谭纶争夺兵部尚书之位,而此时败虎堡南门忽然打开,一匹快马飞快冲出堡内,向着大同巡抚衙门冲去。
昨日发生的事儿实在太过让人骇然,俺答汗之孙居然带着十来个族人前来投降。
败胡堡守备先是把人关在堡外半天不敢开堡门,在详细了解情况后,这才安排士卒出去收缴来人武器铠甲后,将他们放入堡内,并派人分开看管起来。
同时又用一晚上的时间,派人对把汉那吉的随从分开进行一番询问,才算搞清楚情况。
让堡内书吏尽量简明扼要把情况写明白后,立即就派出信使往大同去传递消息。
毫无疑问,暂时收容把汉那吉及其族人,这是非常危险的,随时可能遭遇俺答汗率部来攻。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