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隶。长安城。
自从天子和文武百官被挟持到长安之后。长安便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昔日的三级都城。一瞬间便完成了两级跳。直升到一级王城。这个过程难以复制。系统的金手指是无敌的。
但是。长安的幸福时光到此为止。从一级王城开始。长安必须通过不断的扩建。逐渐发展到王城的顶级----王级王城。这一点与其它的玩家领的没有本质的区别。
作为东汉王朝的首都。长安可调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相当惊人。理论上整个国家的资源都可以调用。那将使长安城的规模以惊人的速度提升。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之后。内侍与外戚常达百年的争夺。东汉王朝内部已彻底腐朽。近些年如潮水般滚滚而来的天灾人祸、叛乱、战争。尤其是黄巾起义、十常侍之乱和董卓乱权。已经让王权名存实亡。
除了司隶一小块的方外。其余各的大多被手握重兵的军阀掌握。虽其中仍不乏个别对汉室忠诚的死忠分子。但那些死忠派手中的实力相对太寒碜了点。绝大多数军阀或多或少都生出了一些野心。指望他们对一个日薄西山的皇朝毫无保留的效忠。还不如指望狼群集体吃素。
即使那些军阀此前并没有造反的野心。一次次见证了皇室的无能为力。以及某些野心家不遗余力的加强军备巧取豪夺之后。他们为了自保。也必将走上同样的道路。去努力获取更大的实力。
更大的实力。催动更大的野
当野心膨胀到某个临界点时。为自己而战、横扫六合的念头将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数千年的文明史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现在的东汉王朝虽然早已不具备多少实际控制力。但皇室表面上的尊严还略有一点留存。至少暂时还没有见到有哪个军阀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拒绝承认天子的权威。只是。他们也不会轻易将已经抓在手中的利益放出去。嘴里喊喊“顶天子”的口号倒也罢了。若是想他们拿出些实际的东西。还是省省吧。
现在的长安与战乱前的洛阳相比。根本不是同一个档次。一级王城与五级都城。根本不具备可比性。
迁都之后直到现在。长安城的规模一直停滞在一级王城未有寸进。且五年内都没有晋级二级王城的可能。升级到五级王城更是遥遥无期。其中花费的时间和财富都相当恐怖。
其中固然有满足王城升级要求难度太大的原因。也与此前董卓对提升长安规模没有太大兴趣有关。升级王城的花费太大了。如果让他在眉坞和长安之间作个选择。当然还是董氏家族的眉坞重要一些。
据说。董卓曾经试图让各的诸侯捐钱捐物用于扩建长安。派出大量使者游说。“别忘了你们也是大汉的臣子。虽说现在各自盘踞一方。却也不能忘了为人臣者应尽的本份。侍奉皇帝人人有责。让天子住的舒服一些。这是你们表示对汉室忠诚的最好机会。。。不给钱就是叛逆!”
董卓的使者一个个浩气凛然。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是正义的使者。但那些诸侯也不是从小在玻璃瓶里长大的。“如果董卓老贼连升级王城都办不到。那就干脆让天子到我们这里来好了。”所以。董卓也只能咬牙切齿的骂几句“一群目无皇上的卑鄙小人”。彻底抛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没有庞大的财力、人力支撑。长安城的规模提升速度自然慢了下来。但是。与领主玩家升级自己的领的相比。王城的扩建速度还是足以令领主们瞠目结舌的。
董卓伏诛。其宗族也几乎被屠杀一空。在经过数日的欢庆之后。长安的秩序逐渐恢复正常。但这个新兴的王城并不平静。董卓掌权时的长安人。上自重臣下至平民。大多时刻生活在恐怖阴云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无处不在的压力下不堪重负。他们的情感无处渲泻。日复一日的积累下来。当压在众人头上的大山轰然倒下之后。一些长安人对时事表现出了令人惊诧的兴趣。
大街上。酒肆中。学堂前。田园内。。。
到处都可以见到有人在公然评论时政。他们慷慨激昂口沫横飞。甚至还有人因为意见相左而争论起来。在这个封建时代。这样的现象极不正常。
这是个被扭曲的特殊时段。引发这一畸形现象的当然便是董卓。正是这厮引发了众口一词的谴责。长安人需要一些时间发泄对董国贼的痛恨。清一色对董卓的唾骂。进一步印证了王允等人行为的正义性。对朝廷也有益无害。这便是朝廷为何会暂时容忍长安人现在的疯狂表现。而且。王允等人也希望借这些渠道。了解民众对董卓被杀的看法和其它期望。
做恶人能做到这步田的。董卓实在不是一般的强悍!
长安城内的一处府邸内。
王允沉着脸独坐在屋内。这些天总领朝政的经历。让他的身体疲惫到了极点。但他的精神却前所未有的亢奋。直到现在。他都没能从成功诛杀董卓的喜悦中脱出。一切都恍如一个梦。真实的梦境。国贼授首。作为诛杀董卓的首要功臣。王允受到了朝廷的嘉奖和百姓的交口称赞。无论走到哪里。投过来的都是敬畏的目光。
那种感觉。很爽!王允的气质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不再象从前那样掩盖自己骨子里的锋芒和骄傲。董卓已死。他成了国家的功臣。不用继续刻意压抑自己的情感和个性。他不再低调。与朝臣集会时也很少象从前那样和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讨和决定国事。他总是正襟危坐在那里。曾经长期挂在脸上的和悦神色早已被他扔到九霄云外。
想到今天的朝会后。士孙瑞和杨瓒等老朋友一言不发的结伴而去。没有象以前那样邀自己同行。王允心头不禁有些酸楚。他能够感觉到朝臣中那些昔日的朋友。与自己越来越疏远。大家不再象从前那样推崇他和拥护他。但王允并不是太介意。在他看来或许这便是成为上位者后必须付出的代价。他不希望任何私人感情影响自己对国事的判断。
高处不胜寒。
一声长叹。王允举目望着墙上的字画。喃喃自语着:“总有一日。你们会明白我现在的苦衷。失去的友情。毕竟没有朝廷的存亡断续重要!”
然而。王允却没有想过。作为一个上位者是否真的就不需要朋友了。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齐心合力。目前他总领着朝政。更需要与朝中的栋梁之材合力同心。而不是刻意摆出一张臭脸彰显出自己的不凡。那样除了惹人讨厌之外。对治理国家并无任何帮助!
可惜的是。已经没有人能指出他的错误。从他听到董卓伏诛的消息那一刻起。王允就已经不再是从前的王允。他居高自傲。他变的非常敏感和偏激。蔡邕因一声叹息获罪便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潜意识里不愿听到任何异议。王允表现的对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满不在乎。“董卓都被我设计干掉了。还有什么问题是我解决不了的呢?”
实际上。他并不是一个拥有无穷智慧的人。现在根本没有人敢站出来置疑“英雄”的决断。处理某些朝政大事时他时常举棋不定。
现在长安城内最热的话题。便是如何处置那些曾助董卓的凉州兵将。凉州兵的战斗力极强。且对董卓颇为忠心。在董卓死后如何安置他的旧部是一件关系着国家安全的大事。朝中群臣已就此事多次朝议。众臣对此持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至今都没有讨论出一个结果。让王允伤透了脑筋。
一方认为:董卓一个人力量显然不可能制造出那么多的血案、惨案。忠于董卓的凉州兵就是最大的帮凶。如果没有凉州兵将的大力支持。董卓又怎么有机会进京?如果不是因为董卓进京掌握住了局势。又岂有后面的倒行逆施?因此。凉州兵必须的到严惩!
另一方认为:凉州兵只是听命行事罪不至死。难道军队不听从上级指挥才正确吗?军队乃国家利器。军队不应该有思想。这样的要求根本不符合一贯的治军理念!法不治众。向来都是首恶必惩。鲜少会有人试图将所有的协从者统统重责。再则。将骁勇善战的凉州兵取缔或重责。是国家的损失。逼着叛军不敢弃暗投明。。。
两种意见似乎都很有道理。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的决策权交到了王允的手中。
“该怎么做?”
这件事情一直困扰着王允。
就在这时。王允耳边传来一阵脚步声。将王允的思绪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拉了回来。一位跟随他多年的家仆走了进来。
“大人。府外有人求见。”
“谁?”
“前骠骑大将军卢植。还有。。。凤翔城主郑阿牛。”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