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国大事不少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国大事不少李褆高估了自己的重要性,他不明白自己来大明不是当说客的,而是当人质的。考虑到李祺的身份,折辱王室不太合适,安全局奉命将李褆关在了宗人府。

  具宗秀、李五方见大明动真格的,连世子都给抓走了,顾不上什么李从茂之流,一溜烟跑出了京师,打算将消息告知李芳远。

  大明也没拦这两个人,愿意回去就走,没人留你。

  李从茂没走,而是以朝鲜副使的身份求见大明皇帝,被拒绝之后,直接跑到午门外跪着求见。

  不得已,朱允炆准李从茂入殿。

  李从茂跪下行礼,肃然道:“国王李芳远受日本使臣迷惑,行错一步,惹怒天朝,自知有罪,特遣世子李褆率使团谢罪,还请天朝大皇帝宽宏,饶恕国王。朝鲜定谨小慎微,日夜反省,杜绝再犯。”

  朱允炆看着悲戚的李从茂,想起李芳远做的破事,不由说:“作为藩属国,还是国王,竟做出如此荒唐之事,朕若不重惩,其他藩属国如何看?你回去告诉李芳远,要想消朕怒火,他亲自来,派个混账儿子算什么?”

  李从茂暗暗松了一口气,知道朱允炆只是想借此机会敲打李芳远,同时立规矩,并没有将怒火发泄到朝鲜国土上的意思。

  对人不对国,那事就好办。

  只不过,此时不是一个好的时间。

  李从茂严肃地说:“外臣听闻日本国有意北征征讨朝鲜,以朝鲜为跳板进攻大明。此时正是防备日本国进犯的关键时期,国王怕是不能轻易离开。天朝大皇帝是否可以宽容一些时日,待西北风吹起时,再由国王亲至此处请罪。”

  朱允炆拿出一份文书,丢到李从茂身前:“你且看看这份文书!”

  李从茂捡起,打开看了看,脸色有些难看。

  这是一份大明东北边防文书,辽东都司写的,内容很明了:朝鲜调动军队,集结于明朝边境附近。

  朱允炆冷冷地说:“你问问李芳远,大明有没有给他发文书,警告他日本可能进犯?可他现在所作所为,是在防备日本国,还是在防备大明?军队主力调往北方边境,你告诉我,日本国进犯朝鲜,是直接打朝鲜北面,还是朝鲜南部?!”

  李从茂苦涩不已。

  李芳远这是被大明吓破了胆子,生怕大明收拾他。可他也不想想,就算是他把所有兵力都调往北面,又能扛得住大明的进攻吗?

  这简直是胡闹!

  朱允炆看着李从茂,继续说:“让他来一趟,不影响他防备大明吧!听说你侄子是李一府,这些人你也带回去吧,至于李褆,就让他留大明一段时间。”

  李从茂叩头谢恩,离开武英殿。

  朱允炆放走李一府等人,旨在告诉李芳远,大明不是不能宽容人,让他放心来请罪,留下李褆,是告诉李芳远,你犯的错你儿子抗不合适,想让他回去,你最好是亲自来。

  对于朝鲜事,朱允炆并不在意。

  无论李褆在宗人府如何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如何痛苦,都不需要管他,只要按时给他送吃的喝的,死不了就行。

  一个纨绔,实在不需要太上心。

  朱允炆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水师方面。

  郑和在天津港集结了一批水师,朱能在大琉球岛集结了一批水师,骆冠英、杨荣在济州岛集结了一批水师。

  后勤都在补充之中,尤其是火药保障上,朱允炆认为二炮局火药弹制造速度跟不上,直接搬空了京军火药弹储备的六成送了过去。

  铁铉、徐辉祖、李坚看到这个架势,目瞪口呆,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这个时候,东海水师、东南水师储备的火药弹数量已经达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据统计,神机炮火药弹已超出十万,虎蹲炮火药弹超出了四十万。

  就这样,朱允炆还觉得不够。

  铁铉看了看日本舆图,认为没必要商讨什么军略了,娘的,你都把火药弹全拿出来了,还考虑什么对策,不就是打算轰过去了事?

  徐辉祖直接报了个身体不舒服,准备回去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对水师的事一点都不想过问。

  问啥,日本国满打满算有多少军队?

  一个人脑袋上挂一枚、两枚火药弹了,这还操心个球。

  李坚笑得像一只鸭子,整天待在水师都督府嘎嘎嘎地叫唤。不用说,朱允炆正在推出一次全新的战斗模式,他不打算用军士拼杀,打算用火器彻底抹杀敌人。

  火器全覆盖的理念,国子监兵学院早就提出来了,只不过一直没有实践的机会,没机会验证毁伤效果。

  现在好了,朝廷打算实践实践,永嘉学派的叶博士不是说了,要多实践,用事实来检验……

  日本国在大规模动员,朝鲜国在大规模调兵北上,大明在大规模运输火器,大家都忙得很。

  大明的武进士选出来了二百人,其中一百六十人派入水师,四十人前往东北,无一人留用京师。

  这些迹象已经表明了朝廷在准备动手了,只不过无数人只看到了表象,没有看到表象背后的筹划与动向。

  时间转眼至三月中,新粮食作物先后开始种植,这一次土豆、番薯的种植面积更大,仅仅是皇室田庄,就种了二十亩番薯,地方上更多。

  建文十一年,并不算风调雨顺。

  河南奏报,天降大雪,气温骤降,有百姓被冻死路边,而不少庄稼将因此而减产。

  山西奏报,地龙翻身,房屋倒塌三百余,死千余人,伤无数。

  云南奏报,土司造反,杀官军士一百余人。沐晟率兵进剿,屠四千。

  国大,事总少不了。

  但值得欣慰的事也有不少,永嘉学派在国子监立足,调查、实践、实干务实的风越吹越大,空谈心性,聚而论说理学,坐在竹子面前光想着格竹子的不见了。

  想研究竹子,那最好是砍一截竹子研究,而不是坐在对面看。想要反驳别人,你至少需要拿出证据来,别口说无凭。

  理学之风被吹淡,最得意的是商人。

  商业报国的理念开始被国子监接受,国子监监生中也有不少人在结业之后主动成为商人。

  随混凝土道路里程进一步增加,重镇、州府贯通,水道完善,海运兴盛,商业物资转运效率越来越快,货物南来北往,促进了大明商业繁荣。

  除了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之外,凤阳府、淮安府等地没有出现旱灾,这也是一个好消息。

  北平新都营造进入第六个年头,三大殿已是落成,主体建筑完工,标志着营造进入后半程。按照姚广孝、张思恭、陈珪等人估计,北平新都营造不需要等到建文十五年,再有两年,便可提前三年完工。

  工程进度速度如此神速,主要还是京杭大运河与海运的功劳,极大缩短了各类物资的运输时间。加上绩效施工法的引入,让匠人、民工充满活力,工程上还应用了滑轮、三角吊塔等工具,都让施工进度变快。

  当然,姚广孝、张思恭、陈珪三人的功劳不可忽视,几十万人在他们手中调配的秩序井然,这本身就是巨大的功劳,还有数不清的匠人们……

  朱允炆摇了摇头。

  大明疆域越来越大,总有几家欢喜几家愁。

  夏元吉入殿,行礼后,呈报一份文书:“皇上命户部整理的数据已整理完毕。”

  朱允炆让内侍接过,询问:“说说吧,去年两税、商税、专卖税各有多少?”

  夏元吉缓慢地说:“核算去年所有账目,两税合计三千二百万贯钱钞,商税突破八百万钱钞大关,达八百三十六万贯,盐铁茶专卖税有七百二十一万贯,总计四千七百五十七万贯钱钞。”

  “支出呢?”

  朱允炆继续问。

  夏元吉看了看笏板上的数字,继续说:“去年时,官员俸禄支出八百六十二万钱钞,造船厂及冶炼厂支出四百万贯钱钞,国子监及天下府州县社学支出三百六十万贯钱钞,卫所新军之策支出一千一百二十九万贯钱钞,新都营造支四百万贯,西北马场支持七十万贯钱钞……”

  朱允炆看着文书,仔细听着夏元吉的汇报。

  夏元吉面无表情,汇报:“水师支三百万贯,抚恤阵亡将士,赏赐封爵等六百万贯,赈灾、移民、疏浚河道三百三十万贯,其他繁琐支出一百六十万贯,目前户部上年结余四百四十六万贯,累计结余七百二十八万贯钱钞。”

  朱允炆点了点头,翻看着户部的数据表,一目了然。

  “看来上一年耗费还是有些厉害,不过朕想,今年财政应该结余不少吧。”

  朱允炆认真地说。

  夏元吉不自信,如果这些年不是朱允炆大手大脚,这里花,那里花,户部早就富裕了。还结余不少,等到打了日本国,水师难道不需要钱去赏赐?

  谁知道你今年会在哪些额外地方花钱,户部没点结余都只能要饭了。

  朱允炆拿出一份文书,递给夏元吉,笑着说:“丝绸之路打开了,帖木儿国、蓝帐汗国、诺盖、札剌亦儿、黑羊等国商人陆续抵达西疆,茹瑺奏报,丝绸之路将兴,不少西方商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而来,丝路繁荣可期!”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